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贝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分析,探索关汉卿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角色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所体现的为女性平等幸福而呼、为拯救天下苍生而行的批判与反抗精神。
【关键词】《救风尘》;历史背景;角色选择;批判性与反抗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011-02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大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戏剧作品,同时也塑造了许多经典文学形象。杂剧剧本《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也称《救风尘》,其正旦角色赵盼儿机智勇敢、有勇有谋,敢于冲破封建束缚救好姐妹宋引章于水深火热的婚姻之中,该形象集合了作者的同情、理想、批判与反抗,丰富了作品内涵。《救风尘》传递的主题与精神内涵,既是对旧时代女性的理解与同情,也是为女性争取平等幸福而进行批评和反抗。
一、《救风尘》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思维方式,赋予作者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救风尘》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抓住作者所希望传递的思想与精神。
(一)元代历史背景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事业。在此过程中,草原、中原两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发生了一定的碰撞、融合,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交融中刺激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救风尘》便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元代统治者的统一事业在客观上给社会带来了和平,和平的生活使百姓对戏曲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勾栏”,戏曲艺术在这种形势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注重包容多种文化,尤其重视汉族文化,推动了艺术发展,促进了文化融合。相对宽松的思想氛围给关汉卿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他敢于碰触社会黑暗这一敏感话题,同时也能不忘批判压迫、反抗压迫,奏出了坚持正义、反抗黑暗的时代主旋律。
(二)文人地位背景
在我国戏剧史上,关汉卿是第一个真实地描写妓女的血泪生活,有意识地把这群向来受人践踏、受人鄙视的下层妇女作为正面形象来描写的剧作家。元代以前的统治者以儒学维护统治,而元代重武轻文,导致儒士地位下降,原本依靠儒学取仕的文人群体也因此遭受轻视。关汉卿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无疑难逃这一局面的困扰。他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最倒霉的时代,其社会地位和沦落风尘的妓女并无差别,甚至更为低下。他“半生来弄柳拈花,一世里眠花卧柳”,一生大半的时间是跟妓女生活在一起,对她们的悲惨处境有着深切的了解。他同情她们的非人遭遇,体察她们的内心痛苦,更乐于为她们的愿望和理想呼号和抗争。在仕途几乎无望的时代,文人感到愤懑失望而走向“书会”,因此社会上涌现了一批“书会才人”。“书会才人”成员复杂,聚集于民间,多为出身卑微、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们描写社会百态,以市井中一员的角度编纂杂剧,成为早期元杂剧的编撰群体。关汉卿的《救风尘》便是他亲历下层人民生活的表现:他喜爱、熟悉、深入勾栏文化,还原了当时繁荣的勾栏图景;他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近距离地接触各类社会角色,用最真实细腻的视角审视社会百态,生动地塑造出骄横权贵、贫苦书生、底层女子等形象,居底层观上层的黑暗统治与压迫,其感受更为深刻、反抗更为强烈。
二、《救风尘》的角色选择
关汉卿笔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普通妇女最为经典。关汉卿的《救风尘》以社会底层妇女赵盼儿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机智独立的侠女形象,开辟了文学角色塑造的新径。关汉卿选取底层妇女这一群体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经济繁荣,思想解放
元代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人数扩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勾栏文化渐成风潮,鼓励了杂剧创作的蓬勃发展。
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底层普通妇女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女子天生柔弱,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妇女常是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的形象,而这一固有社会观念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稀释。勾栏,是宋元时的曲艺、杂技、杂剧等的演出场所,作为百姓们常游玩之地,勾栏聚集了许多普通妇女,她们作为勾栏艺人身怀绝技,能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人格独立的普通妇女。赵盼儿便是这类独立妇女之一,她不将人生希望寄托于嫁人,不似宋引章般盲目投入婚姻生活,坚持自己创造新生活;宋引章是当时社会情况的反映,而赵盼儿则是当时社会新现象的代表。普通妇女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从家庭幕后走向社会台前,大众渐渐接受了女性独立的现象,使得赵盼儿这一形象得以被读者接受。
(二)作者的悲悯情怀
关汉卿长期在外游历赏玩,他对于游玩生活的热爱正如他在《不伏老》中描绘的潇洒浪子形象一般:“则除是阎王亲自唤,鬼神自来,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啊,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他与勾栏艺人私交甚好,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创作灵感与丰富的创作素材。关汉卿接触了各式社会群体,其中也包括令他产生悲悯情怀的底层妇女。当时的社会笼罩在男权主义之下,底层妇女地位卑微,依附男性这一特点使得大部分妇女对社会的不公只能抱以隐忍态度,关汉卿目睹她们的委屈与坎坷命运,对她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关汉卿冲破了旧观念,以新视野平等地看待底层妇女,关心她们的内心渴望——向往爱情与婚姻。关汉卿塑造宋引章的形象以示警戒,提醒底层妇女切不可懦弱,更塑造赵盼儿的形象以示鼓励,激励底层妇女勇敢为幸福而抗争。正是由于关汉卿心怀天下、体恤众生,才能观察到角落中的苦难妇女,才能把妇女这一原本并不起眼的群体推到众人聚焦的目光之下,引起社会关注。关汉卿不仅把创作视角放在大历史上,也把关注点细化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提高了读者的接受度,丰富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救风尘》体现的批判与反抗性主题
