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不高,芬兰人为什么还向往教师职业

2015-08-18 14:01滕珺
中国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芬兰人教师职业芬兰

滕珺

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研究素养,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研究的创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日常程序的重复。

芬兰教育好,教师水平高,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事实。但芬兰教师的工资却不像他们所享有的社会地位那样高,仅仅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那为什么工资不高,芬兰人还那么向往教师职业?是道德使命使然,抑或另有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文化和当下芬兰社会体系的教育寻找答案。

芬兰是一个小国,地处北欧,东临俄罗斯,西靠瑞典,历史上长期受古斯塔夫和亚历山大家族的统治,直至1917年才取得独立地位。在长期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宗教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从东正教、天主教发展到后来的新教,特别是路德教对芬兰的民族独立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路德教鼓励个人研习《圣经》,要求每位信徒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为芬兰的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路德教的推崇,使教育和知识在芬兰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婚姻更重要。19世纪,芬兰著名哲学家斯内尔曼特别强调教育之于国家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有两种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受到社会的尊重,一是政府官员,二是教师。政府官员管理的是当下的社会,教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希望。因此,芬兰社会的“尊师重教”不仅是宗教文化的需求,更与芬兰整个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芬兰社会资源有限,除了森林、湖泊、岛屿,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要在周边诸多列强的夹缝中生存,芬兰必须依靠人自身的创造力和智慧寻求发展。如果说对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人是开发自然资源的工具要素,那么对芬兰来说,人就是资源本身,芬兰战后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就得益于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好途径,因此芬兰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命脉。教育办得好,人的创造力就开发得好,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有保障。如果教育出了问题,芬兰的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有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芬兰社会举全国之力改革和发展教育。20世纪90年代,芬兰曾经遭遇经济危机,政府不但没有削减教育经费,而且果断地做出决定,卖掉国有企业,用于增补教育投入。这就为

20世纪90年代后期芬兰从工业经济迈向以诺基亚为代表的知识信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现在诺基亚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愤怒的小鸟”,但当我们问芬兰人是否担心“愤怒的小鸟”有一天也会像诺基亚一样退出历史舞台时,他们自信地回答道:“没关系,我们还能创造出新的企业,只要我们有创造力。”因此,芬兰教师不仅被赋予民族独立与发展的使命,而且也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为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抹上崇高的色彩。

当然,仅靠道德使命感无法长期吸引这么多优秀的芬兰人从事教师职业。工资不高,但这些优秀的芬兰青年到底看中了教师职业的哪些部分?这需要澄清一下芬兰的社会背景和工资体系。众所周知,芬兰是一个福利社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福利系统非常完善,可以说芬兰社会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生存担忧。此外,芬兰社会的工资标准往往只与两个因素关联最大,一是学历,二是工作年限,各行各业之间虽有差异,但并非天壤之别。因此,不会出现“郎怕入错行”的担心。而芬兰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很高,小学以上教师必须要求至少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才能担任,这就意味着芬兰的教师收入至少处于社会中产阶级水平,在这一福利社会国家,中产阶级一定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那么,在行业收入差别不显著,且有良好生活质量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自然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自主权、价值感等。正如前文所言,芬兰教师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且芬兰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所有的教育相关利益者,如政府官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而且,芬兰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之前,仅有一次高利害相关的高中毕业考试。因此,芬兰的教师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可自己选择如何教学和评价,追求教育本质,思考如何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而没有考试的压力。这样的专业自主权赋予教师很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一位芬兰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有一天他辞职,那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主权。当然,一年三个月的假期也是教师职业非常诱人的待遇。芬兰人倡导工作和生活平衡,热爱自然,追寻心灵的内在平和,而教师职业可充分满足优秀芬兰青年的这些精神需求。

当然,芬兰教师这么受欢迎,也与他们自身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培养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在芬兰这个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社会,教育学院依然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如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比例通常是10∶1,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比例竟然高达24∶1。因此,只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学习教育专业,未来从事教师职业。除此之外,芬兰在遴选师范生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价值认同,学院通常会专门组织面试考察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在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院不仅重视理论基础,特别是教学法的学习,也很强调实践经验。学生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下校活动:一年级学生通常要到校观摩,初步参与班级工作,建立对学校的直观印象(2学分);二年级学生需要开始和指导教师进入课堂,进行观察和授课(10学分);之后需要更深入地参与学校活动、课后讨论和会议、与同事合作等。当然,硕士生的实习要求就会更高,不仅要进行上述活动,而且要开展基于实践的研究项目等。

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研究素养,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研究的创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日常程序的重复。各所大学附属学校通常会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使命,其不仅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区域教师在职培训中心,这种学校与培训中心一体化的方式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此严苛的学习要求,自然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便不去当教师,也会自如地流动到律师等其他行业,这种流动能力事实上也是许多优秀青年选择师范专业的一个理性考虑。当然,80% ~90%的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选择教师职业,即使那些不去当教师的毕业生也会选择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各种培训或管理工作。

总而言之,工资不高,芬兰人还向往教师职业,有道德使命的元素,更是受历史文化和外部社会环境与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芬兰人教师职业芬兰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芬兰人的桑拿情结
世界最幸福国,芬兰人无感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不爱社交的芬兰人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芬兰人:快乐比挣钱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