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刚,钱玺娇,李 萌
(常州大学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软件产业包括软件开发、生产、流通、维护和管理,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软件产业大国。2014年,中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而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能够促进软件产业的经济增长。我国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仍有待提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对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能够探索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从源头上掌握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规律。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视角对技术创新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Woo-Seok等[1](2008)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金融支持系统 (即R&D投入)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重大影响。John[2](2004)和 Connie[3](2014)认为有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的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有力的支撑者。而Kagan[4](2012)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有效的知识管理如何对某通信公司内部网络技术创新进行支持。Yung等[5]则 (2014)研究了集群企业的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孙晓华等[6](2009)利用欧盟九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的公开采购能够有效驱动技术创新。周怀峰[7](2008)认为市场需求能够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牵引并激发技术创新活动。此外,Patrica[8](2005)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Yong等[9](2005)验证了这一观点,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受益更多的反而是发达国家。
现有文献主要是研究单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缺少对技术创新多个动力因素综合性的研究。同时,学者们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多以静态性分析为主,对技术创新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甚少,无法反映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成果并针对不足,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基于反馈环的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动态复杂性的科学,它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主要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10]。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系统的非线性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因此,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找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构建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模型及进行反馈环分析[11]。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本文把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
内部动力要素包括企业R&D投入、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科技人才和企业文化。企业R&D投入是促进软件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因素,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R&D投入与企业创新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12]。企业知识管理是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由于企业进行良好的知识管理而得到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企业家精神是软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推动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带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科技人才是软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推动力,科技人才能够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文化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只有拥有良好的创新文化,企业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产和管理中实现自主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外部动力要素包括软件产业基地、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软件产业基地为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创新载体。软件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知识和创新的扩散,使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13]。市场需求对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软件产业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由此引发企业的创新思路,并使企业能够寻找到机遇进行自主实践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政府支持是软件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因素。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创新,使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提高。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为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14]。因为软件知识产权得到多方的有利保护,导致侵权和盗版行为被严厉抵制,企业收益持续增加,这又推动了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是指软件企业充分利用拥有的各种资源,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进行与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受诸多内外在动力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对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内部和外部动力要素的分析,本文建立了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受内部和外部动力要素的影响。现以这些因素为主体进行反馈路径的分析,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1.企业R&D投入→ 创新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产品产值→ 企业收益→ 企业R&D投入。这条回路是正反馈回路,主要体现了由于软件企业的R&D投入,促进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产品的投产促使了企业新产品产值的增加。随着新产品产值的提高,企业收益逐渐增加,企业便会将更多R&D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去。
2.企业知识管理→知识创新→新知识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知识存量→企业知识管理。这条回路也是正反馈回路。该回路主要体现了随着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企业现有的知识被开发利用,这促进了企业成员与知识相整合,激励企业人才对知识进行创新。由于新知识的增加,企业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的新知识应用到技术创新中去,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而该能力的提高又丰富了企业知识的存量,有利于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管理。
3.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技术创新活动→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企业收益→企业家成就感→企业家精神。这是一条正反馈回路。该回路反映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组织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强化了企业的创新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研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引起了企业收益的增加,让企业家形成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推动了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发扬,企业家更积极地进行企业技术创新。
4.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企业收益→ 企业R&D投入→ 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企业科技人才。这条回路又是一条正反馈回路。这条回路主要体现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人才至关重要,他们对企业新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5]。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研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软件产业收益的增加,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
5.企业创新文化→企业价值观念→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企业收益→员工成就感→企业凝聚力→ 企业创新文化。这也是一条正反馈回路。这条回路反映了良好积极的企业创新文化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鼓舞,促进了企业创新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能够研发出新产品和新技术,增加了企业收益,使员工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企业将更具有凝聚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会得到企业员工更大的支持,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1.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集群→知识扩散→技术学习→创新扩散→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企业收益→软件企业吸引力→软件产业基地。这一路径主要体现了软件产业基地的建立,促使知识在同产业的不同公司间扩散,软件集群企业内部之间进行技术学习,形成了创新的扩散,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出新产品并开发出新技术,投入市场后使企业得到可观的收益,从而使软件产业更具吸引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软件企业加入到软件产业基地中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
2.软件产业市场需求→企业创新思路和机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软件产业市场需求。这一路径主要体现了随着软件产业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企业会有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机会,推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有了新产品和新技术,软件产业会有更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
