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本科新生教育比较研究——以工程类专业为例

2015-02-20 02:43:17袁惠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生学术计划

陆 怡,袁惠新,柳 铭

(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年称为新生年,是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渡年,也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与高中相比,大学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但要求学生担起更多的责任。大学课程进度快,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因此,新生在这一年会面临各种问题,如: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环境适应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工程类专业学习难度大,没有找到有效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对专业不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等。研究者发现[1],大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经历,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凡此种种均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麦可思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设计与开展了“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项目”,对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2011和2012级新生适应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本科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43%,有30%的新生遇到经济问题,遇到问题的新生有3/4得不到缓解,认为适应大学生活主要靠自己[2]。因此,高校应该考虑如何使新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奠基工作,帮助学生获得大学成功,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国内外针对新生年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做法,本文将以工程类专业为例,介绍中美两国的大学新生教育情况,比较两者间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工程类专业新生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

一、美国工程类专业“新生年教育计划”

(一)美国“新生年教育计划”由来

“新生年教育计划”指的是高校为大学新生制订的,用于帮助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实现成功学习的一系列包括政策、战略、课程设置及生活和学习服务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国外高校称之为“First-Year success Program”或“First-Year Experience Program”。

国外高等教育界对新生的关注由来已久,188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Orientation day[3]。20世纪初,美国一些高校开设了可获学分的“学院生活课程”[4],由学术委员会通过演讲和访谈的方式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进行教育和引导。20世纪70年代,为改善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入学人数和新生巩固率持续下降的现象,大学开始认为,他们有责任给予新生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达到大学成功的目的,从而提高新生巩固率和毕业率。于是,“新生年教育计划”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5]。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出台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将对本科新生关注的重新思考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事项[5]。大学对新生的关注越来越热切。美国国家调查数据表明,1987年只有37%的大学真正实行了“新生年教育计划”,1995年这个数字己经达到82%,如今有近90%的美国高校开展了“新生年教育计划”,绝大多数高校有单独针对first-year student的部门[6]。每年新生年教育计划实施后,高校负责“新生年教育计划”的部门还会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完善“新生年教育计划”,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6]。

(二)美国工程类专业“新生年教育计划”内容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 S News&World report)最新发布了2014年美国大学排名。我们从TOP100的高校中,每隔10位选取1所工程类专业表现突出的大学,研究其工程类专业“新生年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阿巴纳香槟分校,德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密歇根州立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圣地亚哥大学。选择的这些高校基本可以代表美国大学工程类专业的整体情况。通过查阅文献,研究10所大学网站关于“新生年教育计划”的网页发现:目前美国高校的“新年生教育计划”时间上覆盖了新生大学生活的第一年。虽然高校的“新生年教育计划”各有特色,但内容基本都涉及生活服务、学生的心理成长、学术支持、专业启蒙等方面,工程类专业的“新生年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相关联,融入了明显的工程特色。[6-15]

1.生活服务和心理成长

所有高校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都安排约3天时间,内容丰富的迎新日 (Orientation day)活动。迎新日活动被看作是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第一步,主要面向新生及其父母。通常新生必须参加Orientation,否则就不能进入下一步的注册选课阶段,新生父母可以选择参加。在迎新日活动中,除了介绍宿舍生活、餐饮提供、财务支持、交通工具等生活服务内容外,最重要的是告诉新生在离开父母后如何在校内外保障安全,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以及在学校遇到心理和学业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在针对新生家长的Orientation,会为父母帮助孩子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部分高校为了能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还在新生年组织了一些周末家庭活动供新生家长选择参加。Orientation活动结束后,各高校都开展包括校园资源介绍、时间管理、文化多元性、职业规划、基础学习技能等在内的多种新生适应性讲座,持续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2.学术支持

工程类专业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有效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学术支持是美国“新生年教育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支持包括学术顾问、学业辅导两方面。新生入学后,学生所在学院将为每位新生配备一名老师担任学术顾问 (通常1名老师会指导4~6名学生,组成小组),学术顾问为学生提供的学术支持包括与新生讨论,根据新生的入学分班考试成绩和个人兴趣制订学习计划,进行选课指导;定期与新生见面,讨论学业情况;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学术资源;促进学业目标实现等。

