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华
摘 要 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和缩短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策略。
关键词 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3-0005-02
1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高校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之间出现双重矛盾。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有差别的,高校不能不顾社会需要,孤立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而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与企业未能有效衔接 第一,高校专业开设与企业岗位需求间存在差异,导致部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第二,与企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相比,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学生反映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学校部分课程的专业知识已被企业淘汰,使学生所学与工作所用不相匹配。第三,部分企业的行业专业性非常强,学校开展的是专业通类教育,毕业生入职后还需要较长的专业培训期。第四,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从教的青年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企业实践能力欠缺,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往往导致学生课堂技能和企业技能脱轨。
高校学生实践锻炼不足 首先,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唯“高考”马首是瞻,强调学习成绩的优劣,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大多远离学校,只适合学生在寒暑假前往,不利于实践的常态化。再次,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行业了解及与毕业校友的广泛沟通,看不清自身的出路和前景,不利于制订职业规划及对其进行适时调整。
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第一,高校未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对工作有较高期望值。第二,学生择业和企业招聘同样存在盲目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是“双向选择”,但供需见面会等活动缺乏针对性,学校只能提供平台让企业和学生进行简短交流,双方了解有限。第三,就业部门相对狭窄,学生追捧外企、国企和政府机关,对私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了解不多。第四,追求工作舒适性,认为基层工作过于辛苦,趋于管理型工作,不愿到生产一线。第五,就业地域选择单一,认为沿海及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不愿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
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较长 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可以马上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降低了招聘应届生的意愿,更倾向于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毕业生职业适应期长的原因在于,首先,高校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学生参与程度也不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长短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论文课题由学校提供,导师由学校教师担任,但课题与其将来从事工作不一定相匹配,对其毕业后适应岗位的作用不大。
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教学改革。
1)高校的专业设置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要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高校要了解政府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了解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规划,认真分析当地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人才市场需求,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参加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避免专业性的就业难。
2)开展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需要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专业负责教学业务的领导和专业教师要加强企业调研,主动走访和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目前的技术情况,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教材资料,实现课堂授课与企业技术的对接。
3)开展“订单式”教育,针对行业专业性强的特定企业,建立企业冠名的“3+1”培养模式,在高校大三学生中招收对口专业的优秀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后于大四前往企业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学习,学校对学分予以互认。这样,企业既完成了岗位培训,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技能培训,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了解社会对人才技能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参加实验课程,传授实践技能。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双管齐下,实现学生课堂技能和企业技能的对接。
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首先,高校应加强与企业联系,争取人力资源部门支持,在企业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推动学生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其次,利用“产学研”结合的契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在校建立“产学研”实验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参加基地的实验工作,为学生提供在校的实践机会,与寒暑假社会实践进行互补,推动学生实践的常态化。再次,利用寒暑假开展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工作,让在校学生参加企业调研和毕业校友跟踪调查,不但让在校学生了解行业前景和毕业生就业感受,从而调整自我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更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以便因应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联动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校企要共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把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入学贯穿到毕业,提供全程性的就业服务。高校可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成功校友等担任职业生涯导师,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通过报告会、访谈会、到企业进行职业认知、参观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树立职业意识,规划成长道路。
2)高校要积极为企业和学生牵线搭桥,增加学生择业和企业招聘的有效性。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从而有目的地推荐毕业生。同时根据企业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学生提早做好知识储备,从而建立需求匹配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直接对接的渠道。
学生就业部门狭窄的观念源于企业知名度不高和对企业的不了解,因此,可在部分校园活动中引入企业的冠名赞助,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联系企业为学习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优先推荐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带领学生到企业了解一线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共通与传承关系,邀请从基层锻炼出来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基层工作经验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树立踏踏实实从低做起的理念。
3)鼓励学生投身中西部建功立业,对到西部工作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彰。加强与西部就业学生及企业的联系,经企业核实后,高校对在西部企业服务满一定期限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学费免除和返纳。高校应积极宣传“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同时解决参加西部服务计划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如选拔一批思想过硬、成绩优秀、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本科生在毕业后参加一年的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和基层输送优秀的人才;学生从服务单位回校后可免试攻读研究生,避免学生面对更严峻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安心在服务单位工作。
校企合作缩短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 首先,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贴合社会的用人标准,针对性地开展公文写作、社交礼仪等职业技能培训和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校园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外语应用、计算机技能、环境适应、创新创造等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拥有专业技能,更具有就业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其次,对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在企业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允许毕业生前往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商议拟定论文题目,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共同担任毕业生的导师。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共同融合,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参与企业培训,也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文化和岗位职能,缩短学生入职后的职业适应期。
4 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策略,面对飞速发展的生产技术和学生多变的思想状况,校企双方需把握学生、学校、企业的发展动态,深入挖掘合作潜能,进一步加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上双方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阳琴.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高校团组织定位研究[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5).
[2]岳姝妤.论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及促进措施[J].价值工程,2011(5).
[3]欧阳轩弘.试论当前形势下高校如何拓展就业工作[J].法制与经济,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