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富 华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及相关问题探讨
吕 富 华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玉带,是我国古人所使用的一种饰玉腰带。目前出土的辽代玉带并不是很多,有十几副,完整的较少,且大多数玉带素面无纹饰,这就使得敖汉旗出土的这组胡人乐舞纹玉带显得尤为突出。这套玉带饰由玉铊尾及8块玉带銙组成。8件玉带銙上的胡人皆为半盘坐,分别作饮酒、吹笙、打拍板、吹长笛、弹琵琶、击毛员鼓、击鸡娄鼓、吹觱篥状。所刻人物服饰和面部略同,均为卷发,深目,高鼻,长须,身穿胡服,足蹬长靴。本文通过对玉带乐舞图案的考释,初步确定胡人玉带的主题为西域乐舞,并从乐器的组合情况分析出演奏的音乐为龟兹乐,从舞姿判断玉带的铊尾上表现的是胡腾舞,最后延伸探讨了与玉带有关的其他问题。
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龟兹乐;胡腾舞
玉带,是我国古人所使用的一种饰玉腰带。目前出土的辽代玉带并不是很多,有十几副,完整的较少,且大多数玉带素面无纹饰,这就使得敖汉旗出土的这组胡人乐舞纹玉带显得尤为突出。该组玉带饰现藏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村一座辽代早期墓葬出土。这套玉带饰由玉铊尾及8块玉带銙组成,其中玉铊尾正面刻两人,一人为舞者,为主体纹饰,其侧身向右转,左脚轻踏于垫子上,脚尖翘起,右腿屈膝,脚抬起。双手执飘带,左手上扬,右手下按。其右下角为身体较小的跪者,上手捧浅盘,内放一宝珠,作献宝状。其余8件玉銙上的胡人皆为半盘坐,分别作饮酒、吹笙、打拍板、吹横笛、弹琵琶、击毛员鼓、击鸡娄鼓、吹觱篥状。所刻人物服饰和面部略同,均为卷发,深目,高鼻,长须,身穿胡服,足蹬长靴。
图1敖汉旗馆藏胡人乐舞纹玉带图
胡人乐舞纹玉带在唐代的玉器中较为多见,辽代出土的此种玉带目前仅此一副。玉带上胡人表演的音乐舞蹈,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均被界定为西域乐舞。西域音乐最早传入中原是在汉代,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隋设7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西域音乐有两部;隋炀帝时增至9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的4部属西域音乐;唐太宗时将9部乐改为10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西域音乐增至5部。可以说西域音乐在隋唐时期备受推崇,而龟兹乐是整个西域音乐的代表。辽代音乐受隋唐音乐的影响,除国乐外还有诸国乐,包括汉乐、渤海乐、回鹘乐、敦煌乐、女真乐等,龟兹乐亦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组辽代早期墓葬出土的胡人玉带其表现的音乐为何种音乐呢?
(一)从乐器的组合分析
之所以把天竺乐列入表1是因为天竺乐与西域音乐关系较为密切。向达先生认为龟兹乐是天竺乐的翻版[1],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天竺乐与龟兹乐使用相同的乐器有琵琶、五弦、筚篥、横笛、贝、毛员鼓、都昙鼓、羯鼓、铜钹、铜鼓;天竺乐所特有的乐器为凤首箜篌,龟兹乐特有的乐器为齐鼓、檐鼓、腰鼓、鸡篓鼓、侯提鼓、答腊鼓、弹筝、笙、萧、竖箜篌,龟兹乐乐器的种类不仅远多于天竺乐,且有10种乐器为天竺乐所不见。高昌、疏勒、安国乐虽然乐器的种类数与天竺乐接近,但所使用的乐器也各有相同与不同;只有4种乐器的康国乐,亦是不同的乐器占多数。更何况即使龟兹乐与天竺乐使用相同的乐器,也并不是完全由天竺传入,有的恰恰相反,是西域先发明,如筚篥,又称觱篥,悲栗,茄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乍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从古龟兹语的译音得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栗,有类于茄”[2]34,唐杜佑《通典》:“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宋陈肠《乐书》:“筚篥,一名悲篥,一名茄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茄九窍。”从这些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筚篥这一乐器源于西域的龟兹,它是龟兹乐中的固有乐器。因此,尽管西域音乐受天竺乐的影响较大,却仍是自成体系的一种音乐。为了区别天竺乐与龟兹乐,故列入该表。
表1 西域诸部乐及天竺乐使用乐器一览表[3-7]
续表1
注:(1)觱篥亦作筚篥。(2)龟兹乐,《通典·乐六》、《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毛员鼓原注今亡。(3)天竺乐,《通典·乐六》、《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毛员鼓原注今亡。(4)《辽史·乐志》“诸国乐”中有有关龟兹乐的记载。辽诸国乐是指辽属国及其邻国的乐舞,主要包括汉乐、渤海乐、回鹘乐、女真乐及突厥、党项诸部乐等。这些乐舞主要用于曲宴使臣及辽主之头鹅宴、头鱼宴,是辽之“燕乐”。虽然未象唐代乐器记载的详细,但从有关记载中对龟兹乐亦可窥知一二。故此表中史料部分未列《辽史》。
根据表1将西域音乐所用乐器作一横向比较:龟兹乐有乐器19种,遥居西域音乐之首;疏勒乐采用的乐器在龟兹乐中全有;高昌乐12种乐器中11种与龟兹乐相同,仅铜角文献记载龟兹乐没有,但在现存的龟兹乐实物资料中有使用;安国乐10种乐器中,7种与龟兹乐相同,正鼓、和鼓、双觱篥为龟兹乐所无;康国乐虽然只有4种*《通典》所载多一小鼓,笔者采用刘洋博士论文《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的观点,疑“小鼓”为误记,故不计入乐器种类。乐器,但有2种与乐龟兹乐相合,另2种则与安国乐相同。因此,西域音乐是一个整体,其乐器是相互影响的;而龟兹乐的包容性和涵盖面又是其他几种音乐所不具备的。