除了学术咨询,美国高校普遍设有学习指导中心 (Learning center),学习指导中心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学习中心的老师是大学生,课程成绩取得A以上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成为学习中心的老师,为课程学习有困难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并获得一定报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可以获得学业指导中心的帮助。

3.课程计划和专业启蒙

美国许多高校入学时不分专业,新生在第一年只进入被录取的学院,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选择专业,个别高校录取时虽然有专业,但也只是保留专业席位,GPA达不到要求还是不能进入专业。美国高校的工程学院一般设有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环境工程等多种工程类专业。工程学院“新生年教育计划”常常被称为First-Year Engineering(FYE)Program,体现了工程特色,其课程设置满足美国工程与技术评估委员会 (ABET)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了自然科学课程,阅读和写作课程,工程类课程,以及着眼于知识广度拓展的选修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课,工程类课程包括工程类新生研讨课程、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C+,Matlab等)。工程类新生研讨课程很多,以师生互动研讨的方式展开。为了保证教授与学生充分交流,学生人数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研讨课由教授提出与工程相关的研讨问题并加以一定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研讨,使新生逐步了解什么是工程,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工程类新生研讨课程是由各个工程专业不同的老师指导的,培养学生对相关课程和专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专业启蒙的作用。所有新生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达到要求的学分积点 (GPA)才能进入专业环节。学分积点高的学生具有优先进入或选择专业的资格。

二、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基本情况

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成功过渡,促进新生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我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大学新生的“过渡”和“奠基”工作。近年来,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了新生探讨课的探索和实践。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本科教育新生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始新生研讨课的探索[16]。但总体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明确的“新生年教育计划”,针对新生的“过渡”和“奠基”工作主要是新生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尚未形成独立的组织体系,仍然属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各高校新生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些差异,但通常主要包括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会议、讲座、座谈、课程等形式开展的一系列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部分内容:

(一)校史校风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会、校园参观等活动向学生介绍校史校风,院史学风,办学优势和特色,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明确各项校规校纪,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二)军训及国防教育

军训和国防教育是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入学教育后进行。通过军训及国防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

(三)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的改变,新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果不及时梳理,可能会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为了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高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心理成长,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四)专业思想教育

新生填写高考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了解不多,对于“所学专业研究对象什么?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等问题往往都不太清楚。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思想教育。由于我国多数高校在录取时已确定专业,专业思想教育直接聘请各专业在教书育人方面比较知名的专家教授或者专业的负责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消除对专业的陌生感,投入到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去。

三、中美高校新生教育的比较

中美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工作,但深入比较中美高校的新生教育,可以发现两国高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高校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17],“新生年教育计划”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新生年教育计划”主要围绕学校和家长应如何提供服务,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业和生活,使之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基年,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大学成功的目标。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新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尚没有把怎样更好地提供满足新生成长和成功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帮助新生获得大学成功放在首位。

教育理念的差异造成了“新生年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差异。美国高校的“新生年教育计划”内容比较全面,包括生活服务计划、心理成长教育计划、学习辅导计划、学术支持和专业启蒙计划、课程设置计划等在内的多元教育计划,其中学术和学业方面内容占很大比重。本文所述的10所美国高校工程学院的“新生年教育计划”都充分考虑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转变中对大学学术生活的困惑,通过设置学术顾问、开设工程专业概论及新生研讨课程,提高学生对工程类专业和学科的认知水平,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明确以后的学习方向;通过开设语言和写作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学术表达能力;通过学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具体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授和学长们在新生教育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且美国高校的“新生年教育计划”是在整个新生年内持续进行的,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学科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为其今后从事学术活动奠定基础[7-15]。美国的“新生年教育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新生巩固率和毕业率[18]。

