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2014年,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总揽,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大局,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苏水利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贡献:①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开局良好。全省各级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紧扣目标任务,锐意进取、狠抓落实,推动一批改革试点和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启动,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深化。②河道管理保护稳步推进。在管护机制方面,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在管护制度方面,全省河道日常管护制度初步建立;在管护成效方面,省厅会同财政厅制定年度考核意见,明确“河长制”考核重点,市县、厅属管理处和省厅“河长制”办公室加强考核工作;在管护空间方面,利用测绘部门0.3 米航拍、卫星遥感影像,重点对18 条流域性河道进行监测,长江水域岸线利用现状图册已编印,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加强水域岸线管理、水行政执法打下了基础。③湖泊管理保护不断深入。湖泊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为侵害得到初步遏制,退圩还湖加快推进。④水库管理保护得到拓展。大坝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⑤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工程安全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省厅修订了维修养护名录、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工程规范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工程管理技术培训力度加大。⑥水利风景区建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认真落实省厅《关于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意见》,将水利风景区工作作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和美丽江苏的重要抓手,作为弘扬水利精神、传播水利文化、普及水利知识、展示水利形象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成功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27家,国家水利风景区6 家,省级水利风景区数量突破百家,达到105 家,国家水利风景区实现市级层面全覆盖,到达45 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我省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河湖人为侵害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依法治水管水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部分地区“两项经费”仍不到位,水管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河湖工程管理力量仍相对薄弱,管理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快。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治水兴水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依法依规管理,注重管理改革创新,推进管理提质增效,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要求,紧紧抓住新机遇,努力谋求新发展。
(一)必须深刻领会保障水安全对水利工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想,是新时期保障我国水安全的科学指南。总书记指出,自然界淡水总量是大体稳定的,但一个地区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的多与少,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与小。河湖库是承载地表水的“盆”,管理好、保护好盛水的“盆”,是我们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一要加强河湖管控,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充分发挥河道管理“河长制”、湖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水库三级责任人制度等机制优势,进一步强化河湖空间管理和资源管理。在空间管理上,要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的划界和确权,进一步明确水利部门管理保护河湖的前沿阵地。在河湖资源管理上,不能把水域岸线当作取之不尽、无限供给的资源,只考虑需求和开发,而不考虑约束和保护,要严格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做到既要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又能充分发挥河湖的经济社会效益。二要坚持多策并举,努力做到多还老账。对非法侵占水域岸线、围湖圈地等行为,要下气力加强管控、依法处置,这几年洪泽湖的清障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动真碰硬,就能够逐步还上老账。要推进退圩还湖工程,逐步增加湖泊水域面积,恢复湖泊调蓄能力,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要统筹发挥河湖综合功能,开展重要河道、水库管理与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将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通过规划编制和约束,在确保河湖防洪排涝、调蓄供水等功能基础上,统筹兼顾渔业养殖、交通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三要加大管理投入,加强工程维修养护。要把管理工作放到与水利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切实扭转重建轻管思想,逐步建立以管理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发展模式。我们要善于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挖潜增效,不仅要把盛水的“盆”做大,还要让盛水“盆”始终处于好的状态。要争取逐年加大维修养护经费投入,努力实现应修尽修、养护到位,不但要做大省级盘子,市县两级也要加大投入,共同发力管护好盛水的“盆”。
(二)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水利工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做了重点部署,省水利厅印发的依法治水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进法治水利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当前,人为侵占河湖水域、损坏堤防等工程设施,仍是水利管理上的突出问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重许可、轻监管,重收费、轻管理,仍是管理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在完善法规体系上下工夫,不断增强水法规的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健全河湖工程管理的法规体系,统筹好河湖资源管理与保护关系,促进河湖防洪、供水、生态、航运、养殖、旅游等功能协调发挥。要在依法履职上下工夫,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法定职责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要在依法管理上下工夫,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在强化日常巡查、执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群众、媒体等社会力量,运用管理巡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视频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人为侵害湖泊的行为。加强地区合作、部门联动,整合执法管理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严肃查处河湖违法事件,树立依法河湖管理权威。
