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明+代赛瑾
语文作为最具情感和人文性的学科,应该也最能以情动情、以心动心。缺乏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课堂,缺乏激情的语文教师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
语文教师的激情首先来自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不一定要奢华,不一定要无忧无虑,但一定要有血有肉。无论是平凡的生活还是轰轰烈烈的生活,都离不开热爱。人一旦对生活失去热爱,那么一切在他(她)眼中都是“浮云”。对生活缺乏热爱的更多的是对现实不满的人——这样的人在基层的教师群体中似乎更多一些。他们不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是逃避现实,这样的人更容易走向生活的死胡同。语文更多来自真切的生活,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人来说,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又怎能体验、理解、认同语言艺术呢?
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热爱的第一个层次,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教育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从事了教育工作,就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面对平淡、接受平淡——不管你是怀抱梦想加入教育行列还是阴差阳错“撞入”教育行列。否则,你应该重新选择,选择你真正热爱的行业。或许你会说,我别无选择,那么,为了你不痛苦地工作着,请你热爱教育吧。对工作热爱的第二个层次,是热爱语文。同样,不管你是选择还是“被选择”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不愿或不能重新选择,那么,为了你愉快地工作,请你热爱语文吧。何况,语文作为一门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的基础性、艺术性、人文性学科,有“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朱学坤《语文的魅力》);有动听的旋律、幽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思和深邃的哲理;有涓涓细流抑或大江东去的情感表达,也有抽丝剥茧抑或主次分明的说明辨析;可欣赏,可创作;可忘我诵读,可沉静思索。
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对学生的热爱。真正热爱学生,就应该让学生热爱学习,特别是语文这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多少语文教师,以极端不负责任之心,把语文割裂、分解,让语文变得干瘪枯燥乏味;把学生当作容器,不由分说地“填”、“灌”,让众多学生在语文中艰难爬行甚至不得不中途放弃。热爱学生,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优美画卷,再现天地万物之美,呈现生命生活之美,共同感受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潜移默化中学语文。用自己的疲惫之躯背负着疲惫的奄奄一息的情感走进语文课堂,只能给学生深沉的负荷——不论我们花多少时间为孩子们呕心沥血,我们都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展现激情?
吃透文本方能展现激情。教师要从语言积累、认知发展、情趣感染、精神成长等多方面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只有深入文本,开掘意蕴,进而深入作者内心,才能更好把握文本的现实意义和审美存在,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游刃有余地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探寻“未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智慧。很难想象一个在课堂上关注了课本还要关注课堂、瞻前顾后、手忙脚乱的教师如何激情迸发。激情首先应来自于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自信。
丰富的语言是激情的载体。一节语文课,教师口头语言起承转合自然紧凑,语音抑扬顿挫富有磁性,遣词用句朗朗上口学生易思易记,必然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辅以恰当、简洁和个性特色的肢体语言会让课堂锦上添花。特别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忘却自我,进入角色,或喜或悲、或怒或赞,带动学生体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21年,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中国文化史”。由于梁启超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授课时激情澎湃、语言生动,因此,每次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都是座无虚席,这样的讲课必定会让学生学兴浓烈且终身难忘。
激情是自然的表达。“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如是说。教师如果矫揉造作,为了展现激情而“创造”激情则成了拙劣的表演,学生不但不能紧紧跟着教师步入文章的深情之中,反而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欣赏”教师的表演,这就事倍功半了。
课外的才艺展示也是激情的表现。学校往往会有一些在师生之中开展的写字、演讲、朗诵或是歌唱等文艺或是非文艺的活动。有激情的教师往往会主动参与这些活动。这些活动不光展示了才艺,更展示了教师的阳光、乐观向上情怀。这在青少年学生中必定会生发敬佩、崇拜的情感。有了这些“粉丝”,还会担心你的语文课不受欢迎吗?
朱耀明,代赛瑾,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