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面型,比较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学术支持和专业启蒙的份量显得不足。对新生的学术指导往往局限于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教授们很少参与新生教育,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缺少针对性的专业启蒙和学业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正如麦可思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调查数据所显示的结果:我国的新生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度过大学过渡年[2]。

四、启示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过程。虽然中美两国具有不同国情,不同的文化背景,高等教育发展也处于不同的水平,但两国高校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遇到的适应性问题是类似的,通过对比两国高校新生年计划的特点,可以得到一些对完善我国高校新生年计划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转变新生教育实施理念

我国高校需要转变新生实施理念,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O 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的教育理念,以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成功过渡,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目标。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出发,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心理支持、学术咨询、学业指导等服务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同时,注重评价新生教育的实施效果,持续完善新生教育。

2.拓宽新生教育内容,增强工程类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新生教育计划的内容侧重于思想层面,因此新生教育计划的实施者主要为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除专业思想教育外,工程类专业新生教育并没有体现工程特色,专业教师对新生教育的参与度不够。因此,专业教师应参与新生教育的设计和实施,使工程类专业新生教育体现工程特色,帮助学生认识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掌握工程类专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工程类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奠定基础。

3.延长新生教育持续时间

新生适应大学社会生活,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形成对学科和专业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美国高校“新生年教育计划”通常持续一年,引领新生在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逐渐适应大学生活。而我国大多数高校新生教育时间基本安排在入学后的1~2个月内,时间比较短,新生教育缺乏力度和持续性,学生在接受入学教育时往往还没有遇到实际问题。因此,延长新生教育持续时间,在新生年内,持续给予学生生活和学术上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新生教育的实施效果。

[1]麦可思研究院.“高校新生适应性监测与评估”项目介绍[J].麦可思研究,2011(9):1-6.

[2]麦可思研究院.2011级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分析 [J].麦可思研究,2011(99):7-9.

[3]Johnson M J.First year orientation programs at four-year public institutions:A brief history[J].The Journal of College Orientation and Tranisition,1998(2):25-31.

[4]Bookman G.Freshman orientation techniq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ccupations,1948(1):163 -166.

[5]马桂兰.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J].高校辅导员,2011(2):72-75.

[6]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 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EB/OL].(2014-09-10)[2015-03-28].http://www.sc.edu/fye/research/.

[7]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 tirst tear at MIT [EB/OL].(2014-03-01)[2015-03-28].http://web.mit.edu/firstyear/2018/academics/index.html.

[8]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First- and second-year programs[EB/OL]. (2015-01-01)[2015-03-28].http://www. engin. umich. edu/college/academics/undergrad/reqs.

[9]Cornell University.New students[EB/OL]. (2014-09-01)[2015 - 03 - 28].http://newstudents.cornell.edu/firstyear/orientation/.

[1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REP:Pre-engineering program [EB/OL].(2015-01-01)[2015-03-28].http://engineering.berkeley.edu/student-services/new - students/prep-pre-engineering-program.

[11]University of Illinois.New student program [EB/OL].(2015-02-08)[2015-03-28].http://www.odos.uiuc.edu/newstudent/FirstYear/main.html.

[12]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First-year experience[EB/OL].(2014-04-10)[2015-03-28].http://bealonghorn.utexas.edu/whyut/beyond/first- year.

[13]Purdue University.First-year engineering at purdue[EB/OL].(2015-03-01)[2015-03-28].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ENE/Academics/FirstYear.

[14]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Getting to the core of the engineering experience[EB/OL].(2012-06-18)[2015-03-28]http://www.egr.msu.edu/news/2012/06/18/getting- coreengineering-experience.

[15]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Freshman engineering program[EB/OL].(2013-09-18)[2015-03-28].http://students.eng.ua.edu/programs/fep/.

[16]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17]夜阑.美国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定位及成因——基于美国英才教育的视角[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3(1):77-80.

[18]韩映雄,林倩仪.基于大学生成功学习的美国大学本科新生体验计划[J].比较教育研究,2009(10):76-79.

猜你喜欢
新生学术计划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暑假计划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新生改版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