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的数学教学

2015-08-25 23:52曾木英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童话背景数学知识

曾木英

[摘 要]

学生学习的知识遗忘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及时复习,二是所学知识没有结构化。有结构化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知识形成的背景影响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创设多样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从而教“活”数学。

[关键词]

知识“背景”;小学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经过学习,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但没有过多久,就“还给”老师了。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困扰着教师。

忘记是人思维中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为什么对一些事物记得很牢,对一些事物却容易忘记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能记住的事物往往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亲身经历的;二是有过程性的;三是与个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以上特征表明这些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某些内容及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内容及体验就是这事物的背景。

基于此,我想数学知识如果也有这样的“背景”支撑,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一定会更深刻,且能融会贯通。为此,我们要努力去创设数学知识的“背景”,基于“背景”,教“活”数学。

一、创设故事背景

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把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学生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老师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故事,把故事作为知识的背景,把知识有机融入其中,通过有趣的故事背景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算定律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掌握的就是乘法分配律。在刚教完之后,学生能理解掌握,但只要过一段时间,就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忘记或记错。究其原因就是乘法分配律较为抽象,要深刻理解记忆起来难度大。一位老师巧借助故事背景,很好破解了这个难题。导入环节中这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解放初期,有一户人家,生了第一个儿子,父亲取了个名字叫爱国;过两年又生一个儿子,父亲取个名字叫爱民;再过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父亲给取名为爱党。应该说这家人是爱国、爱民、爱党的好人家。但却被人陷害了,为什么呢?陷害他的人说:“你看,他的三个儿子是爱国、爱民、爱党,三个儿子加起来就是爱(国民党)。”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真被陷害了。学生听完之后哈哈大笑。

老师提出问题:“明明是爱国、爱民、爱党,为什么却被误解为爱(国民党)呢?”

学生:“因为三个名字都有一个‘爱字,简写之后就成了爱(国+民+党)了”

老师:真是有趣的事,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数学上也发生了。

然后引入新课教学。结果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得兴趣盎然,把分配律中的数都当成了“爱国、爱国、爱党”了,下课了还在“爱(国民党)”中,现在只要一提及乘法分配律,学生就马上想到“爱(国民党)”这个故事,知识就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有了有趣的故事背景,数学知识也成了故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记忆是深刻且容易的,记住了故事,也就理解了故事里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过程背景

通过学生经历或教师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知识融入到过程之中,就形成知识的过程背景。过程背景的特点是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感悟。有了过程背景,学生就能在动态过程中感受体验知识,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深刻理解知识找到固着点。如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教师让两位学生分别从教室的前后两端相对而行,到某个点两人相碰,这时老师结合讲解,从两端面对面地走叫做“相向”而行,两个人相碰叫做“相遇”,然后给出3分钟时间,让全班学生两两组合,自行找一段距离,走一走,在走的时候,要求说出“相向”“相遇”的概念。学生在活动中,气氛宽松,有的学生走到快相遇时,两人还故意狠狠地撞了一下,然后两人哈哈笑。经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了深刻的体验,“相向”“相遇”概念知识的过程背景就很丰富,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三角形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学生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常常不到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一个过程背景:请三位学生到讲台上,让每位学生两臂侧平举,当作三条线段,然后教师站在中间,要求学生把老师围起来,学生在围的时候出现了缺口,教师故意从中溜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喊起来:“没有围住,没有围住,让老师溜啦!”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围住?”学生答道:“要连起来!”教师请三位学生再围一次,这次三位学生手拉手,连了起来,结果把教师牢牢地围在中间。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围住了,围住了!”很显然,在这个过程背景中,学生很直观且有体验地理解了“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意思。因活动过程很有趣,学生记忆深刻,只要再讲到“围成”时,同学们都会说:“别让老师溜啦!”就变成“围成”内涵的背景。

过程背景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数学知识的过程背景,静态的数学知识也随着过程背景动起来,动态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创设童话式背景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童话式教学背景,利用童话来引发学生情感认同,进而自然而然地把知识也带入到学生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想象力,知识也会因童话带上生命的色彩。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虽然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对加减法的算理已理解,但在算法上,对于“退位后十位就少了一个十”总是忘记,尤其是那些本来就粗心的孩子。为此,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学生尝试练习后,老师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学生都说“向十位借。”老师顺势说:“十位上的数字总是乐于助人,看见个位的数不够减,就主动借了1个十给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字真棒,我们奖励它一顶‘小红帽!(老师顺势在十位数字上面很郑重地点上“·”)不过,这十位上戴‘小红帽的数字可别忘已经借给个位的数1个十,自己应该少1了。”学生一听“小红帽”就兴奋起来,因为前一段时间,这位教师给学生讲了“小红帽”的故事,他们还记忆犹新。因为有了“小红帽”童话情境,在随后的巩固练习中,“十位退一后就少1”很少有学生忘记了。当学生做退位减法时,学生就会想起“小红帽”这个故事。退位减法因为“小红帽”活起来了。

通过童话来创设数学知识的背景,把知识有机融入童话背景之中,让数学知识具有童话色彩,学生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了。

四、创设谐趣性背景

趣味、幽默的情节,总让人开怀一笑,心情愉快,且会在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诙谐有趣的背景,把知识嵌入其中,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有了“笑声”,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掌握知识。

在教学减法性质时,对“78-25-35=78-(25+35)”这个式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老师通常会通过语言描述强化: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样的描述比式子理解起来更为抽象。有经验的教师会借助学生去商场购物付钱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减法性质,但时间一长,学生又给忘记了。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教师带了一双鞋,然后对学生说:“我现在要把这双鞋扔到窗外”。学生一听,上数学课怎么要扔鞋?兴趣陡增,教师现场把鞋子先扔一只到窗外,再扔一只。学生看了哈哈笑,老师说:“别笑,这里有数学问题呢,刚才老师是怎样把鞋子扔出去的?”学生答道:“是一只一只地扔出去的。”然后教师把扔出去的鞋子捡回来,把两只鞋用鞋带捆在一起,然后再扔到窗外。学生看了又笑了,教师问:“老师是怎样把鞋子扔出去的?”学生答:“是捆在一起扔出去的。”教师问:“这两次都把两只鞋扔出去了,有什么不同?”学生说:“第一次是一只一只地扔,第二次是捆在一起扔。”教师:“好,现在大家来理解一下,78-25-35=78-(25+35)这个算式,与刚才老师扔鞋子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一思考就顿悟了,喊道:“25是一只鞋,35是一只鞋,左边的式子是一只一只地扔,右边是捆在一起扔。鞋带就是括号!”多有意思呀。学生就在教师扔鞋过程的背景中理解了减法性质的。下课了,学生还在用扔鞋子来讲减法性质。所以,一提到减法性质,学生就联想教师扔鞋子这个有趣的背景。

知识有了背景的支撑,知识就是活的知识、有趣的知识、富有情感的知识。为此,老师要有背景意识,努力创设合适的数学知识背景,让数学知识在强大的背景里“活”起来,促进学生理解,丰富学生体验,提高学习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胡东芳.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童话背景数学知识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