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珠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与同学们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远远比一节课所获得的课本知识更重要,更精彩。
一、遵从学生的“发展区”规律,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松绑”
余文森教授提出: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必须遵从维果茨基先生提出的“发展区”与“最近发展水平”理论,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合作等方法解决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是否喜欢发言,是否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跟教师在教学时是否注重“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内容繁多,概念更是数不胜数,复习起来很费力。如果只是一味重复,很容易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走神的情况屡屡发生,这让不少教师感到头疼。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上复习课时总是出其不意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毕业班总复习时,针对“时间”内容,在复习前,笔者抛出了这么一句判断对错的话:“每四年就有一个闰年。”立刻,笔者就听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正确!”笔者没有马上评价,而是让学生们来说明理由,最好是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大家举证说明:我们在判断一个年份是否是闰年时都是用年份除以4,看结果是否能整除来判断闰年。当然,也有的学生通过举例和小组讨论,或是用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发现:当出现整百年,或者整千年的时候答案是不确定的。课堂气氛热烈,这一难点被轻易突破。这一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一课,大家是快乐的。而这一过程,更是让他们发现,自己以后在作出判断时应该考虑多一些因素,这会使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迎刃而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宝贵的“错误资源”时,我们先不要评判他们谁对谁错,而应该给学生“松绑”,解放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动脑筋,乃至去争论、去辩解,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放开他们的手脚,才能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
二、遵从知识规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法可依”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小学阶段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由“完全依赖教师阶段”发展到“基本独立阶段”,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教师如何遵从知识的编排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比较重视结果。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讲解完后,发现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给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只要把“末位对齐”就行了,并反复加以强调,而不再重视算理的理解。这么做的结果,学生列竖式计算时难度降低了,正确率提高了,乍一看,这种方法似乎可行。可也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计算学习埋下了隐患。在五年级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有的学生就经常出现“末位对齐”的典型错误,这就是太注重“结果”教学的负迁移。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就重视算理的教学,重视学生想的过程,在“小数加减竖式计算”的教学时不但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学生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找出知识的链接点——无论是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还是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数位对齐,因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才相同,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一般来说,结论常常是比较单一的,过程却是多样的,这正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夸美纽斯曾指出,中世纪的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是学生才智的屠宰场,讲的就是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一种不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从知识的编排规律,由“扶→半扶半放→放手”,学生学习起来“有法可依”,我们的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效果也就凸显,学生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三、 遵从心理学规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阳光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被肯定”“被需要”,我们习惯性地称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活中,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改变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学习上,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积极、富有个性的评价,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信心。
赞可夫指出: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工,那么这种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在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读书了”“学生上课都不爱举手”等。却很少听到教师们反省自己是否有教学态度上的问题。
单纯的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现在已经是公认的缺陷。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如果我们依然用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就只能不断激励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适宜的赞赏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更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现在的注重自然、真实与实效的新课堂就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此时,对学生各个方面做出适当的肯定评价就彰显出魅力。
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横向评价,而应更关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笔者在回答问题时,不仅仅依据学生的答案正确而给予表扬,而是比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笔者经常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犯错误的天堂,在这里,你出错是正常的。”回答问题错误没关系,关键看是否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感觉到,只要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一定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肯定评价。真正体验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其实,不单在成绩方面,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我们也可以用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做既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又兼顾了个体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形成,成长的路上一片阳光。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