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言凝练、精整,其情感表述往往含蓄、曲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诗文中的留白。读者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中,审美期待得到增值,从而开阔了意境,丰富了画面,意蕴也更深厚了。
一.触景生情,情画丰富。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过,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完形,元气宏成,其浩无涯矣。可见景是媒介,情是胚胎。唐代著名作家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难看出,诗中描绘了一位正值盛年的女子,一番精心打扮后,她兴高采烈的登上了阁楼,不经意流目瞻望,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莺歌燕舞,柳色青青,蓝天碧草不正是与爱人踏青赏景,双栖双宿的好时节吗?而此刻,花容月貌,双鬓胜鸦的她却形单影只,纵有千万风情,谁人与共!惆怅失意、顾影自怜的心绪怎会不一齐涌上心头?此其一也。其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杨柳色自然会让人想到蒲柳先衰,青春易逝,日复一日的等待,只会让她朱颜老,人憔悴,年华在这样的蹉跎中能抵几回春光?郁闷索寞之情怎会不被放大呢?其三,杨柳勾起了她对当年长亭折柳赠别的回忆。今日、它日的画面叠加在一起,千里悬隔的夫婿不知可好?别之黯然销魂,思之肝肠寸断,又怎一个“悔”字了得!
诗文的情在景的触动下,变得丰盈饱满,没有对情过多的铺排、渲染,读者对情已经有了深刻体悟。
二.以景结情 情味深长
诗文中的有些情,按常规思绪本应该写足了,写实了,写得力透纸背,可诗人偏偏不写,让读者自己秉烛凝思,仔细体味。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绝句情韵意蕴深长。李龟年这位艺术明星,足以勾起人对“唐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如今再次相遇,回想当年,简直如同不可企及的梦境。可眼前呢?江南依旧秀丽如画,而今自己置身其间,面对眼前凋落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浪艺人,让熟悉时代背景和杜甫身世的读者都会从这联想到时运衰竭、社会动乱和诗人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正是”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光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和一位老诗人在漂流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面。可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默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
三.乐景哀情,愈显情哀。
杜甫在《日暮》中写道:“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想他居蜀近十载,老弱多病,济世渺茫,归乡遥遥无期。因而,尽管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得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似宕开一层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着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诗人的衰老,怀念故园的愁绪,都没有正面的表达,结尾委婉的一句“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写出了形容槁木之态,好像喜兆根本和自己无缘,不沾边……诗作情感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四.梦境幻觉,曲折表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如苏轼在《江城子》悼亡妻之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曾经伉俪情深,如今阴阳相隔,纵有千言万语要倾吐,然而,思绪如麻,从何说起,只能无语有泪。这一细节,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陈陶《陇西行》中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作把冰冷的现实与温馨的梦境作了鲜明的对比,在两幅画面的叠加中,其情其境比一般的悲凉更悲凉,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诗词中的一个延宕、一个暂停、一个空白、一个梦境,使读者的阅读因文本的不确定性而产生阅读理解上的模糊性与判断上的多义性,从而使文本中的“情”更加曲折、更加深长,更加耐人寻味,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高金霞,语文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