3.政府支持→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技术创新能力→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这一正反馈路径主要体现了由于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支持,所以提出了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使企业更有动力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起整个软件产业的良好发展,带动了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促使政府又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16]。
4.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侵权和盗版行为被打击力度→企业收益→ 企业R&D投入→ 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软件产业发展水平→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正反馈回路主要体现了因为政府和企业加强了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所以侵权行为和盗版软件被严厉打击,软件产品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了企业收益。而企业收益的提高,使企业加大了R&D投入,推动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软件产业由此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又促使政府和企业加大软件技术保护力度,保持技术创新的动力。
软件企业R&D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加大软件企业的R&D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确保我国软件产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之一。第一,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切实主动增加R&D经费投入,并将该经费集中用在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上,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在研发能力上,华为作为中国软件企业的代表,2014年研发投入达到408亿元人民币,其专利授权数量名列前茅。第二,企业不断加大R&D活动的人力投入,构筑软件人才高地,吸引和培养大批多层次、实用型、高水平的优秀软件人才,力求突破软件产业发展瓶颈的制约。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所以企业应提高知识管理能力,从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赢得优势。第一,要构建学习型企业,为内部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员工能够培养自我学习意识,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识积累”。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设施。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企业人才手中,而信息网络是更好地实现该功能的硬件条件,因此信息网络的完善能为技术创新带来较大的规模效益。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不断强化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创新精神。第一,企业家需要不断革新观念,与时俱进。第二,企业家要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三,企业家要尊重和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比如,小米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雷军就具有极强的企业家精神,他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改进”的模式,并且十分重视产品创新,只为能做出高品质、高性能和好体验的产品。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所以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第一,企业要大力培育创新价值观,不断加大对员工创新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以促生技术创新的动机。第二,建立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第三,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关键是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向员工提供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文化氛围,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实现。
软件产业基地的良好建设是促进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基地、深圳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等都是中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佼佼者,但与美国硅谷等软件产业基地相比,无论是高科技人才数量、还是创新环境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软件产业基地的自我建设非常有必要。第一,软件产业要整合基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产业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入驻发展,积极开拓与软件产品和技术有关的国际市场。第二,软件产业基地要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给予资金上的扶持,通过对产业链条的完善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第三,加强软件产业基地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的软件市场正处于扩张和飞跃阶段,加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一,要鼓励软件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软件研究开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第二,要使软件产业充分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如今数据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应用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市场。例如,阿里巴巴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情况,利用云计算、网上交易市场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果。第三,要坚持离岸软件外包业务模式和国内软件产品业务模式。
在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采用一些政策手段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一,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入。第二,政府应实施采购政策。政府的采购可以为企业筹集到不少创新资金,为后续的科研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政府应继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优惠政策,为其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第四,政府必须严格落实软件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企业也应积极应用正版软件网络版权保护技术,有效保护软件产品知识产权。
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的灵魂,是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内部动力要素即企业R&D投入、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科技人才和企业文化,外部动力要素即软件产业基地、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这9个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因果关系模型图的建立和反馈路径的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反馈环分析的提高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一是企业要加大R&D投入(资金和人才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企业要积极提高知识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四是企业要完善企业创新文化;五是软件产业基地要加强自我建设;六是软件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七是政府要积极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各方组织要加大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Woo-Seok J,Woojin C.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a case of technology guarantee system in korea[J].Technology Management& Innovation,2008(1):10.
[2]John L T.Innovation through people [J].Management Decision,2004(9):1082-1094.
[3]Connie Z.The inner circl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firm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3(6):140 -148.
[4]Kagan O.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and intra networking:a case stud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24):59-63.
[5]Yung L L,Maw S H,Feng J L.The effects of industry cluster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5):734-739.
[6]孙晓华,杨彬.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3-7.
[7]周怀峰.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8):42-46.
[8]Patricia H S.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 panel data study of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2):529-547.
[9]Yong M C,Thitima P.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2):474-493.
[10]邢蕊,王国红,唐丽艳.基于SD的区域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研究 [J].科研管理,2013(1):19-27.
[11]Christian B,Bernhard T,Lars C.Why space matter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Mapping global knowledge dynamics of membrane bioreactor technology [J].Research Policy,2014(1):138-155.
[12]Abd E,Jaume V.The effect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a key to low/medium 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firms in catalonia [J].Innovation Science,2014(4):225-236.
[13]张渝.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利润函数模型[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4):42-45.
[14]田宇.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分析 [J].电子知识产权,2011(9):34-36.
[15]曹兴,张云,张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体系 [J].系统工程,2013(7):78-86.
[16]邓永翔,贾仁安.江西软件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 [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