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王凌云++陈淑玲
摘要 阐述莼菜的特征特性,介绍其栽培管理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栽培水面选择、定植方式、水分管理、施肥方法、虫害防治、采收方式、选种方法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莼菜种植效益。
关键词 莼菜;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01-02
1 莼菜的特征特性
1.1 种类与分布
莼菜为睡莲科莼菜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莼菜原产我国,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野菜之一,其食用时间可追溯至3 000年前,栽培历史也有1 500多年。莼菜主要根据叶色分类,分为红叶和绿叶2类,一般红叶品种莼菜的适应性较强,较易获得高产,但品质稍次于绿叶品种。也有按花萼颜色分类,为红萼和绿萼2类。莼菜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亚洲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中国的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湘湖和杭州西湖都有莼菜生长,历史上尤以杭州西湖莼菜最为著名。
1.2 植物学特征
莼菜的根为须根,簇生于地下匍匐茎各节上,近叶柄基部两侧各生1束,水中茎抽生时亦于基部两侧各产生1束须根,位于后来的离层以下。水中茎在形成离层脱离地下匍匐茎前,一般下部节位已发须根。须根初生时白色,以后变为紫色,最后呈黑色,长15~20 cm,主要分布在10~15 cm土层中。茎分2种,即地下匍匐茎和水中茎。地下匍匐茎黄白色,有时有锈斑,横生于土中。地下匍匐茎延伸生长时,其上能发生短缩茎,随着短缩茎的生长,能长出4~6个分枝,在水中发展,形成丛生状水中茎。水中茎直立或弯曲,绿色,密生褐色茸毛,其长度与水深有关,最长可达1 m以上[1]。水中茎分枝较多,一级水中茎内侧基部的腋芽常萌发成二级水中茎。二级水中茎内侧基部的腋芽常萌发长成三级水中茎。
各茎端嫩梢、卷叶均有透明的胶质包裹着,随着莼菜植株全形抽生水中茎级数的增加,先前抽生的水中茎基部会形成离层,脱离地下匍匐茎,自成新株。存留的茎轴呈珊瑚状。叶互生,一节一叶,初生叶卷曲,有胶质包裹。成熟叶片椭圆形,全缘,盾状着生,浮水生长。叶面绿色或浅绿色,叶背浅红绿色、浅绿色或红色,因品种而异。叶柄着生叶背正中,颜色为红、绿丝状相间。茎和叶背面都有胶质,内含多糖,为莼菜的特异之处。花根据品种不同呈紫红色和绿色,前者花萼、花瓣均为暗红色,雄蕊深红色,雌蕊微红色;后者花萼、花瓣均为浅绿色,雄蕊鲜红色,雌蕊淡黄色。单花结果4~8个,内有种子1~2粒,红褐色,椭圆形。
莼菜主要采取无性繁殖,冬芽为繁殖方式中的一种,是莼菜贮存养分、休眠越冬的重要器官。莼菜冬芽其实是小球茎,在水中茎顶端形成,由肥大的茎、叶柄和缩小的叶片组成,外被胶质,一般5~6节,冬季休眠期,易脱落母体,形似螺丝,通称螺丝头。莼菜可以开花结实,有种子,也可进行有性繁殖,但因有性繁殖的后代常易出现性状变异,不易保持品种特征特性,故在生产上不采用。
1.3 莼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莼菜的食用部分为富含透明胶质的嫩梢和初生卷叶。莼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维生素B群、蛋白质、氨基酸等。《齐民要术》称“诸菜之中,莼为第一”。经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分析测定,莼菜鲜样含水量高达97%,总糖含量达1%,蛋白质含量达0.76%,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达0.66~1.26 mg/g,是一种富锌植物。莼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记载:莼菜性寒甘无毒,能清热、利水、消肿、治热痢、黄疽、疗疮;《内景经》称“日夜食莼菜鲫鱼羹开胃”;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莼菜有清热补血、利尿、解毒润肺、止泻功效,对热痢、黄疸、肿痛、疮疱等也有疗效。
在莼菜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中,以糖所占比例为最高,约为干重的50%,其中主要是莼菜多糖。莼菜多糖作为莼菜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存在于莼菜芽体表面的透明胶质中,研究报道认为莼菜多糖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有一定的防癌、降血脂血糖的功效。
