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听松
【佳作选登】
守成不如变革
北京一考生
春秋战国,兵戈不息,各国诸侯攻伐兼并。弱者亡,强者胜。故诸王不惜重金广招贤士,欲变法以强国。后商鞅入秦,见孝公,陈治国之道,献变法之策,欲辅孝公称霸天下,一时举国震动。然兹事体大,故孝公决意廷议定夺。某日,鞅入廷朝王,谏曰:“今天下纷扰,诸国兴兵裂土,而拥城据邑者星罗环拱。秦欲王天下,必厉行改革以振疲弊之势。”王颔首曰:“愿闻其详。”鞅曰:“燔诗书,明典刑,设郡县。废豪族之特权,奖攻战之士卒,一以军功授爵。抑工商之末而重农耕之本。若此,不出三世,秦必威震四海,席卷天下。”王默然不语。忽一人出班高声驳斥:“商鞅之言差矣!”众人视之,乃甘龙也。龙曰:“自古强国之法,莫不效仿先贤之道,谨守先王之法。而鞅空言变法,自是取祸之道耳,其言大谬也。”
鞅对曰:“卿言差矣。自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兴,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未必可非,而循礼者未足多也。唯与时推移,除旧规,创新法,方为治世之道也。”甘龙一时语塞,悻悻而退。复有一人出班请奏,乃杜挚也。曰:“商君所言变法有利乎?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又曰:“臣闻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故变法百害而无一利,望大王三思。”商鞅叹曰:“子之识见何其陋也!变法之利,惠及后世,岂囿于一时之利乎?昔李悝变法于魏,未数十载,国富兵强,雄于诸侯,此非变法之利乎?且夫秦自献公以来国势疲弱,若因循守旧,岂非自取灭亡,徒为山东诸国之鱼肉耳。”杜挚闻言,满面羞惭,不复言语。
王大喜,抚掌而起曰:“子之言乃真治世良策也。”遂用商鞅以变法。后百余年,秦人内立法度而务耕织,外施连横而斗诸侯。百姓守法,劲卒善战。危三晋,窥周室,南吞巴蜀,东慑六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及至始皇,奋先世之余烈,横扫六国,一匡天下。乃使蒙恬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以为国门;南取百越、岭南之地,通千里灵渠以为河道;东封泰山,临海而叹。此皆秦之伟绩也。
于是余有叹焉:若非商君谏王除旧规,立新法,焉有后世之强耶?宋人王安石有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故曰,守成不如变革,信矣!
(作文题:材料作文“老规矩”)
【运用提示】
诸如司马迁发奋著书、岳母刺字、刘琨闻鸡起舞、鲁迅弃医从文、比尔·盖茨致力于慈善、马云创立阿里商业帝国等,这些素材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如果只在作文中将其作为一条几十字的论据出现,其细节必然被省略,势必缺少素材自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运用时,往往需与其他论据连用,构成排比叙例,方能增强语势,继而增强论证的力量。这种素材运用的方法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被广泛运用。但文随势变,情由心生。运用素材时,我们也可反其道而行,只运用一则经典素材,丰富之,生动之,以起到以少胜多的奇效。
一、用细节丰富素材
经典素材之所以经典,原因在于其广为人知。在叙述素材的过程中,只有有了成功的细节描写,才能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才能真实再现事件情境。比如商鞅舌战群儒的素材,作者就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借助文献典籍《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中的真实记载,构造了契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细致描摹人物的语气、动作、表情,形成一个个的细节,将商鞅善于论辩的特点及其变法的信心和决心表现了出来。论辩时的紧张气氛的再现,让读者能够深入其境,从而更好地展现出了文章主旨。
二、借对话用活素材
文章使用文言,符合古人的用语习惯。让经典素材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本文对经典素材的处理方式不是一般性的陈述,而是走进素材的对话,这显示出作者驾驭素材的超强能力,很是难得。文章主要设置了两次对话,一次是商鞅对秦孝公的变法进言,一次是商鞅与旧贵族甘龙、杜挚的朝堂辩论。商鞅两次的语言都气势如虹,这样才使得文章读起来力量充沛、观点鲜明,且论证环环相扣,鞭辟入里,如江河之水滔滔而下,不可遏止。商鞅的辩才与勇气得到了充分展现,经典素材借助鲜活的语言生动了起来。经典素材数量众多,只要用法得当,那么对经典的重新开掘将会让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要想使经典素材重新焕发生机,就要抓住细节,丰富内容,让情境得以重现,得以鲜活。做到这些,议论文的素材运用就不会再是困扰你的写作难题。
【素材还原】
1. 商鞅之才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2. 商鞅以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随后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听说后,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受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见孝公。他先以帝道之术和王道之术游说孝公,皆遭冷遇。在第三次见秦孝公时,他改用霸道之术游说,赢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仍毫无倦意。
3. 商鞅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4. 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守旧,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著名论断。大意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要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人们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