关汉卿剧作反映出“拯救天下苍生”的主题。讴歌女性的抗争精神是关汉卿为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指出的一条对付邪恶势力的最光明、最有效的正确道路,在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一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在《救风尘》里,关汉卿批判了以周舍为代表的权贵人士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揭露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黑暗,流露出强烈的反抗性。关汉卿借着这些具有坚决性、平民性、独立性的妇女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生存道路。以普通女性为主角的《救风尘》为女性的地位平等与人生幸福而反抗,为拯救天下苍生而反抗。
(一)为女性的平等幸福而反抗
首先,关汉卿以赵盼儿的这一角色传递着女性独立的主张。宋引章的心中一直怀抱着一个简单的心愿——也是最高心愿,那便是嫁作人妇,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女性依靠男性的劣根思想。关汉卿安排宋引章怀抱着嫁给权贵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目的嫁给周舍,最后却遭遇了失败的婚姻,这一情节暗暗流露出关汉卿对封建女性自我定位的否定。相反,赵盼儿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她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她思想独立、个性独立,不把人生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不为物质诱惑所动;她也冷静机智,早早地看清了周舍与安秀才的区别:“做丈夫的做子弟,他终不解其意,做子弟的他影儿里会虚脾,那做丈夫的忒老实。”她不是浑浑噩噩毫无思想的古代女性,而是有着鲜明的自我判断的独立女性。
其次,赵盼儿助宋引章逃离周舍魔掌,颠覆了底层的女子不能摆脱失败婚姻束缚的命运设定,恢复了妇女作为“人”的独立追求。在关汉卿的笔下,妇女不再是委曲求全的受气包,面对周舍的凶恶,赵盼儿大大方方地救、宋引章大大胆胆地逃,体现了她们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妇女也不再仅仅作为男子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作品以普通妇女为主角,完整展示了她们的人生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她们为幸福奋斗、努力的全过程,赵盼儿的勇敢相助为宋引章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也为普通妇女开辟了不一样的人生路线。
(二)为拯救天下苍生而反抗
关汉卿的作品表现出“拯救天下苍生”的主题。赵盼儿用智慧将宋引章的悲剧转化为男女团圆的喜剧,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宋引章,拯救了苦念佳人的安秀才。《救风尘》对封建传统、阶级压迫的反抗是关汉卿“救天下”的内容之一。
宋引章嫁入周家,按照封建伦理传统,婚后生活不论顺势歹势宋都应恪守“妇道”、安分守己,而新新女性赵盼儿却鼓励婚姻不幸的宋引章逃出周舍魔掌,并且亲自上阵,以自己作引,解救宋引章。赵盼儿的一系列勇敢的反抗即是对封建传统发起的挑战,她主张个人权利与个人幸福,追求独立人格,令人敬佩。赵盼儿与宋引章面对的劲敌周舍是富贵子弟、权贵代表,与之相比,赵与宋二人只是毫无力量的底层普通妇女、周舍眼中的“玩物”,但手无利器却心有正义的赵盼儿仍选择了反抗阶级压迫,赵盼儿主张的个人权利与个人幸福显示了普通妇女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
关汉卿的《单刀会》等作品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关羽的英雄形象,赞颂其英雄事迹,实则是对关羽英雄精神的追求。《救风尘》中担当“救”人一角的赵盼儿则是代表了普通人物中的“英豪”。赵盼儿作为普通妇女、底层人民,却凸显了英雄气概,她毫无畏惧、奋勇冲击,关汉卿借此鼓励了当时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让他们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有抗争的权利,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胜利的希望。
四、结语
关汉卿的广博学识和多种才能、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杂剧作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评价关汉卿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关汉卿在元代剧坛的地位着实不容小觑。关汉卿的《救风尘》反映了妇女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作者对她们的身世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深切的关注。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普通妇女形象赵盼儿,通过她的故事向世人传递了旧社会妇女反抗压迫的思想。弱女子赵盼儿的英勇相助向社会提出了独立的主张,作出了反抗的示范,集中表现了反抗性这一主题,令人敬佩。
关汉卿的作品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站在人生意识的高度,揭示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是人生旅途中必要的精神,鼓励人们在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变革现实的意识;它颂扬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美德;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借鉴,鼓舞了更多作家把目光放在普通人民、普通生活上,表现了人民的顽强与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雅萍.元杂剧的内涵及文化性研究[J].文学教育,2015(01).
[2]严铭.元杂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人格美[J].四川戏剧,2014(6).
[3]乔忠延.感天动地关汉卿[J].党建,2014(12).
[4]张漫.锦堂风月落花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5]徐雪辉.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