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鹏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研究。如Ahmed(1986)通过建立模型y=c+λx,并运用英国的经验资料研究发现:当λ>0时,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替代关系;当λ<0时,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互补关系。[1]刘旦基于VAR模型,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结论: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2]王敏、潘勇辉通过对中国1981-2005年财政农业投资与农民纯收入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修正关系。[3]康书生、尹成远、刘振威从1980-2001年的经济数据出发,得出财政支农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0.11%的结论。[4]刘振彪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并提出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等方式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5]吴振鹏、胡艳通过对1991-2010年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数据的分析研究,认为财政支农资金除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小外,对其他类型的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6]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基于国家宏观层面和个别省份的数据就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而安徽省历来都是个农业大省,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仅承担着促进农业发展的责任,还承担着提高农民收入的责任。鉴于此,本文以1988-2012年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的数据为基础,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中究竟有多少归因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政府支农支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多少,接下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本文将财政支农支出定义为FEA,作为解释变量;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示当年农民收入水平并代入分析,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义为FAI,作为被解释变量,初步建立计量模型:Ln-FAI=β0+ β1LnFEA+ut,进而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间是否存在短期或长期的相关关系。其中,财政支农资金是指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联系较为密切的资金。从统计口径上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大口径,二是中口径,三是小口径。[7]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小口径的财政支农资金为研究对象,小口径的财政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三项。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2007年及之后年份财政支农支出归总为农林水事务支出一项,通过对统计口径调整前后的比较发现,基本上代表了财政支农的含义。
2.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了安徽省1988-2012年的上述各变量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剔除物价因素,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8年基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8年基期)予以修正。为了克服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得到更好的检验效果,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FEA和LnFAI。所有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1989-2013)。本文以下实证分析部分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为Eviews6.0。
如果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对其回归就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且变量为同阶平稳变量更是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为防止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运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单位根检验方法确定各变量的平稳性。[8](P143-155)其中,各变量滞后期的确定均采用AIC原则,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财政支农资金(LnFEA)、农民人均纯收入(LnFAI)的ADF值均大于各自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说明这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对应的临界值水平,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
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可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由于LnFEA和Ln-FA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采用E-G两步法来分析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以LnFAI为因变量,Ln-FEA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然后通过检验残差的平稳性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利用OLS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nFAIt=1.859274+0.404935LnFEAt+ut(1)
t=(6.451064)(16.82339)
R2=0.924843 DW=0.765957
查德宾-沃森d检验表可知dl=1.29,du=1.45,而DW<dl说明模型存在明显的正自相关现象。为了弄清模型具体存在几阶自相关,笔者采用偏自相关系数检验回归方程的自相关性,检验结果见图1。
图1 偏自相关性检验
由图1可以看出,模型(1)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为了消除自相关性,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现象。由回归方程(1)可得到残差序列ut,并建立该残差的一阶自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下:
ut=0.615733ut-1+et(2)
由回归方程(2)可得ρ=0.615733,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LnFAIt-ρLnFAIt-1=β0(1-0.615733)+β1(LnFEAt-ρLnFEAt-1)+ut-ρut-1
运用Eviews6.0对广义差分方程(3)进行回归,并令,LnFAI*=LnFAIt-ρLnFAIt-1LnFEAt*=LnFEAt- ρLnFEAt-1,et=ut- ρut-1
可得以下回归方程:
LnFAI*t=0.881668+0.369081LnFEA*t+et(4)
t=(4.212097)(8.328086)
R2=0.759187DW=1.830008
至此,自相关消除。从以上各项统计指标看,拟合优度R2为0.759187,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解释变量系数的t统计值都是显著的,回归结果令人满意。由差分方程(3)可得:,由
此我们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LnFAI*t=2.294415+0.369081LnFEA*t+et(5)
最后运用ADF检验法对模型(5)的残差序列et进行平稳性检验,由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显示,ADF值小于在各显著性水平下对应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et~I(0)。进而说明1988-2012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财政支农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增加0.369081个百分点。
模型(5)只描绘了序列LnFAI和序列Ln-FEA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借助误差修正模型来完成。利用模型(5)中稳定的残差序列et作为误差修正项ecm,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FAIt=0.056672△LnFEAt+0.674741
△LnFAIt-1-0.536797ecmt-1(6)
模型(6)表明,农民纯收入的短期波动△LnFAIt,即受财政支农资金短期波动△Ln-FEAt的影响,又受上期非均衡误差ecmt-1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又称短期调整系数,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程度和短期调整方向。模型(6)中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估计值为负,说明其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表明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53.6797%的修正力度将状态由非均衡调拉到均衡。
1.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系数为0.369081,即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增加0.369081个百分点。
2.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水平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53.6797%将会被正向修正,即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以53.6797%的修正力度由非均衡调拉到均衡。
3.从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纯收入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也就是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不仅受到财政支农资金的影响,也受到上一期收入的影响,在安徽省尤为显著。农民上一期人均纯收入每变动1%,本期人均纯收入将会同向变动0.674741%。但农民收入本期的增加和上一期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归结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所以不能忽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增加安徽省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条件,以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短期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的长期弹性只有0.056672,即财政支农资金每提高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会增加0.056672%,所以农民增收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农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农民自身。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性收入以及外出打工自主创业收入,但在农村,农民想要获得贷款资金的支持很难。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改革,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以政府为导向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挥下,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适度增加对农民农业贷款的规模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农民,也要相应的增加用于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的规模。
2.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从长期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支出的长期弹性达到0.369081,两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坚定政府在财政支农支出上的决心。同时要建立并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使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效应具有长效性、稳定性,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8](P143-155)
3.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支出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但不同支农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应却有高低之分。[9]因此,要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增收效应明显的项目的支出,从而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等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10]
4.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于财政支农资金要建立专项财政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据财政预算和申报的项目合理编排项目支出规划,按规划来安排使用资金,防止出现重复支出项目。各级财政部门要遵循“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审计”的原则,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公告,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真正做到在“阳光”下使用,切实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的积极作用。
[1]Shaghil Ahmed.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
[2]刘旦.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J].北方经济,2006,(3).
[3]王敏,潘勇辉.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5).
[4]康书生,等.财政金融政策对农民收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6).
[5]刘振彪.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
[6]吴振鹏.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汉论坛,2013,(1).
[7]李方,朱靖娟.试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口径的调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 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费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流通——基于国内研究的评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4,(2).
[10]刘玉川.财政支农与我国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