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杨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予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汤剂口服,B组予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治疗,C组患者同时接受A.B 2组的治疗方法.治疗7d后观察患者皮损改善情况、疼痛缓解程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VAS评分比较,A、C2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C 2组高于B组(P<0.05)。结论 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法切中带状疱疹多湿、多热、多郁之病机,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皮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配合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清热利湿;行气止痛
中图分类号:R752.1十 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1 - 0041 - 02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疾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成簇水疱,常见于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神经痛为其主要症状。在中医属“疮疡”范畴,命名繁多,有“蛇串疮”、“缠腰火丹”等,病因病机多认为是外感毒邪人于血分而成红斑,脾虚湿聚不散而成水疱,气血郁结不通导致疼痛。本院针对上述病机,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对确诊为带状疱疹的72例患者运用不同方法治疗,着重观察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共纳入7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3组,每组24例,各组患者性别、病程经卡方检验,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年龄经t检验,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治疗方法A组予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止药汤剂口服,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物组成:车前草、生地黄各30g,细辛、木通各6g,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各10g,泽泻、当归、川芎、荆芥、防风、薄荷、羌活、白芷各12g。诸药水煎3次,取煎液450 mL混匀,分3次温服,每日1剂。B组予阿昔洛韦0.25 g静脉滴注,每8h 1次,配合甲钴胺片500 ug口服,每日3次。C组患者同时接受A、B2组的治疗方法:3种治疗方法均以7d为1个疗程。1.3观察指标分别于服药后第7天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具体包括患者疼痛减轻程度、皮疹面积,以及水疱开始起疱、停止增多和结痂的时间。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2 3制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后遗神经痛;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1.5统计方法采用SPA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为P<0. 05。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R)描述,采用Ridit分析,检验值为P<0.05。2治疗结果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疮疡”范畴,其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名为“甑带疮”,认为其发病乃风湿搏于气血所致,常绕腰而生,状如甑带。此后,后世医家不断丰富该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清代《外科大成·缠腰火丹》认为,该病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累及带脉所致,治宜清火解毒为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认为,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或肝火妄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为要[3]。现代中医研究[4—5]多认为,其发病与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疲劳受邪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为外感毒邪入于血分而成红斑,脾虚湿聚不散而成水疱,气血郁结不通导致疼痛;病位主要在肝胆;病性多属实证、热证;治疗多以清肝脾、利湿热、行气血为法则。
本研究针对带状疱疹多湿、多热、多郁的病因病机特点,因证立法,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处方遣药之法,选择龙胆泻肝汤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该病。结果显示单纯运用中药汤剂口服即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皮损,缓解症状,较单纯运用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效果显著(P<0.05);中药联合运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P<0. 05)。
龙胆泻肝汤方出《医方集解》,是清利肝胆湿热之代表方剂。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味苦性寒,归肝胆经,主清肝胆湿热火邪;木通、泽泻、车前草使湿热从下焦水道而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方中当归、生地恰能兼顾正虚,以防清利太过;柴胡则引诸药直达病所。配合川芎茶调散之川芎、细辛、白芷、羌活诸药,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荆芥、防风、薄荷则能透发所郁之火热毒邪。全方清透结合、寒热并用、辛苦共济,以达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效,切中病机、组方合理,若能个体化加减运用,堪为治疗带状疱疹之良效选方。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6-7]亦表明,柴胡、甘草等所含药理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疫力、抗炎、抗病毒作用;栀子的提取物有抑菌、止痛作用等,结合运用该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佐证了本方药的作用机制,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配合西药抗病毒、营养神治疗带状疱疹,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处方遣药原则和现代医学防治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疗效确切。但因观察病例数量尚少,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1.[2]戴慎,薛建国,岳沛平,等,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7.[3]钟萍.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热毒互结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4]李敏,蔡念宁,张广中,等,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 皮肤病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2):88 -88.[5]李波,史月君,宋顺鹏,等.徐宜厚辨治皮肤病用药经验[J].中医杂志,2009,50(3):213 -214.[6]田利鲜,柴胡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59-60.[7]朱江,蔡德海,芮菁.栀子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0.31(3):198.
(收稿日期: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