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出身贫寒的音乐家

2015-08-17 03:37金建民
音乐爱好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斯卡拉歌剧院琵琶

金建民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罗劳,父亲是农民兼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他家境贫寒,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有六个夭折,他是老二。五岁时,海顿被托付给海因堡的一个亲戚照管,开始学唱歌、乐理和小提琴。1754年,他任意大利作曲家和声乐教师波尔波拉的声乐课伴奏兼仆人,同时向他学习作曲、声乐和意大利文。1761年至1790年,他在匈牙利埃森施塔特任保罗·埃茨特哈齐亲王的宫廷副乐长和乐长,其间创作了约六十部交响曲、四十首弦乐四重奏、十一部歌剧等。1791年至1795年,海顿两度访问伦敦,获牛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并创作了十二部“伦敦交响曲”。1792年,他收贝多芬为学生。1796年至1801年,他创作了两部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1809年5月31日,海顿卒于维也纳,终年七十七岁。

海顿共创作了至少一百零四部交响曲,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他创作的八十余部弦乐四重奏和八部清唱剧等也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俄国男低音歌唱家菲奥多尔·夏利亚宾(Fyodor Chaliapin)

夏利亚宾1873年2月13日生于喀山郊区的农村,家境贫困。1892年至1893年,他在第比利斯师从乌塔托夫学声乐,1895年进入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1899年至1914年,他任莫斯科大剧院演员,演唱了《伊戈尔王子》《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和《霍凡斯基之乱》等。

1901年,夏利亚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博伊托的歌剧《梅菲斯托菲勒》,190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唐璜》等。1908年至1913年,他在巴黎贾吉列夫主办的四个演出季中主演《鲍里斯·戈杜诺夫》等。1933年,他主演了歌剧电影《堂吉诃德》。1935年,他在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和上海举行独唱音乐会。1938年4月12日,他卒于巴黎,终年六十五岁。

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歌唱家,摈弃了违反生活真实的形式主义台风,创造了尊重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艺术,把歌剧表演推到了新的高度。他的嗓音洪亮,音域宽广,色彩丰富。他一生共录制了近两百张唱片,写有两部自传和著作。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Enrico Caruso)

1873年2月27(一说25)日,卡鲁索生于那不勒斯的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有二十一个孩子,他排行十八,前十七个孩子都夭折。十五岁时,他的母亲去世。1896年,他在米兰师从指挥家隆巴尔迪学声乐。1902年,德意志唱片公司在米兰德斯旅馆为他录了十首咏叹调,使他成为第一个录制唱片的歌唱家。1920年12月11日,他在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演唱《爱的甘醇》,因患肋膜炎,导致喉咙血管破裂倒在舞台上,后恶化成肺炎。1921年8月2日卒于那不勒斯,终年四十八岁。

卡鲁索一生共出演了六十四部歌剧,与斯基帕和吉利并称“三大男高音”。

法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夏庞蒂埃(Gustave Charpentier)

夏庞蒂埃1860年6月25日生于迪约兹的一个面包师家庭,父亲从小就鼓励他学音乐。他十五岁进纺纱厂做学徒,厂主十分欣赏他的音乐才华,资助他考入里尔音乐学院。1881年,他获助学金考入巴黎音乐院,1885年入马斯内的作曲班。1887年他因创作康塔塔《狄多》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深造。1889年,他创作了管弦乐曲《意大利印象》一举成名。他于1896年完成的歌剧《路易丝》是其代表作,1936年被拍成电影。1902年,他创建了咪咪·潘松大众音乐学院,免费为女性职工进行音乐普及教育。1956年2月18日,他卒于巴黎,终年九十六岁。

他的音乐创作善于运用单纯的主题材料加以发展,配器精致。他的代表作歌剧《路易丝》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为后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等人的真实主义歌剧开了先河。

