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一张张存有巨款的银行卡,放在“银行客户经理”处保管,就能获得一张“承诺书”和高额利息。日前,杭州市某国有银行再次曝出“储户存款失踪”案,一名前银行职员假冒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以高息为诱惑,骗走储户巨额存款。据称,涉及数额上亿元。
一名已经被银行开除的员工,竟然能够在银行的办公地点,前前后后骗走多人上亿元存款……如此不可思议的情节现实发生,其背后显然充满了种种诡异。
但仔细分析下来,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手段更是漏洞百出,无论是从受骗人、涉事银行等相关方面来说,都完全有机会揭穿并阻止骗局发生。
比如处在储户的角度来说,贪图高额利息的心理冲动,无疑是自己为自己挖坑。一者,银行卡存款数额巨大,利息再高也不可能高过本金。将银行卡交由别人保管,这摆明了是用“孩子”当饵去“套狼”的行为,极其愚蠢。二者,存款按国家利率付息,买理财产品相关收益也是一定的,而且还有风险,但偏偏却有储户相信“银行客户经理”的“神通”,舍国法而不信,却宁信一纸有没有法律效力都成问题的“承诺书”。这种宁信潜规则,不信明规矩的心态,无疑是被当“冤大头”的最直接因素。三者,银行有没有开展类似的高息揽储业务,客户只需要到银行柜台上多问一句即可,但偏偏却没有人问。
而处在当事银行的角度,一方面,员工既然已经被开除了,为何又在银行网点装起了银行职员?前员工“借用”原工作场所,从谁手里“借”的,借了场所做什么用,难道银行也不用过问?
另一方面,储户将银行卡交给了前员工,是否将银行卡密码也一同泄露给了骗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钱又是如何被从银行转走的?有报道称,子女想取亡故父亲的数百元存款,银行都硬是“要把关”,要这样那样的证明,没有证明坚决不给。数亿元钱从银行流水一般消失不见,银行难道没有监管责任,没有存款安全的保障责任? 假冒银行客户经理,就能轻松从储户手中将上亿元存款“吸走”,这是骗子无良与可恶而造成的,也是一些储户贪图小便宜、盲信权力等潜意识所造成的,但显然也是银行等管理漏洞等问题的暴发。
对此,相关方面不仅需要尽快查清案件,追回储户存款,更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反思,避免类似的看似诡异,实则滑稽可笑的事情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