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翰(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楚地新农村建筑设计融入干阑式建筑艺术研究
张文翰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农村民居建设的现状是,风格千篇一律,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齐全,外观造型既不美观又无特色。本文探索楚地新农村建筑设计与干阑民居建筑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农村新民居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同时又能承载传统文化,并体现田园风光特色和建筑形式美感;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更好地遵循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
楚地;新农村;干阑式;融入
楚地是指古“楚国”所辖之地,楚国发源地为湖北,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上海(松江)、江苏、浙江、山东半岛、江西、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重庆、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楚文化是儒家与道家并行发展而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美学观念。而楚建筑源于上古,盛于春秋时期。楚国建筑在《楚辞·招魂》中就有描述:“坐堂扶栏,临曲池些。”这种屋基筑于水上的建筑可以推测是高台建筑与水上干阑式建筑的混合类型。而楚人信巫,相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楚地出土的大量墓葬都是悬底棺,进一步佐证了楚建筑的构建形式就是干阑式。据有关学者考证,“干阑式建筑曾经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目前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楚地干阑式建筑被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所取代。这种新兴的建材给农村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农村建设“千村一面”,失去了其固有的地域性文脉。探索干阑式建筑与现代新农村的需求相结合,是对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助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动力。
当前,楚地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民众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现状不甚乐观。第一,在规划和设计上不能因地制宜,对农村没有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传承,导致建成的村落完全脱离了之前的文脉发展,显得孤立而突兀。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居民盲目跟风,被城市化建筑体所误导,地方性文脉消失殆尽。第二,在建筑材料上良莠不齐,农村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很难达到国家的强度标准,在遇到强烈的地质灾害时没有充分的逃生时间。第三,在施工技术上缺乏合理的施工指导,建筑的施工大都是由附近手艺匠人凭借经验完成,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也没有在具有合格资质的施工员的指导下施工,其施工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广义的干阑式建筑是指南方民族所使用的居住型建筑,主要建筑结构为木结构,下层为架空层用来储物和饲养家禽,人在架空层之上生活。这种形式不仅有效分割了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有利于空气流通保证室内干燥,不失为一种生态宜居的居住模式。在古代包括越、蛮、夷、獠、苗、黎的一部分都使用这种建筑形式。在当今社会,壮、苗、侗、布依、水、傣、布朗、哈尼、佤、黎等民族一些传统民居,仍采用架空的木结构建筑,这部分民居也属于广义的干阑。而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干阑式建筑分别有壮族、苗族、侗族、傣族干阑式建筑(如图1-图4所示)。
图1 壮族干阑式建筑
图2 苗族干阑式建筑
图3 侗族干阑式建筑
图4 傣族干阑式建筑
(一)建筑形式
如高台建筑、中轴对称、宽屋檐、大坡式屋顶、黑瓦、红墙柱等。这些形式大都是从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得来的。运用比较成功的有湖北省博物馆,其采用楚文化特有的红黑色及独特的形式,来传承楚文化。如东湖楚市中的房屋采用了吊脚楼露明穿斗的构造形式。今日恩施土家族聚居地大量存在的吊脚楼式建筑,就是由干阑式建筑演变而来的,可以视为当年楚国房屋建筑的遗存。屋顶是体现在建筑形式之上的符号,坡屋面是干阑式民居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之一,坡屋面造型美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及色彩有着极高的融合度。连续的坡屋面还有一定的律动感,在视觉上给人以丰富、舒缓之感。建筑为坡屋面不仅在造型上独具美感,还能增加房屋的空间,作为阁楼使用。由于热能是由低向高处散发,坡屋面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置,这个对于夏季相对炎热的湘鄂地区是非常有利的,大大节约了能耗。新民居建筑采用坡屋面造型是传承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方式,使现代村庄具有一种古朴的气息,让古老的楚建筑文化得以延续。
(二)建筑材料
干阑式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是木结构。新建设的民居在材料的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选择范围。由于科技的发展,农村建筑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钢材、混凝土。新民居的建筑不必一味追求复原传统的干阑式建筑,而要将新旧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兼收并蓄,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据资料显示,建材消耗了世界资源和能源的两成到五成。我国建材每年要消耗的各类矿产资源多达70多亿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人们渴望的健康和谐低碳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目前农村居民建设主要是依靠粘土砖和钢筋混凝土,烧制粘土砖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和能源,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严重。我国再生林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而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在环境保护上的优点不言而喻。有关资料显示,以每生产 1 吨材料为例,木材释放氧气 1070 千克,固化二氧化碳1470千克;钢铁释放二氧化碳 5000千克;水泥释放二氧化碳5000 千克。在同样厚度的情况下,由于木材的隔热值分别比标准的混凝土、钢铁、铝材高 16 倍、400 倍和 1600倍,即使采用通常的隔热方法,木结构房的隔热效果也比空心砖房高3 倍。可将房屋主体建筑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架设坡屋面的屋架,在局部构造如阶间的桁条和椽皮则可采用木作,再覆盖小青瓦。