上述文献记载的龟兹乐所用乐器都未提及拍板,但张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乐有觱篥、笛、拍板、四色鼓、揩羯鼓(应为揩鼓、羯鼓)、鸡娄鼓”[2]8,陈旸《乐书》卷188“龟兹部”:“隋开皇中,龟兹乐大盛于世……至唐,龟兹部乐有觱篥、笛、拍板、四色鼓、楷鼓、腰鼓、羯鼓、鸡娄鼓。”从以上记载看,龟兹乐所用乐器与“十部龟兹伎”明显不同,有学者认为两者均为典型的龟兹乐乐队,只是龟兹乐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形[8]。因此拍板亦为龟兹乐所用乐器。且现存的龟兹乐实物资料中,拍板也为其所用乐器(1987年陕西西安西郊丈八沟唐代窖藏出土的碾文伎乐白玉带所用乐器中有拍板)。
以上是文献记载相关音乐的情况,但从现存的实物资料来看,各种音乐在实际使用中与史书记载的不尽相同,如1903年日本大谷探险队在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发掘的库车舍利盒,经专家考证为龟兹乐[9]。其盒盖上绘有手持筚篥、五弦琵琶、竖箜篌、曲项琵琶演奏的迦陵频伽童子,盒身彩绘龟兹国苏幕遮歌舞场面,使用的乐器有大鼓、竖箜篌、阮咸、排箫、鸡篓鼓和鼗鼓、铜角。比文献记载的龟兹乐多出大鼓、阮咸、排箫、鼗鼓和铜角。这说明乐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比史书记载的范围更广,更为灵活。
敖汉旗出土的这组胡人乐舞纹玉带使用的乐器有横笛、笙、觱篥、琵琶、毛员鼓、鸡娄鼓、拍板,除横笛为西域音乐所共有外,笙为龟兹乐与高昌乐所用,觱篥、琵琶除康国乐外其余音乐均有,毛员鼓为龟兹乐所独有,鸡娄鼓为龟兹乐、疏勒乐与高昌乐所用。这些乐器全部与龟兹乐相合,与高昌乐相同的有5种,疏勒乐相同的4种,与安国乐相同的有3种,与康国乐相同的只有1种。而毛员鼓又为龟兹乐所独有,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此玉带表现的应是龟兹乐。
(二)与现存的胡人玉带比较
现存的可以定为表现龟兹乐的胡人玉带有两套:一套为1987年陕西西安西郊丈八沟唐代窖藏出土的碾文伎乐白玉带(图2),有方銙12块,圆首矩形铊尾1件,银带扣(含扣柄)l件。胡人演奏的乐器有排萧、羯鼓、答腊鼓、鸡篓鼓、和鼓、铜钹、拍板(2块)、贝,共8种;另一套为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碾伎乐狮纹白玉带(图3),由伎乐纹方銙4、圆首矩形銙l、圆首矩形铊尾1、半圆形銙10,共16件组成。胡人演奏的乐器有7种:横笛、排箫(各2件),筚篥、羯鼓、毛圆鼓、答腊鼓、鸡篓鼓(和鼗鼓)。有学者考证其为龟兹乐[10]。无论从其纹饰、雕刻技法,还是从其使用的乐器组合来看都与敖汉出土的这组胡人玉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断定此组胡人玉带表现的亦为龟兹乐。
图2 碾文伎乐白玉带
图3 碾伎乐狮纹白玉带
关于西域胡人舞主要有三种,即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胡旋舞多为女子跳,其节奏鲜明,奔腾欢快,以高难度的急速旋转带动表演气氛。史载:“康国乐二人……绯袄锦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双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蹈服饰保持着西域康国的本土特色,明艳简洁,适合进行大幅度旋转动作;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柘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多为女子独舞,舞姿柔美、妩媚,注重服饰的华丽明艳及眼神的运用,伴奏乐器以鼓为主。
胡腾舞是源自石国的一种乐舞,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刘言史的《王中承宅夜观舞胡腾》[11]5324,“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写到舞者着胡衫,头戴尖顶蕃帽,腰缠宝带,脚蹬锦靴;“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在红色的地毯上起舞,“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横笛和琵琶。李端的《胡腾儿》[11]3238传神地描绘了“石国胡儿”、“胡腾儿”在表演胡腾舞时的动作、衣饰、神态,并且形象地交代了胡旋舞的舞蹈过程、音乐以及动作特点。这两首诗把胡腾舞的特点作了形象的描绘。对比敖汉旗出土的玉铊尾,从其服饰、舞姿及人物面部特征与文献记载的一致上,可判断其舞蹈为胡腾舞。
玉带上除了乐舞外还有饮酒、献宝等图案,杨伯达先生认为,这些玉带銙上的雕刻,与传说中的“胡人献宝”有关[12],而包燕丽认为唐代“胡人玉带均有飘带装饰,这与‘饮酒、献宝’题材是没有关系的。众所周知,飘带是舞蹈者的一种道具,如果乐舞与饮酒、献宝是两种题材,则飘带绝不应该出现在后一种题材之中。但它出现了,而且与乐舞题材的规格一致,成了胡人玉带的基本构图之一。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饮酒、献宝人也是乐舞的成员。”[10]此组玉带与唐代胡人玉带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并且结合相关文献记载,笔者认同后一种观点。
综上所述,胡人玉带的基本题材是胡人乐舞,其演奏的为龟兹乐,表演的舞蹈则是胡腾舞。
(一)玉带的时代问题
首先,从史料来看,契丹早期的手工业尤以金银器、陶瓷、木器为主,玉器发展相对滞后。考古发现契丹建国前后的贵族墓,一般出土金银器较多,而玉器仅是简单的马具饰和顶饰物,如科左后旗呼斯淖、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墓地都出土了用于马具装饰的玉、玛瑙质勾舍以及少量的玛瑙珠、管等,表明此时玉器的制作的明显滞后[13]。但此组玉带雕刻非常精细,非辽代早期所能制作。
其次,胡人伎乐纹玉带板是唐代最具特色的玉带饰,这套玉带不论从纹饰还是雕刻技法都与唐代的胡人伎乐纹玉带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雕刻技法以线刻与减地浮雕技法为主,这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胡人纹玉带如出一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组玉带很可能是唐代的传世品。
