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温病学理论在戊肝诊治中的应用

2015-08-20 08:55杨利超邢静魏芯芯舒发明曾少谦姚明月刘西洋冯全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应用

杨利超 邢静 魏芯芯 舒发明 曾少谦 姚明月 刘西洋 冯全生

摘要:戊型病毒性肝炎系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中国戊肝流行病学报告提示发病具有上升趋势,且重症戊肝临床常牵绵不愈,中医中药具有独特疗效,本文从温病学理论详细探讨中医中药在该疾病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温病学理论;戊肝;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3-0009-03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以下简称戊肝)系由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以乏力、皮肤巩膜黄染、恶心、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1]。据统计[2]中国2004-2011年戊肝报告发病有上升趋势,2011年最高(报告29202例,报告发病率2.18/10万),报告病例较多的为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湖北等省。发病季节l-5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59岁,男、女性别比为2.97:1;病例构成以农民和离退休人员较多。然中医温病学理论在戊肝诊治中具有独特的疗效,现将阐述如下。1 病因病机

戊型病毒性肝炎当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肝积”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湿热疫毒之邪内侵,正气不足,伤及肝胆,以致肝失达,胆失疏泄,形成湿热,郁结日久,伤津耗液。中医认为湿热、毒、瘀、正虚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四者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

“湿”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致病因素,机体由于外感湿热或内伤饮食劳倦,湿邪困阻脾胃,壅塞肝胆,肝之疏泄失常,损伤肝脾肾三脏,导致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戊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病毒”实质相当于中医的毒邪,毒邪常具有传染性、暴戾性、凶险性等特点,“毒邪”之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外感之毒邪,主要为湿热疫毒,如疫毒、瘴气、时毒、疠气及虫毒、水毒、蛊毒等,可表现为湿热蕴结或疫毒炽盛;其二,内生之浊毒,乃肝脏疏泄功能失职,而产生的内毒,如湿毒、火毒、痰毒、瘀毒等,然而这些内毒又可反过来脏的损害。热毒内遏,熬血成瘀,瘀血郁结,蕴热化毒,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温热逢源·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所言“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肝藏血,主疏泄,与血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相互影响,由于湿热疫毒久稽,煎熬津液,阻碍气机,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若再逢内生之浊毒深入营血,则毒热依附于有形之瘀血,形成毒瘀搏结、气血败坏的局面。瘀血是肝失疏泄的病理产物,又作为致病因素,加重肝脏的损害,促使病势加重。《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虚弱、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决定了疾病的转归方向。若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同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亦难于产生,机体不仪能将病毒清除,还可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若正弱邪盛,则易导致疾病向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原发性肝癌发展。基于“湿、热、毒、瘀、虚”病因病机,治疗上疾病进展期治宜凉血解毒化瘀,以祛邪为主;恢复期治宜清泄余邪、调理肝脾、滋补肝肾,以扶正为主。2 温病学指导辨证论治

戊肝所表现的多种症状和病情的转化规律,均未能超出温病学卫气营血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范围。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据戊型肝炎多种证侯进行辨证,可分为热蕴结证、疫毒炽盛证、血脉瘀滞证、湿阻脾胃证、肝气犯胃证等证型。2.1 从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纲领,所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机变化大抵相似,并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

