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让学生喜欢数学

2015-08-18 19:45蓝丽萍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式子天平等式

蓝丽萍

【关键词】认识方程 片段赏析

数学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66-02

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方程》这一课,笔者感受到了吴老师独特的课堂魅力。在课堂中,吴老师寓情于理、寓情于智,教学过程节奏明快、灵动,充满温情,使原本枯燥的概念教学课上得精彩异常,既让学生时而恍然大悟,时而茅塞顿开,同时也使听课老师豁然开朗,顿悟不少。

一、创设情境,细腻引导

吴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温情和灵动,课堂上,她引导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交流讨论,学生学得灵活、生动。

教学片段一: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

练习:判断“n+17>27”是不是方程。

生1:是方程。

师:谁来提问?

生2:请问什么叫做方程?为什么你认为这是方程?

生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我看错了。

师:没关系,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吴老师也经常出错,也经常被提问,才从不懂变成懂的。提问的同学也真了不起,会从概念出发提问关键的问题。

对于生1的理解,吴老师没有直接指正,而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来理清思路。毕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当中会有先知先觉者,教师有意和仔细地“搭建脚手架”,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是数学教学自然延展的最好起点。

教学片段二:判断式子“36-x=9×3”是不是方程。

吴老师眼疾“嘴”快,发现一位男生先打“×”,然后四周望望,再打“√”,便抓住这个细节,问道:“我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你的判断有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开始,我没看好,没见过这个式子。

师:这个式子是方程吗?为什么?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哦,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眼生,因为黑板上没写有这个式子,但再想一想,它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所以它应当是方程。

生:是的,现在我确定它是方程。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师生进行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谆谆教导,甘当学生成长的踏脚石,没有高高在上“师道”的严厉,学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真实自然,逐步建构

关于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吴老师也指出:方程是一个建模过程。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好这个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你心中的天平在哪儿?

练习: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200毫升的杯子。

师:你看懂题目了吗?请取出自己的天平来称一称。请注意表达天平的变化情况。(教师一边“倒水”,要求学生用体态语言来表示)

师:请用数学语言来记录。

生1:x2+200=2000——2x+200=2000

生2:2000=200+2x

生3:2x+y=2000——2x+200=2000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天平的使用只是昙花一现,只是为了导课而用,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天平就是等式,等式就是由天平而来;引导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只局限在找字母和找等式上,而忽略了未知数的真正含义。对此,吴老师在课堂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并以此提醒教师们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五对话”:与教材、自己、同伴、专家、学生对话。

教学片段二:判断“30+核桃=50、△+30=50”这两个算式是不是方程时,全班同学产生两种意见——“是”和“不是”。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们能展开讨论吗?请你们以提问的方式互相交流。

生1:请问什么叫做方程?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生1:“核桃”和“△”是未知数吗?

生2:是。

生1:这两个式子既然都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你为什么还说它们不是方程?

生2(想了想):不懂。

生1:也没辙了。

师:不懂不行啊,我们得从“不懂”,通过学习后变成“懂了”。

(师拿起卡片“△+30=50”再次与生2交流)

师:这是等式吗?含有未知数吗?这叫做什么?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其实这个式子“△+30=50”在一、二年级的课本里都学过了,那时老师没告诉你这是方程。我们今天学习的未知数穿上了不一样的外衣,有……

生:有字母、有图形,还有文字。

师:是的,当这些外衣脱掉之后,它们都是一样的数——未知数。

师(问生2):你听懂了吗?

生2:听懂了。

师:听懂了什么?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30=50这个式子是方程。

名师张齐华认为:课堂上的“自然”首先不应该是教材、数学本身的“自然”,也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自然”,而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自然”,数学课堂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参与数学学习”。是的,在吴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就是这么真实、自然,师生对话充满着智慧和温情。

三、拓展延伸,智慧引领

吴老师的课堂总是体现着很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了解学生,二是她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强的洞察力。当课堂上出现意外生成时,她能敏锐地发现,并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去重组,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但明确学生“在哪儿”,还能把学生“引到那儿去”。

教学片段:讲方程的故事。

师:面对“30+x=100”这个冷冰冰的方程,你能讲个故事吗?

生1:妈妈买了100克的水,放到两个杯子中,一个杯子放30克,另外一个放多少克?

师:你们听懂了吗?如果多少克用x来表示应该怎么说?

生1:妈妈买了100克的水,放到两个杯子中,一个杯子放30克,另外一个放x克。

师:还有谁能创造出一个方程,并讲讲它的故事?

生2:50=20+x,我们班有50人去郊游,20人上了第一辆车,另外一辆车上x人。

师:能列出除了加法之外的方程吗?

生3:20-x=5,我有20元钱,花去x元后剩下5元。

生4:5x=50,一本书x元,我买了5本,共用50元。

生5:我不会说。

师:那你会写吗?

生5:会。20+x=70,我有20支笔,又买来x支,现在共有70支。

师:很好,先会写,再会讲。

这个环节太精彩了!学生不但能列出方程,还能通过具体的情境和语言来描述自己对方程的理解,把方程应用到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也能像吴老师一样,充分预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坚持做到“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也能生机勃勃,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此而产生智慧,且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

四、巧妙结课,点睛之笔

课后的小结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再现,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记忆,使得教学结构严谨、教学目的显而易见,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吴老师的结课艺术高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教学片段:《认识方程》的结课。

师:同学们下课了!(近10秒钟后,学生才回过神来)

师:有想说话的吗?这节课你有收获吗?你最想跟吴老师说的是什么?

生1:我学到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生2:我知道数学里有等式和不等式。

生3:我知道怎样鉴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师:好,你们知道方程来自哪里吗?

生:来自生活。

师:对,方程来自生活,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再回到生活中去。

生5:我在生活中找到方程。

师:除了学习到关于方程的知识,你们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吗?比如,同学之间要学会交流、对话……

生6:还要学会提问题。

师:真好,学会提问题,会想问题,才能更快地提出很多的问题。

吴老师走到一位课堂上表达困难的女生面前,面带笑容地对她说:讲方程故事的时候,除了会讲黑板写的方程式,还要讲黑板上没有的故事。

女生也回报一笑:老师,我会讲了。

这个结课片段的时长是1分56秒,在短短的时间里,吴老师能与学生完成6个问题的交流,每一个问题都交流得详细、到位,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而且也体现了吴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是有效教学的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专家马云鹏指出:只有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其他方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正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老师所引领学生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提出数学问题、方程来自生活又回到生活等,正是体现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没忘记刚才课堂上不会讲方程故事的女生,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是善意地检查女生是否已经会讲故事了。

在这一节概念课教学中,吴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激励,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数学,喜欢吴老师的课。正如吴老师自己说的那样: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可见,构建富有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式子天平等式
说说天平的使用
用一样的数字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组成等式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天平的平衡
三九变九三
速填等式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