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

2015-08-16 12:52莫永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人格情感

莫永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071-01

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语文基础和德育因素之外,还包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时,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融入恰当的情感教育,必将会使学生更多、更深地理解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蜒,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了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

我认为,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当然,引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引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那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完善教师人格,营造良好氛围

著名学者章志光在他的《心理学》中说:“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可见,情感是容易产生共鸣的。那么,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师要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情感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从词句、语调、声音中反映出来,从教师的神态、表情、目光中流露出来,从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入于,在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管理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激发与体验的“基点”。大胆实践榜样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赏识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情感激励法,做到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行育情,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和激励的推动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高雅的言谈举止,热爱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逐步完善人格,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提升学生的审美人格和精神境界。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成功的教师就应该具有恒久的人格魅力,教师不只是在某一节课或某一天中扮演优良的角色,还要在课外或永久地具备完善的人格,同时,人格情感还要随课文内容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浓烈的情感教育氛围,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既有理智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较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总之,情感教育原则必须通过一堂堂语文课来体现、落实、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原则,能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气氛,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有限的课堂生活带来无限快乐的人生。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人格情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