综上,笔者初步认为这组玉带应为唐代的传世品而非辽代制作。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还需根据更多相关考古资料的出土而去做进一步研究。
(二)玉带所反映的辽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胡人乐舞纹玉带,从胡人的造型、形态、穿着都说明其艺术风格来自西域,且所用玉亦来自西域地区的于阗,不管这套玉带是辽本地制作还是唐代西域制作的传世品都是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辽与西域的交流很早就已开始,辽太祖建国之初,和州回鹘便从西域远道来贡,进行商业经济交流。西域地区的高昌、龟兹、于阗、回鹘、辖戛斯、阻卜、党项、吐谷浑等部,也都以臣属关系向契丹贡赋不绝,《契丹国志》:“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宾铁兵器、斜合黑皮、褐黑丝、门得丝、怕里呵、碙砂、褐里丝,以上皆细毛织成,以二丈为匹,契丹回赐,至少亦不下四十万贯”[14]。这些交往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除了文献记载,各地辽墓不断出土的玉石、玛瑙、琥珀等装饰品,进一步证实了辽与西域地区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辽兴宗重熙年间建造的庆州佛塔上浮雕的胡人牵引狮子的形象,敖汉旗北三家辽墓中狮子踏鼓起舞壁画等狮子的形象,都表明西方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关于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前辈学者多有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57:261.
[2] 张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 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
[9] 孙机.中国圣火[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30-231.
[10] 包燕丽.胡人玉带图考[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
[1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 王大方,邵国田.一批珍贵的辽代早期玉在赤峰出土(中华瑰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8-19(7).
[13] 于宝东.契丹民族玉器述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14] 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5.
Discussion on the Jade Belt of Liao Dynasty Decorated with Hu Ren Played Music and Dance and Related Problems
LV Fu-hu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024000,China)
The jade belt is a decorative jade belt used by our ancients.At present,the unearthed jade of Liao is not a lot,there are a dozen deputy,less complete,and most of the jade belt with no decoration,which makes this group of jade belt from the Aohan be unearthed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The jade ornaments made of jade thallium tail and 8 Yudai Kua components.Hu Ren of 8 Yudai Kua are all semi-legged,respectively,for drinking,flutist,playing clappers,playing flute,playing the pipa,fiting maoyuan drum,hit jilou drum,blowing Tartar pipe.The person costumes and facial carved is similarity,are hair,deep eyes,high nose,long beard,wearing Hu dress,and wearing boots.Based on the music and dance pattern of jade belt,preliminary identified the theme as music and da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s,and analyzed the music played for Kucha music from combinations of instruments,Judged from dance performance on thallium tail belt is Hutten dance,finally extended discussed other issues related with the jade belt.
Liao Dynasty;the Jade Belt Decorated with Hu Ren Played Music and Dance;Kucha Music;Hutten Dance
2014-06-05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3J140)。
吕富华(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K246.1
A
1001-6201(2015)01-0177-05
[责任编辑:王亚范]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