1.4 莼菜的生长阶段
1.4.1 萌芽生长阶段。从休眠越冬的茎上萌芽开始,到叶片开始浮出水面为止,历时约30 d。当气温达到10 ℃以上时,莼菜的休眠芽首先开始萌芽、长叶。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在叶腋中形成短缩茎和丛生的分枝、抽生新叶,浮出水面。
1.4.2 旺盛生长和开花结实阶段。从叶片浮出水面开始,到分枝和浮水叶片增多,叶面积指数达0.6以上,即盖满大部分水面为止,历时约70 d。本阶段中同时开花结果。由于温度适中、雨水较多,植物根、茎、叶生长加快,分枝很多,同时抽生花梗,开花结实。本阶段是莼菜的营养生长高峰,是采收的最佳时期。
1.4.3 生长停滞阶段。从叶片不再增加、开花结实停止开始,到越夏休眠芽形成和充实为止,历时约30 d。盛夏时期,当气温达到30~35 ℃,莼菜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直至停止,大部分叶片开始衰老,水中茎的顶芽连同其基部的茎节膨大,形成粗壮的越夏休眠芽,进入夏眠阶段。本阶段在生产上一般停止采收,保护植株越夏。
1.4.4 生长恢复阶段。本阶段从越夏休眠芽萌发开始,到越冬休眠芽形成为止,历时约70 d。当气温开始降低到25 ℃左右,越夏休眠芽萌发生长,莼菜又开始生长,抽生新叶,产生分枝。随着气温的降低,生长又受到抑制,日益缓慢,直至深秋季节,气温降到15 ℃以下,植株停止生长,并在水中茎的顶端形成粗壮的越冬休眠芽,即冬芽。在本阶段可采摘一部分莼菜,但产品质量比旺盛生长阶段差,主要表现为产品表面包裹的胶质减少、涩味增加。
1.4.5 越冬休眠阶段。从植株上的越冬休眠芽形成、水面叶片枯黄开始,到第2年春季越冬休眠芽萌发为止,历时150~160 d。当气温降到15 ℃以下,茎顶端形成越冬休眠芽。气温降低,休眠芽脱落沉入水中越冬。地下茎和部分水中茎也可越冬,到第2年春季萌发。endprint
1.5 适宜莼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1.5.1 温度。莼菜属于喜温性蔬菜,不耐寒冷,当气温在20~30 ℃时,生长旺盛,当低于15 ℃时不能正常开花结实。遇短期冷冻低温,除越冬休眠的冬芽外,都无法越冬。
1.5.2 水深和水质。莼菜是浮水型植物,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随着水中茎、叶不断抽生,水位要求由浅至深。萌芽期水位较浅,以20~30 cm为宜;生长旺期,水深50~70 cm;低温保持30 cm浅水防冻。莼菜对水质要求较严格,需要水质清,且为流动的活水,水质受到污染会严重影响莼菜的生长。
1.5.3 光照。莼菜要求光照较强,也耐微弱的遮荫。
1.5.4 土壤。莼菜要求土壤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理化性状良好,土层较深厚,淤泥层厚度达20 cm左右,弱酸性。
2 栽培管理技术
2.1 莼菜的优良品种
2.1.1 西湖红叶莼菜。其为浙江杭州地方品种,叶正面深绿,背全面紫红色,纵向主脉为绿色。叶片较小,长约7.3 cm,宽约5 cm,叶柄长15~23 cm,粗0.16~0.25 cm。水中茎长35 cm,粗0.26~0.48 cm。花瓣和萼片上部粉红色,结实率低。该品种植株长势较强,嫩梢和初生卷叶上的透明胶质较厚,品质好且产量高。
2.1.2 太湖绿叶莼菜。江苏苏州地方品种,叶正面绿色,背面边缘紫红色,向中心渐变淡绿色,最大叶片长约9 cm,宽约6 cm,叶柄长12~26 cm,粗0.15~0.25 cm,水中茎长约19 cm。该品种嫩梢和初生卷叶上的透明胶质较厚,品质好,产量较高。因产品呈碧绿色,色泽美,加工后品相好。
2.1.3 利川红叶莼菜。湖北利川地方品种,叶正面深绿色,背全面鲜红色,纵向主脉为绿色。叶较大,长约8.7 cm,宽约6 cm,叶柄长28~36 cm,粗0.25~0.30 cm,水中茎长20~32 cm。花被粉色。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卷叶绿色,包裹的透明胶质较厚,品质优良,加工性好。
2.1.4 马湖莼菜。四川雷波县地方品种,叶正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长约10 cm,宽约6 cm,叶柄长约25 cm,粗0.15~0.2 cm。花紫红色。卷叶上包裹的透明胶质较厚,品质好。
2.2 适宜栽培莼菜的水面
栽培莼菜选择无工业污染、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湖面、池塘、河湾、低洼水田等水源丰富的水面;水质应清澈、缓慢流动、水位较平稳[2];土壤弱酸性,含丰富的有机质,淤泥层达20 cm以上,若土壤过酸,pH值6以下时,须施入石灰中和土壤酸性。
