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静娴
钢琴自身丰富的乐器特性使得作曲家在百年间为其建立起庞大的曲库,这当中除了独奏、双钢琴、四手联弹之外,也有与其他乐器合作的室内乐表演形式——重奏,它有别于与乐队的协奏,更注重与弦乐器的互相合作。
2015年7月8日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我将与当今弦乐四重奏新星——英国青年弦乐四重奏组纳瓦拉(Navarra)合作演出两首钢琴室内乐名曲:福雷《第一钢琴四重奏》(Op.15)、德沃夏克《第二钢琴五重奏》(Op.81)。这是我与纳瓦拉弦乐四重奏的首次携手,期待之余,想与乐迷们提前分享些室内乐合作中的要素。
默契
默契,是室内乐合作中最关键的要素。它可以随着时间慢慢培养与建立:当今著名室内乐团体中,兄弟或姐妹组合、情侣组合、夫妻组合之多,足以说明时间之久、关系之亲密对于建立默契的重要性。有一些优秀的室内乐组合更是为了难得的默契而几十年“同甘苦、共命运”,所以,若有一位成员因为健康或其他原因而退出,该组合寻找合适的接替者的难度可想而知。所谓的“合适”指的就是相互间的配合是否心领神会:新来的室内乐团员是否能和老团员和睦相处?音乐处理上能否照旧进行?
但是,默契有时也特别“倔”,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些人一见如故,有些人相处再久也仅是泛泛之交。人情如此,音乐亦然。尤其是在成为职业演奏家后,各自在全世界飞奔忙碌,相互间不认识的合作伙伴往往只能在音乐会的前一天才聚在一块儿排练。
那么,时间的不足会成为默契培养的“绊脚石”吗?答案也不尽然。由于职业演奏家们往往已拥有较高的演奏水平,有着娴熟的技巧以及成熟的理解力,因此,洞察相互之间的音乐语汇以及意图,尽可能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不是特别难的事儿,短时间的排练也可以推出高质量的演出。
“厚脸皮”
“厚脸皮”这词虽带有贬义,但在室内乐排练中,我却把它视为一种健康的工作状态。因为在音乐的处理手法或是个人的审美观点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而越是职业化的演奏家,音乐上的“话语权”也越强势。
一般的白领们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观点相左、互不认同的情况,艺术工作者也不例外。音乐家们常常会因为音乐上的理念而“争执”,为“你同意我,还是我改变自己的处理”或“妥协你,还是另辟一条道”而苦恼。“厚脸皮”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积极态度:千万不要因为合作伙伴的强势,而委屈地“吞下”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因为激烈争执后的妥协而闷闷不乐,因为把作品更完美地呈现给听众本来就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所以,我认为音乐家们应该在合作演出室内乐作品时做个“厚脸皮”的人——有什么更好的音乐想法就直说,觉得合作伙伴的处理不合适也别回避,更要敢于面对别人的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
信任、扶持、谦让
一首伟大的室内乐作品是由几个人共同呈现出来的,因此信任与扶持是合作的基石。尽管在室内乐演奏中钢琴容易遭受其他乐器的“控诉”,因为其本身的构造而发出过强的声音,会把其他乐器“压下去”。面对这样的“控诉”,钢琴演奏者的心态一定要摆好。室内乐演奏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并不是音乐竞赛或音量比赛,如果有了把别的乐器“压下去”的念头,团队的合作与音乐的最终呈现必将是灾难性的。
若无信任、也无扶持,那么作品根本无法精彩地呈现。我听过不少室内乐演奏,有些组合的演奏带给听众更多的是相互之间“排斥与打架”的感受,各乐器间声音互不兼容,各行其道,甚至互相压制,听上去就像几个乐器在分别演奏几首曲子的“大杂烩”,这是最不该出现的局面。必要的谦让是室内乐合作者应有的美德,对方(小提琴或大提琴)正演奏主题部分时,钢琴就该心甘情愿地伴奏配合,反之亦然。室内乐的合作伙伴间需要互相仔细地聆听,把所演的作品当成大家共同的“上帝”,演奏者一起跟着他走,听他的指引,自然就多了信任、扶持与相互间的谦让!
回想起我多次的室内乐合作演出,如与德国小提琴家大卫·嘉雷特(David Garett)、墨西哥大提琴家卡洛斯·普里埃托·杰奎尔(Carlos Prieto Jaquar)以及众多在国内外各大乐团担任首席的同学好友们的联袂表演时,心底忽然有一种释然与感动:室内乐演奏其实是一次钢琴与其他乐器认识、交流、融合的绝妙“聚会”。在这样的氛围中,钢琴不再孤单,在一次次的艺术碰撞中,离音乐的本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