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教师
我的新教育寻梦之旅
王艳/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教师
Wang Yan
而我也会如瓦斯蒂一般,认真地告诉他:“我打赌,你肯定也没问题。”
一
16年前,我对“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向往”。
这种“向往”源自读师范时的一本教材——《小语教材教法》,其中提到了一个个名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印象最深的,是李吉林老师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的片段:新授时,李老师轻轻哼唱几句,那很有力度的节奏感,鲜明强烈的曲调,似乎每一拍都伴随纤夫沉重的脚步,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纤夫在伏尔加河畔背纤时艰难行进的身影,仿佛也听到纤夫由远及近的、哀怨而又充满力量的歌声……
惊叹于这样的课堂,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向孩子们展示了课文深远的意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时,我暗下决心:我要做这样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课堂也要像这样!
怀着这样的“向往”,毕业后,我来到了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场景:教室里安静极了,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专注于手中的书本,沉浸在我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不为所动。而这时,窗户外已经聚集了邻班的好多个小脑袋,无比好奇、无限羡慕地瞧着教室里的我们……
工作第四年,因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被调到县城一所知名的实验小学。在那里,在一些资深语文老师身上,我嗅到了一股别样的语文教学气息——他们可以把“四大名著”搬到教室,带领孩子们穿梭其中;他们可以把学校门前的“小吃一条街”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话题,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语文……
虽然这些活动一学期只有那么一两次,却让当时的我开始领悟:语文课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节节精致的公开课,教语文也不能只着眼于教好一本教材。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远的追求。
二
心动即行动,我慢慢地将关注点聚焦在那些在教室里默默耕耘的老教师们,聚焦那一节节“真实、朴实、扎实”的家常课。我开始向他们一样,扎根教室,努力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
工作第五年,我偶然读到了一首小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好诗意浪漫的教育!可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理想教育吗?我开始上网查找小诗的作者——朱永新,我无限虔诚地将这首小诗抄在自己读书笔记的扉页上。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误打误撞中,我走进了“教育在线”论坛,走进了一片辽阔的教育原野。
接着,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师生共写随笔实验”。每天,我会与孩子们一起将共同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再一起交流、品评。孩子们精彩的表达经常让我自叹不如,而我真诚的分享也让他们倍觉亲切。文字,像一座桥梁,让我们走进了彼此。
对孩子们来说,那是段高产的日子,创作激情空前高涨:《音乐小厨师》等童趣十足的小诗在论坛得到了很多读帖老师的赞赏,还有几篇在省级杂志上发表;《宇宙孩儿》、《小狗奇奇流浪记》等中篇童话在校刊《东兴周报》上连载,引来无数小读者。
对我来说,那也是段疯狂的日子。当时,十几个老师才拥有一台公用电脑。只有等别的老师下班回家了,我才可以坐在电脑前,将纸质稿打成电子文档,然后发到“教育在线”论坛,发给校报编辑。
工作第七年,我开始在“教育在线”论坛跟踪学习“毛虫与蝴蝶”实验。起初,大声朗读给孩子们听的是杨红樱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们》,当时,我有孕在身,早与传统的外表美不沾边儿了,但是,在孩子们的口中和笔下,我就是那个敢于打破常规的“漂亮老师”。在更多新教育榜样教师马玲、顾舟群、陈美丽老师等无声的影响下,我们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童书经典阅读热潮。从《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们》到《草房子》,再到《夏洛的网》、《小王子》、《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我和孩子们沉浸其中,每天用我们独有的“语言密码”沟通交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
工作第十一年,我被调到了一所远离家乡的新建学校——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因为是新建校,所以,每间教室里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在这样硬件设施一流的环境中,我开展起晨诵、午读更得心应手了。
