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霞
在阅读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进行,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根本。那么,如何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行为,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预设要以生为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预设。在预设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方面的信息,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确立目标,设计训练,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站在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时可能很容易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性格特征。可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是否能够悟懂文本的内涵,把握好人物的这一性格特征呢?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预测学生会有怎样的思考和答案,并充分考虑,如果学生的想法有失偏颇,应该用什么合适的策略来应对,把学生的想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于是才有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严监生是个勤俭(铁公鸡——一毛不拔、爱财如命、守财奴、吝啬……)的人。
师:作者笔下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咱们先来看看他临死前的样子。
……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作者笔下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对于刚才的答案,有谁要修改呢?
生1:严监生临死前还这么在乎两茎灯草,过度勤俭了,应该是守财奴。
生2:命都快没了,还想着多点了两茎灯草的事,严监生应该是个爱财如命的人。
生3:严监生不是小肚鸡肠,因为这个词含有心胸狭窄的意思,不是吝啬。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而这有效的前提是能够立足学生实际进行预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二、生成要以生为本
重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注意点。要让生成有效,就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状态,捕捉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引导,促进生成。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山东徐慧颖老师执教的《给予树》课上,在组织学生交流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之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金吉娅为什么不给家人买一点好东西呢?”这个学生的提问打乱了徐老师的教学计划,但徐老师没有把学生硬拽回来,而是改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就是不说话。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沉默不语”就是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不说话,在想着事情。
师:那沉默不语的她在想些什么?自由读读1~3 自然段。
生:她想我只买了棒棒糖,家人会不会骂我呀!
师:心里想着家人。还会想什么?
生:20 美元做了什么?
师:担心妈妈生气。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
细细揣摩此环节,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积极而有深度的思辨、交流和探究中,最终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以提高,不仅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真正的发展。
三、评价要以生为本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入情入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重点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 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说说你读了这段话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体会到德国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是每家每户都这样的。我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是“我为人人”。
师:你读得真细心,能从文中的一个词读懂句子的含义,读懂作者的思想。还从哪里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生:从三个“都”体会到家家户户都养着花,每家都这样做。
师:你能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吗?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想到德国看看,亲身体验德国人的爱花之切。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德国人有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因为德国人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言中之情,读出言外之意。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氛围民主融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涵,而且掌握了品词析句的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