2.3 定植方式
莼菜除炎热的夏天和冬天结冰外均可栽植,以3月下旬为宜,此时栽植成活率最高。为便于采收,生产上可采用宽窄行栽插,宽行行距1 m,窄行行距20~25 cm,株距30 cm,采用斜插或平插法。斜插是把种茎基部插入泥中即可;平插是双手拿住种茎的两头,同时插入土中,如已发芽的,将新梢露出土面,抹平泥土即可。
2.4 水分管理
莼菜田常年不能断水,水质要清洁,以活水或3~5 d换1次水为宜。春季萌芽生长期宜浅水(30 cm左右),以利于晒暖升温。以后逐渐加至50~60 cm的深度,尤以夏季高温季节水位要适当加深,以缓解高温影响,但也不宜超过80 cm,秋凉季节应逐渐落浅,到深秋10月中、下旬,田间水位以在30 cm左右为宜,以便冬芽入土,增加翌年密度[3-4]。越冬时,如温度降至 0 ℃左右,水面开始结冰,水位又应适当加深,保持50~60 cm水层,以防冻害。
2.5 施肥方法
栽前结合整地,施腐熟饼肥600~750 kg/hm2作基肥。生长期间,如果植株长势旺盛,枝叶繁茂,则不追肥;若发现叶片瘦小、发黄、嫩梢较少,且芽头细小、胶质少应立即追肥。追肥施尿素45~75 kg/hm2,一般2~3次,间隔期15 d。追肥时应先放浅田水,于露水干后均匀撒施,防止沾留叶面,防止灼伤。在越冬休眠期,春季萌芽前施冬肥,施腐熟饼肥750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或腐熟粪肥15 t/hm2。
2.6 主要虫害防治
莼菜主要虫害有莼菜卷叶螟、椎实螺、扁螺、食根金花虫、菱叶甲等。防治莼菜卷叶螟,用1.8 %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椎实螺和扁螺,用茶籽饼225 kg/hm2毒杀,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防治食根金花虫危害莼菜根、茎、叶,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菱叶甲,在冬前铲除莼塘周围杂草,降低越冬成虫基数,在发生初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脂乳油2 000~2 500倍液(对水生经济动物高毒,若水田套养水产则不能使用)等进行喷雾[6]。
2.7 采收方式
莼菜栽植后,一般可连续采收3~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栽植当年的7月上中旬,莼菜的叶片基本上盖满水面时,于秋季可少量采收。次年春季,在4—6月采收,为春莼菜;7—8月,莼菜生长处于停滞阶段,不采收;9—10月,又复采收,为秋莼菜,品质、产量均逊于春莼菜。每隔5~10 d采摘1次,采后必须立即浸入中。4~5年后,植株拥挤,生长减缓,需整地重栽。用于加工的,一般于采集当天处理;鲜食的,宜用清水浸泡贮藏保鲜,时间不宜超过24 h。商品莼菜可根据品质分级,按级销售。一般4月采的莼菜称为雉尾莼,味甜,质量最好。5—6月采的,称丝莼,品质好。10月下旬及次年3月只能采茎端3 cm滑嫩部分,但质量差、胶质少,常带有苦味,称瑰莼,一般不采收。
2.8 选种方法
冬芽是莼菜繁殖的重要器官,但因其收集较困难,生产上主要采用茎段扦插进行无性繁殖。一般选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地下茎、水中茎为繁殖材料。地下茎应选取白色粗壮的茎段,水中茎应选取粗壮、色泽绿、带须根的茎段。扦插的茎段最好有2~3个节间,一般以5~6节为好,茎段长,则养分充足,新苗粗壮。种茎要求随挖、随送、随栽,栽植可采用平栽或斜插法。如果选用冬芽作种,应选取健壮、饱满、不带病虫、具有胶质的芽。
莼菜留种应选择符合品种特征特性、优质、高产的植株,春季采收,秋季不采收,积累养分,供第2年选取种茎。
3 参考文献
[1] 万茜,胡志辉.莼菜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J].上海蔬菜,2002(4):31-32.
[2] 何文远,李晖,倪垭,等.利川市莼菜人工栽培技术[J].蔬菜,2014(12):54-55.
[3] 吴双林.蔬菜珍品:莼菜栽培技术[J].蔬菜,2000(6):12-13.
[4] 刘玉平,柯卫东,朱红莲,等.莼菜栽培技术[J].蔬菜,2009(3):34-35.
[5] 陈月兰,孙家华.莼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1(3):145-148.
[6] 袁政,卓万凯,刘长怀,等.利川莼菜优质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J].中国蔬菜,2007(增刊1):13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