孟春华
[摘 要]
为增强高考的公信力,国家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各省市陆续回归使用全国新课标试卷。辽宁省于今年高考首次使用的全国新课标Ⅱ卷,其语文试卷呈现出了一些崭新的特点,在去模式化的试题回归、增强文化素养的考查、审题立意理性化、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等方面,为语文考试与教学带来若干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新课标Ⅱ卷;去模式化;文化素养;理性;时代性
研读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发现其呈现出了一些崭新的特点,在力求稳妥的同时,又坚定地迈出高考改革的步伐。在去模式化的试题回归、增强文化素养的考查、审题立意理性化、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等方面,为全国语文高考带来若干启示和思考。
一、关于去模式化试题的思考
试卷第8题是鉴赏晚唐诗人韩偓的诗歌《残春旅舍》中的颔联。原题是这样的:“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按照一贯的模式化思路,这是一道关于“巧妙”的设问,即关于诗歌手法的问题。但是如此推断下来,却发现此诗颔联中并无突出的艺术手法,所以也就无法从这个角度入手解答。
命题人良苦用心,希望考生回归到诗歌文本中去分析理解其真正含义。“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只要考生静下心来分析诗句就会勾勒出这样的画面:暮春时节,寓居闽地的诗人,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的一“抱”,鱼儿的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故被认为晚唐巧句。也就是说,此“巧”巧在构思与意境中,而非简单模式化的概念、手法上。而此题的设置也一改诗歌阅读教学中提及“‘残春’即是悲哀”之类的几近僵化的备考思路,为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指引了方向。
试卷的第15题为语言运用之连贯、简明、得体的考点的体现。此类考题从2009年新课标试卷开始一直被延用至今。但是考题形式一直都是给出一组语句,按照上下文的语义关系进行排序。这种考查方式给考生提供的线索较多,可把握性也较强。但是2015年的试卷考查一改以往的形式,只以一句为切入点,用变化的、相近的但表达重点不一致的4个选项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真实理解能力。这既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又是对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考查。
纵观近3年的全国新课标试卷,我们惊喜地看到:高考语文试题正在从以前的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的考查,努力转向对学生文本的真实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甚至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去模式化的试题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真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以提高语文学科素养为依据、以提升逻辑思维为原则来打造语文课堂。
二、关于增加文化素养考查的思考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关于文言文的考查不再仅仅是36分,而且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也不再是“识记”这一层级的能力。而是将对文言、文化知识的考查延伸到其他文本之中,更侧重“理解”和“运用”能力。正如温儒敏老师所说:“文言文命题的改革将不满足于‘读通’。”
试卷在文言文阅读中将第5题文言文实词题替换为文化常识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名句名篇继续延用2014年的情境默写形式,注重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值得关注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第3题,原题为:“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这是一道典型的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题。还有多选题E选项中关于“棠吉”的收复是在文本中毛泽东的诗歌中提及,而非在传记文本中直接提出。
无论是2013年论述类文本Ⅰ卷的“老子”、Ⅱ卷的“凤文化”,还是2014年《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关于第2题中“行会”是否是“政府机关”这一问题的理解,恰恰都是需要用文本中引用的“古文”来解答。
应该说,因为文言文普遍被认为好“拿分”,所以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时间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高考的文言文部分若再增分值,势必会加剧语文教学中“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但是,现代汉语汲取营养的殿堂恰恰就是这无比丰厚的古文。今年新课标Ⅱ卷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考查形式的丰富,不仅因为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了一些文化意味,更为我们提供了明晰的教学方向——将我们从细碎的咬文嚼字文言教学中摆脱出来,依据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认知规律,焕发语言教学真正的生命力。
三、关于审题立意理性化的思考
今年试卷的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很具开放性: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李,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的老王,引领网友品味大千世界、博得一片赞誉的小刘,三种人生、三种职业,不同追求,各具风采。考生可以分别从这三个人物的各自领域和成就入手剖析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别具特色的时代光彩,从而诠释时代精神。
这也就不难看出命题人的意图:贴近生活的素材,挖掘时代的内涵,砸碎学生思想上的桎梏,在甄别比较中理性地思考人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书写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呈现。也就是说,作文是学生通过叙述事件、阐述观点等表达方式来呈现出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当代学生由于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的碎片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的发展。又由于长期以来写作套作模式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努力在引领学生由材料生发开去,有效结合自身的体验理性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弘扬时代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命题意图旨在引领教师在常态作文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思维的理性与自由,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力。
四、关于鲜明的时代性的思考
应该说,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Ⅱ卷中充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实用类文本的传主——将军戴安澜,让人感受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浓烈气息;4个病句选项分别与全民阅读、“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热点话题相关;材料作文中更是首次将“工人”纳入到“最具风采”的范围中,与习总书记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上讲劳动光荣及在“六一”儿童节上勉励孩子们要“热爱劳动”相一致。
任何学科与实际生活都有联系,但由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具有集思想、人文、工具、文学、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等方面,比其他学科更为敏感和浓烈,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正是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步伐,关心天下大事。只有当这个“时代性”与学生相契合了,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参 考 文 献]
[1]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N].光明日报,2014-3-18(15).
[2]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10).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