(三)色彩
楚艺术色彩的主色调是红色,因楚人有尚赤之风。尚赤,这与楚人先祖祝融氏在远古之世掌观象授时、燔燎祭天之职有关。也即是说,楚艺术中的那种以红黑色的强烈对比为基调再敷陈五彩,深邃、幽远、神秘与斑斓、缤纷、悦目,是一种哲学上和感官上的双重刺激;心灵的震慑与感官的享受奇特地交汇融混在一起的惊彩绝艳的色彩效果,来源于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据文献记载,章华台“丹楹刻桷”就是以“丹”——赤色为主色调。楚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基于一种抽象的色彩意识,它在色彩表现方面的艺术追求倾向,与其流观的审美方式、抽象构成的象征手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共同的美学特征是超越静观的模拟,超越视觉的表象结构,不重复再现可见的东西,而是将不可见的东西、想象中的事物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从虎座立凤(湖北省江陵县出土)可以看到,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这些作品,鼓励人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体现出一种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
(四)装饰风格
现存干阑式民居建设不追求过多的人为装饰,常见的装饰有屋檐下吊脚柱的柱头雕花等。柱头雕花一般有双球雕法和单球雕法两种,双球雕法中,上下两个木球形明显的变化,一般上球表面平滑,不作纹饰,下球表面雕花,在球的下端还雕有下缀的饰物,像褶皱的灯笼一般。窗花是干阑民居装饰中的一种,大多是以当地盛产的八角果形作为图案的基本单位,组成二方连续纹样;也有以四个花瓣为单位组合成装饰图案的,一般用来装饰木板围墙的上端或门头,有的窗户或窗户四周也采用这种装饰风格。当以四个花瓣为单位组成四方连续纹样时,则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原理,在获得花瓣形的同时获得铜钱形的装饰效果,于简洁中见丰富。此外还有鱼形装饰、菱形装饰和五角星形装饰,少数地方还出现仿真雕花装饰。屋顶的装饰也是干阑式民居装饰中比较讲究的地方之一。当屋面覆盖小青瓦时,一般都在屋脊和四条棱边上密集而有规律地堆积瓦块,结尾处垒成翘角,中间垒成花球状,寓意双龙戏珠。瓦块在装饰造型中有独特魅力,其六个面中有四个面形状不同,运用这些不同特征的面巧妙地组合,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视觉图案,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蜿蜒起伏的龙和展翅欲飞的凤,是干阑式民居小青瓦装饰中常常表现的题材。
新农村民居建筑可以有选择地融入上述这些干阑式建筑的装饰风格。建筑设计中有意识地减少现代建筑的成分,保留使用传统装饰的空间。建筑材料中木材料的加入,为新农村民居建筑融入干阑式装饰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些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仿照干栏式建筑形成传统的装饰风格,例如增设廊檐的柱子,并把钢筋混凝土方柱改为圆柱,模仿干阑式梁柱结构,色彩上可以仿照木材古朴凝重的调子。
在新农村建筑设计中融入干阑式民居建筑艺术是构建和谐新民居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新农村民居设计要根据农村自然分布情况,尊重农户生活习惯,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在住宅类型上,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内部结构、大小高低、通风、采光、防晒、保暖等方面都要符合实用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民居设计的美观性,使之既有现代气息,又能承载传统文化,并体现田园风光特色,只有这样,新农村民居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汪法.应适当提倡木结构建筑[J].建筑,2007,(16):1.
[3]果文力.关于新农村改造问题的若干思考[J].新农村建设,2011,(7):3
[4]方明,等.农村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0.
Chu Local New Rural Architecture Design with the Ganlan-style Architectural Art Research
ZHANG Wen-h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residence is that the style is the same, with some unreasonable layout,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is not complete, with appearance modeling neither beautiful nor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Chu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nd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s designed with dry railings, makes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ith modern breath. At the same time, the buildings hol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mbody the pastoral scenery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form aesthetic feeling. On the choice and the u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we suggest better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followed.
Chu local; New Rural; Ganlan; intergrate
张文翰(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TU241.4
A
2095-414X(2015)02-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