每周两节晨诵课、一节绘本阅读课,加上“每周一信”,我和孩子们、家长们相互激励着,每一天都有惊喜和收获:一个男孩,在上学的路上自言自语:“今天是星期四,王老师中午又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位家长,给我留言:真希望这样充满诗意的教育,能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在追寻理想教育的道路上,我也遭遇了人生的“低谷”。
在我的新教育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学年后,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同事好意提醒:一年级的孩子学好拼音,掌握好生字词就行了!你付出那么多,班上的成绩还不是一般?你知道现在别的班在干什么吗?在默写生字词,抓基础!朋友好心建议:你整天写一些流于表面的教育教学叙事,杂志编辑看不上,论文评选更是不行。你将来的职称评定怎么办……
我开始想过放弃:不再带领孩子们“晨诵”、“午读”,甚至不再提“新教育”……我开始专注于那本教材,开始每天带领孩子们背诵、听写,夯实基础。
但我发现,我不再拥有入职之初的那份单纯的快乐:面对课堂,我激情不再,每一天,都感觉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更让我难过的是,因为机械的训练,我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四
幸运的是,我没有停止我一直钟爱的阅读。在人生的低谷期,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教育教学领域,更多的是投向人文类著作、心理学类经典书籍等。柴静、刘瑜、庆山的文字开拓了我的视野,滋养了那段时间的我。《积极心理学》、《拖延心理学》、《教学勇气》、《重新认识你自己》等著作更引导我将阅读这把利刃指向自己。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让我彻底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对自己开诚布公。我发现,我那么自觉自愿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海量阅读,完全源于我童年自由自主的阅读体验——在我的童年中,始终有《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中国神话故事》、《奇妙的数王国》、《十万个为什么》等童书相伴,它们已经为我打下了温暖、明亮的生命底色。
在那段低谷期里,我会经常重新审视我的那些“文字豆腐块”,忆起那些生活瞬间,忆起那时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忆起在那样的“记录、反思”中所获得的小小成就感。我终于醒悟:是的,热爱阅读没有错,提倡阅读更没有错。作为语文老师,鼓励孩子大量地阅读,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教育应该是正确的。而且,我坚信,经过大量阅读后的孩子,其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太差,只是需要时间内化而已。
在新学校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我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我被任命为年级主任。出于工作责任心,觉得应该在新岗位上做点事情。于是,我带领级部四百多个孩子和家庭开展了“亲子共读”系列活动:“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绘本阅读沙龙”、“童话剧展演”、“亲子诵诗会”、“家庭好书展”……还创办了年级的《小种子》报。在了解到活动开展的情况后,我得到了新教育的专家、老师的认可和肯定,被任命为新教育萤火虫淮安分站站长。
五
这一认可,就像那个经典绘本《点》中的老师,把那个快要丧失绘画信心的瓦斯蒂就这么潇洒一戳地“点”镶嵌在了金色的涡型画框里……
于是,在故事里,瓦斯蒂发现:“嗯……!我可以画得比这个更好嘛!”
于是,在现实中,我也发现,我可以做得更好: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作为新教育“萤火虫义工”,我带领淮安分站热情的义工们,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开展了“菖蒲艾叶迎端午”、“与规则同行、与自由相拥”、“牛奶中的学问”、“宝贝去哪儿”等20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线下活动,吸引了大批老师、孩子们走进“共读共行”的行列中。
“心为火种,生生不息”。作为一名新教育种子教师,我扎根自己的教室和年级,开展了“光影阅读”系列主题活动,开始了“口头作文”系列探索行动:在一学年时间里,我们带领孩子观看了八场由童书改编的电影——《木偶奇遇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丁丁历险记》等,同时由一部电影联系起一个作家或者一整套书,引导孩子们进行海量阅读;我们利用学校的“课程超市”时间组织孩子们品评《神奇飞书》、《鸟!鸟!鸟!》、《花与树》等六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在“重阳节”、“圣诞节”等中西文化传统节日里,我们还选择了相应的经典影片引导孩子们与家长共同观看讨论,以节日为契机,通过“光影阅读”活动,让知识、生活、生命产生共鸣……
原来,我觉得只有当一个纯粹的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才能好好开展新教育实验。而现在,“年级主任”也成了我实现这一理想的平台:一边尽力完成学校里各种琐碎事务,一边和大家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阅读推广工作。
现在,也会有很多老师对我说:“你有激情,有耐心,还有能力,所以才能将新教育做得这么好!”而我也会如瓦斯蒂一般,认真地告诉他:“我打赌,你肯定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