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慧
[摘要]关于“保路运动”,无数史料将其视作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认为其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机遇,也创造了条件。然而在彼时一系列的斗争、转变以及革命发展过程中,1911年8月于资州召开的“罗泉会议”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加速整个运动开展的“催化剂”。百年历史对罗泉会议的召开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本文将通过对保路运动期间,革命派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四川保路运动中罗泉会议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议;革命派
罗泉井是一座位于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的历史名镇。1911年,中国同盟会成员在此召开了一次留于青史的会议,就是“罗泉会议”。该会议明确了“利用保路名义,开展武装反清斗争”的方针决策,间接促使保路运动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成为武装反清斗争,加速了整个清王朝的灭亡和封建帝制的结束,并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一、革命派在保路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半殖民地化在继续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都处于空前激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积极革命派开始集中力量致力于两件事情的进行:一是宣传革命思想,二是着手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10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建立;1904年,光复会和华兴会分别成立于上海和长沙;1905年7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并使之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形成以来,一方面从政治思想角度批判改良派的反动理论,一方面通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引发全国性的革命狂潮。同时在四川,革命派抓住时机通过和立宪派的合作,促使保路运动由“争(和平争路)”到“争(武装斗争)”,为整个保路运动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和有利条件。
二、罗泉会议概述
关于罗泉会议、乃至保路运动的出现,归因于清政府1911年将川粤汉等地的铁路收为国有,借以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的昏庸行径。四川人民出于对清政府卖国行为的抵抗,掀起了规模巨大的保路运动,震惊了清政府。但是由于活动的领导者也就是立宪党人所采用的“文明争路”、“哭诉乞求”的保守方法,导致清政府对此无动于衷,反而继续施压,以致保路运动一时陷入僵局、无法进展。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该年8月4日深夜,四川保路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同时也是同盟会员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龙鸣剑、陈孔白和王天杰等与川西南路众多哥老会首领聚集在资州罗泉井镇,召开了著名的“罗泉会议”。究其内容主要有这样几方面:首先分析了当前全国保路运动的整体局势,进一步讨论今后的斗争方式;其次决定了组织同志军,并以保路的名义开展武装反清斗争;再次,针对武装起义所涉及到的军纪粮饷、敌我情报以及枪弹来源等问题作出了细化,并提出了五项决议;最后明确了全四川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人员。
罗泉会议结束之后,四川各地的保路运动进一步开展,并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由于革命党人同时借助了各地帮派的力量,四川省的保路运动很快发展到140多个州县,参与起义的群众多达十万人。9月25日,随着同盟会成员王天杰、吴玉章在四川省荣县正式宣布独立,辛亥革命的“枪声”中第一个地方性革命政权正式成立,由此标志着反清武装起义覆盖全川。
三、罗泉会议对四川保路运动开展的推动意义
罗泉会议的召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揭开了整个四川武装起义的序幕。会上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不仅在最短时间内改变了保路运动的斗争方式,更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其斗争的性质及目标。保路运动从最开始的游行示威发展到罢市罢课,从最初的争取路权发展成为反对帝制反抗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在全四川范围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支持,一举“点燃”了全四川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也就是在罗泉会议的精神引导下,全川各地武装起义热烈呼应,革命烈火成燎原之势得以迅速铺展开来,成为打击清政府的强大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中国武装革命形势的发展与转变。
孙中山先生在日后回忆中,对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截的”。而罗泉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四川武装起义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还更进一步地将保路运动直接推向了反清武装运动的斗争之中。可以说保路运动之所以能够由原定的保皇改良主义转变为反清的民主革命,与罗泉会议的召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罗泉会议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宋国英.试析罗泉井会议在保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文物,1991(04) .
[2] 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若干问题之商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
[3] 陈廷湘.1911年清政府处理铁路国有事件的失误与失败——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历史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