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艳 袁长春 景明 张轶鸣 薛素芬 王慧
摘要:目的观察彝药项痹汤内服配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项痹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在相同针刺治疗前提下,采用口服根痛平颗粒,2组均以7天为l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对2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天2组患者VAS评分和症状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10天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2组患者VAS评分和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口服项痹汤可提高颈椎病临床疗效,缩短疗程。
关键词:项痹病;气滞血瘀型;针刺;项痹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4-0104-02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在其病因中,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1]。中医认为该病为气机运行不畅,无力推动血行,壅阻脉络,形成瘀血,因此,临床治疗中,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70%,其治疗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现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就诊于玉溪市中医医院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运用彝药项痹汤内服配合针灸治疗,并设根痛平颗粒配合针灸为阳性对照观察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100例病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就诊于玉溪市中医医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中医证候标准: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予以项痹汤口服,配合针刺治疗。项痹汤为玉溪市中医医院针推I科经验彝药,由飞龙掌血,灯盏细辛,土千年健,黄皮杜仲,土黄芪,伸筋草,小麻药,七叶莲,川芎,羌活,藁本,葛根,甘草组成),该药由玉溪市中医医院药房统一煎煮,1剂/日,分早中晚3次饭后30 min温服,每次1袋(150 mL),7d为1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针刺采用颈夹脊(双侧),大杼(双侧),天柱(双侧),颈百劳(双侧),风府,风池(双侧),膈俞(双侧),大椎,肩井(患侧),肩髑(患侧),曲池(患侧),手三里(患侧),小海(患侧),合谷(患侧),养老(患侧)。以上诸穴除养老用捻转泻法外,其余均用平补平泻法。大椎针尖向患侧微斜,使针感向患侧肩臂放射,颈椎夹脊穴进针时针尖微向脊柱斜刺,务必使针感向颈肩放射,留针30 min,每日1次,7d为l疗程,共2个疗程。2.2对照组予以根痛平颗粒口服,配合针刺治疗。根痛平颗粒(由北京京铁华龙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220013049,规格每袋12 g,30袋/盒)开水冲调,饭后30 min温服,12g/次,每日2次,7d为1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针刺治疗同治疗组。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以上2组患者均在服药前、服药后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各观察对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进行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症状体征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疼痛、上肢麻木、颈肩压痛、颈部活动、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障碍、上肢肌力、肌腱反射。3.2疗效标准[2]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 70%,≤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疗效指数> 300/0,≤700/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100%3.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SD)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川两样本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两样本非参数检验。4结果4.1 2组疗效比较见表24.2 2组治疗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见表34.3 2组治疗各时间点症状与体征综合评分比较见表45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中的“痹病”范畴。中医学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学习负担繁重,久坐、久伏案、长时间使用电脑、坐姿不良等均可引起气机运行不畅,无力推动血行,壅阳脉络,形成瘀血,引致发病。本病责之瘀血,故治法上应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中药治疗项痹病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医家辨证论治,采用各类方剂治疗该病,如羌活胜湿汤、身痛逐瘀汤分别治疗风寒湿型及气滞血瘀型项痹病。现代临床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如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或复方骨肽注射液静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获得满意疗效[3],但治疗成本较高成为该治疗的主要缺陷。林运贤等[4]采用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6.2%,方中主要以中药为主,未见民间草药,其功效明确。
本研究采用的项痹汤组成为:飞龙掌血、灯盏细辛、土千年健、黄皮杜仲、土黄芪、伸筋草、小麻药、七叶莲、川芎、羌活、藁本、葛根、甘草。方中以飞龙掌血为君药,其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以土千年健、黄皮杜仲、土黄芪、伸筋草、小麻药为臣药,土千年健可舒筋活血,消炎止痛;黄皮杜仲舒筋活血,止痛;土黄芪补中益气;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小麻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七叶莲、羌活、藁本为佐,七叶莲可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羌活、藁本循经止痛,散寒除湿。甘草为使,缓急止痛。项痹汤组成药物主要为彝药,彝药是云南本土药材,是云南彝族同胞多年长期使用的药物,安全有效,也很好的体现了民族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了传统医学及民族医药,发挥了云南本土药材——彝族用药的独特优势,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除了运用药物,本研究还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本型急慢性劳损引起颈部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取阳经交会之大椎,及相应病变颈椎的夹脊穴和风府、风池、大杼、天柱、颈百劳,以通利诸阳经之经气,调和督脉气血,使颈椎局部的气滞血瘀得以消散;复取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以疏阳明、少阳、太阳之经气;急慢性劳损必有瘀血阻络,故取膈俞,以活血祛瘀通络;养老乃手太阳之“郄穴”,功能舒筋通络。参考文献:[1]朱巍,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61-764.[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91.[3]陈宏贤,赵新梅,林道庞.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11):1865一l866[4]林运贤,韩定转,谢玉光,活血化疲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1):97-99(收稿日期: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