戊肝初起,可有轻度尿黄,身热不扬、疲乏无力等不适,此时邪在卫表,论治时除解表祛邪外,尚须加入疏肝利胆退黄之品,用药切忌辛温,且不可寒凉太过;当疫毒之邪侵入气分时,多见身热、胁肋胀痛不适、恶心嗳气、食纳不佳,且多兼有气机郁滞,故予清解气分湿热外,还需加入“疏肝理气”之药;疫邪深入营分,陷于心包,此时病位深且病情重,为疫毒侵入日久,湿热郁蒸,伤及营阴,血脉闭阻不畅,临床多表现为肤目黄染,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疫毒之邪内陷血分,伤及心、肝、肾,尤可动血耗血,多见于重型戊肝,患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出血、大便闭结等危重证候,预后不佳,治疗上需清营凉血、醒神开窍,可用大剂清热凉血解毒配伍泻下通腑之品。2.2从湿辨证无湿不作黄,仲景将其概括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认为黄疸的形成[4],必有湿邪作祟,或困阻脾阳,或壅遏气机,或与热邪互结,日久其湿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仲景治疗黄疸特别重视给湿邪以出路,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大法,小便不利,湿浊向外排泄之道受阻,进一步加重湿浊停聚的程度,形成不良的病理循环,导致了黄疸病的发生与发展,郁而化热则为湿热黄疸,否则则是寒湿发黄,可见小便不利是导致黄疸病的关键因素,治疗的时候也就成为重点。

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伴肤目黄染、小便色黄,然无湿不作黄,黄疸的形成,必有湿邪作祟,或困阻脾阳,或壅遏气机,或与热邪互结。日久,湿或从热化,或从寒化,郁而化热者表现为湿热黄疸;寒湿发黄者表现为湿阻脾胃。因湿邪重浊、黏滞,故临床多表现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大便不爽,口黏口干或口苦,舌苔厚滑黏腻等。薛生白《湿热病篇》提出:“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认为脾湿不运是黄疸发病的关键,病位以脾胃为中心,治疗时以“祛湿”为要[5],可有清热利湿、利湿退黄、温中化湿之法,然祛湿药多伤及脾胃,《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将茵陈草煎浓汤,每日以多吃数次为妙……若腹中不快量加神曲、麦芽同煎煮之”,故在“祛湿”同时应不忘顾护脾胃之气。3分型论治

戊肝根据其肤目有无黄染,可分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无黄疸型戊肝症见身倦乏力,或身发热,胁下隐痛,或胀痛不适,胃脘胀满,恶心、闷油,大便稀而不爽,小便微黄,舌苔白腻或微黄而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化湿解毒,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黄疸型戊肝可分为五大证型:①卫气和邪证:症见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或僧寒壮热,或周身骨节疼痛,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苔腻,脉数。治以疏肝利胆,热重者用防风通圣汤加减,湿重者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邪毒蕴结证:症见身热发黄,色泽鲜明,心烦懊侬,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热重于湿则予桅子柏皮汤加减,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加减,湿热并重代表方茵陈蒿汤;③疫毒炽盛,气血两燔证: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肌肤瘀斑,吐血、便血、尿血等,舌红而绛,苔黄黄,脉数。治以清营凉血,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④血脉瘀滞证:黄疽色重,迁延不退,两胁胀痛,或胁下有痞块,胸腹痞满,乏力,食欲不振,或口苦咽干,小便色黄,大便呈灰白色,舌红,苔黄,脉弦。治以化瘀导滞,予大柴胡汤加减,若砂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沙利胆化石;恶心明显者,加生姜、半夏和胃降逆。⑤寒湿困脾证:临床见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皮肤怕冷,手足不温,脘腹痞满,大便溏薄,舌体胖,舌淡苔腻,脉濡缓。治以温中化湿,疏肝利胆。治疗予以茵陈四逆汤加减。4展望

总之,戊肝临床治疗难点常伴黄疸持续不退,对肝脏造成长期炎性损害,人工肝治疗费用昂贵,激素副作用大,长期应用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等,应用温病学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不可忽视,为戊肝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思路。参考文献:[1]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C].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9.[2]缪宁,张国民,龚晓红,等中国2004—2011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5).[3]黄爽明,从湿热毒瘀谈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与治法[J]中医药导报,2007,(1).[4]于慧杰,盛国光.探讨温病学理论在黄疸型肝炎诊治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4,(5).[5]李小双,张凯,芦凤琴,化湿法在温病学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浅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1,(12).

(收稿日期:2014-12-18)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