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1867年3月25日生于帕尔马一个清贫的裁缝家庭,1876年考入帕尔马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钢琴和作曲,靠奖学金才读完长达九年的课程。188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的第二年便被一家乐团聘为大提琴手,1886年任意大利一个歌剧巡回演出团的大提琴手,在南美洲巡演时被临时推上指挥台指挥歌剧《阿依达》,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他近七十年辉煌的指挥生涯。1898年至1903年、1906年至1908年,他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指挥,确立了其作为世界一流指挥家的地位。

1937年,因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多次拒绝为墨索里尼歌功颂德,他惨遭毒打和迫害,只得流亡美国。1937年至1954年,他在纽约任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专为其组建的新管弦乐团(NBC)的指挥。1942年7月19日,他在美国指挥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并通过电台转播至世界各地,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3年,墨索里尼垮台,饱受战火蹂躏的斯卡拉歌剧院出现了“托斯卡尼尼万岁”“托斯卡尼尼,您快回来”的大幅标语。他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录音棚里获悉祖国解放的喜讯后,热泪盈眶地放下指挥棒大声宣布:“我的祖国终于得救了!”并且为重建千疮百孔的斯卡拉歌剧院捐出了一百万里拉。1946年5月11日,年近八旬的他在重新开张的斯卡拉歌剧院举行了回国后的首场音乐会,庆祝米兰解放一周年和斯卡拉歌剧院重建首演,歌剧院的广场上聚集了一万两千多人聆听了音乐会。

1954年4月4日,他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指挥了最后一场音乐会后宣布退休。1957年1月16日,他在纽约寓所中安睡时去世,终年九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后,意大利政府举行了最高规格的国葬仪式。

他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型指挥家,指挥过的歌剧就达一百多部,指挥过的交响乐更是不计其数。他的指挥强调忠实于原作,奠定了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指挥风格,严谨、质朴、精确而充满激情。他具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指挥全部背谱。他不仅是现代指挥艺术的开拓者、奠基人和泰斗,还是反法西斯的英勇斗士。

中国琵琶演奏家汪昱庭

汪昱庭1872年9月29日生于安徽休宁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1885年随乡人来到上海,在南市区花衣街一家布店当学徒。他业余时间喜习书画,颇有造诣;更喜音乐,初学箫和三弦,后习琵琶,先后师从琵琶名家王惠生、李芳园、倪清泉等。他谦虚好学,以能者为师,博采众长,认真钻研古谱而不拘泥于传统,悉心学习前人而不固步自封,在继承平湖、浦东两派琵琶艺术之长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创造,融入个性,自成一格,逐渐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新流派——汪派(亦称上海派)。

1921年,他应上海大同乐会邀请任琵琶教师,受其教益而后成为琵琶名家的有李廷松、孙裕德、卫仲乐等,被后人誉为近代琵琶的一代宗师。1951年2月20日,汪昱庭卒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

他的演奏以古朴简洁著称,讲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对比,在技法上主张右手演奏时要形成拳心,并根据演奏者手的条件确定右手夹弹的“龙眼”“凤眼”的手形。他首先运用了从食指开始的“上出轮”弹法,被后人普遍采用。由其传谱并演奏的乐曲有《浔阳夜月》《塞上曲》《平沙落雁》《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流传至今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柳尧章等人根据其《浔阳夜月》传谱改编的。

法国爵士乐小提琴家斯特凡·格拉佩利(Stephane Grappelli)

格拉佩利1908年1月26日生于巴黎,幼年丧母,六岁时父亲把他送入孤儿院后上了“一战”前线,父子在战后团聚。1918年开始自学小提琴,主要从街头艺人和音乐会欣赏中汲取养料,后进入巴黎音乐院学了两年基本乐理。

1927年左右,他转入爵士乐演奏。1934年,他与吉他演奏家德让戈·雷纳特组建法兰西热爵士俱乐部五重奏组,不仅演奏小提琴和钢琴,还为乐队编配乐曲,风靡一时。1974年,他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1988年,庆贺格拉佩利八十寿辰音乐会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大提琴家马友友、朱丽亚四重奏、法国作曲家米歇尔·勒格朗等嘉宾与格拉佩利同台献艺。

他是首屈一指的爵士小提琴大师,其快速的弓法、灵巧的指法和清澈的音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爵士乐即兴性和多变性的艺术特点。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家卫仲乐

卫仲乐1908年3月23日生于上海一个码头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因家境贫困,他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以五十块的价格卖给一个有女无子姓卫的寡妇,更姓改名为卫秉涛。他自幼喜爱音乐,自学了笛、箫、二胡等乐器,1928年加入上海大同乐会,先后师从郑觐文、柳尧章和汪昱庭学习古琴、瑟、琵琶和小提琴等。

他的聪明好学深得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的赏识,后者建议他改名为卫仲乐,并推荐他担任乐会的乐务副主任。1933年,他在大光明电影院落成庆典上演奏了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技惊四座,一举成名。1935年,他加入百代唱片公司国乐队,结识聂耳,录制琵琶和古琴独奏的唱片。1936年,他首演了俄国作曲家阿甫夏洛莫夫的二胡组曲《杨贵妃之死》,由作曲家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伴奏,一时传为佳话。

1938年,他与孙裕德、许光毅等十一人参加国际红十字会救济总署组织的中国文化剧团,随同抗日演讲团去美国举行救济难民的捐款演出,在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等三十多个城市巡演七个多月。旧金山一家报纸以《琵琶上的克莱斯勒》发表评论,将他与小提琴大师相提并论。纽约电视台邀请他上电视台演奏古琴,成为“第一个上美国电视台的中国人”。

1940年,他回到上海,任教于沪江大学音乐系。1941年创办仲乐音乐馆和中国管弦乐队,1949年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56年,他与沈知白创建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97年4月7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他精通多种民族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其演奏风格讲究气质和气度,刚柔相济,形神兼备。他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中西结合,融会贯通。他长期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莱昂泰恩·普莱斯(Leontyne Price)

普莱斯1927年2月10日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劳雷尔,父亲是锯木场工人,母亲是护士。1949年,在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的推荐和资助下,她考入了纽约朱利亚音乐学校声乐系,毕业后即在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中饰演女主角,并在美国巡回演出。

1954年,她在纽约成功举行了首场独唱音乐会。1955年,她应邀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中心演出电视版《托斯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电视上表演的黑人女高音歌唱家。自1957年起,她在旧金山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萨尔茨堡音乐节、斯卡拉歌剧院首演。

她的演唱音色纯净甜美,感情丰富,擅长演绎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是阿依达的最佳扮演者。她与指挥大师卡拉扬、明希有多次成功的合作,被多明戈誉为“最完美的威尔第女高音”。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迪亚·里恰莱丽(Katia Ricciarelli)

里恰莱丽1946年1月16日生于洛维,童年十分不幸:三岁丧父,而后四个姐姐相继夭折,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极其贫寒。但她十分喜爱音乐,靠母亲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考入威尼斯马切洛音乐学院。1968年,她获意大利广播歌唱比赛大奖,1971年获意大利广播公司主办的新威尔第声乐比赛第一名。

1972年起,她在芝加哥抒情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1975年,她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卡雷拉斯合作演出《艺术家的生涯》,荣获“最佳鲁道夫和咪咪”的美誉。1984年,她与卡拉扬合作演出了《阿依达》,与多明戈合作演出了《奥赛罗》。

她说:“有些人是为歌唱而生的,从我意识到拥有这样一副喉咙起,就认定我是这种人。但这并不是全部,你还需要更多的素质——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勇气,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没有这一切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正是这种天资和努力,使她成了当代意大利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猜你喜欢
斯卡拉歌剧院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秘鲁总统总是被“捅”
秘鲁总统临危受命获民众好评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