(三)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新江苏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作出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建设新江苏”的最新定位,切实把总书记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河湖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我省河网密布,水系纵横,河湖是江苏得天独厚的资源,水乡特色,是江苏最独特的禀赋。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应该是人水和谐,首要是河湖生态健康。一要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制度,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公布重要水域名录,推行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加强河湖健康评估,建立河湖水域占用补偿机制,探索河湖资源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二要推进河湖系统治理,牢固确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认真总结近年来湖泊退圩还湖、河网水系畅通等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着力改善河湖生态功能,提高河湖生态环境容量,促进河湖资源环境良性互动。三要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挖掘水文化资源,开展水文化宣传,展示水利发展成就,打造水利服务民生的品牌。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湖保护的协调统一,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家园。
2015年,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以新时期治水新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全省水利工作要求,突出管理重点,打造管理亮点,提升管理特色,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要着力抓好以下6 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依法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体系。要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依法行政机制,切实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在完善法规上,要加快《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我省的湖泊保护条例、水库管理条例已颁布施行,现行的河道管理实施办法仍为政府规章,省人大常委会已经将《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去年省厅完成了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的后评估,今年已将条例的调研和起草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各地要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厘清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突出问题,共同做好条例的制定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本地区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法规的梳理,开展政府规章、相关办法的修订和出台工作。在依法管理上,要划定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设置界桩、管护标志等设施,明确管理与保护界限,及时制止和查处破坏水利工程、妨碍工程安全运行等行为。强化河湖的巡查管理,完善巡查管理机制,在重点区域建设监控设施,加强地区合作和部门联动,工程管理、水政执法部门要加强衔接,按照省厅出台的重大案件督办、执法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违法行为。继续保持对洪泽湖非法圈圩清除行动的韧劲和决心,坚决遏制洪泽湖圈圩势头,今年要在洪泽湖容易被圈圩的区域,建设视频监控设施,对骆马湖等其他湖泊的非法圈圩、违章建设等问题,将继续加强管控和处置。在许可管理上,要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涉河项目审批程序,提高行政许可的效率和质量,推行服务型机关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要加强规划控制、行政指导和社会宣传,依法保护、科学利用河湖水域岸线资源;要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河湖水域占用补偿机制,开展涉河建设项目专项检查、集中整治行动,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涉河建设项目不仅依法审批的要求很高,而且审批后的事中、事后监管的责任更大,各地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省厅将采取专项检查、第三方监管等形式,加强审批项目后续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整改,对不按许可要求建设的责任主体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二)突出规划编制,进一步强化规划对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引领。规划是法规的延伸和细化,要实现对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就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要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把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发展规划,作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评估“十二五”的基础上,找准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的短板,统筹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改革重点、保障措施等。根据“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程,省厅4月完成河湖管理与保护专题研究,6月底前形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规划初步成果并汇总,10月底前形成征求意见稿,年底前完成报批稿。各地要加强对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发展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确保发展规划编制质量。二是编制河湖库管理与保护规划。河湖管理规划是一项社会管理规划,要突出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提出河湖水库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要突出河湖库空间管控,提出河湖水库空间管理的具体措施;要突出河湖库功能定位,保障各项功能效益协调发挥;要突出体制机制完善,确保责权明晰、机构、人员、经费落实。省厅在上半年完成泰州引江河管理与保护规划,年内基本完成大中型水库两线管理规划,各地除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外,要根据实际尝试开展本地区管理与保护规划编制。三是推进河湖管理能力建设规划。要按照水利现代化管理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巡查执法能力、科学监测能力、信息通讯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利河湖管理水平。省管湖泊能力建设规划,要在上半年基本完成。
(三)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的体制机制。要根据改革任务,对照时间表和节点目标,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推动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果。一是全面推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各地要根据省厅印发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或细则,按照序时进度加快推进改革。洪泽县、高淳区2个示范县要在完成改革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各省级试点县和小型水库试点地区,年内要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月底前各市县两级均要完成实施方案或细则制定工作,全省改革工作年内要全面铺开。各地要妥善处理好进度与质量、试点与铺开的关系,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二是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两项”经费,是水管单位稳定发展、工程效益发挥的基础保障。从去年“两项”经费调查结果分析,虽然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水管单位的经费渠道已经明确,但仍有部分地区的财政性资金尚未完全到位。各地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向政府汇报要求兑现承诺,加大与财政部门争取力度,确保“两项”经费足额安排到位,着力解决基层水管单位固本强基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培育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实现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能的目标。三是不断深化河湖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河道管理“河长制”机制,进一步落实省政府河道管理“河长制”指导意见,发挥“河长”、“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成员单位在强化河道管理中的作用,完善骨干河道巡查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湖泊联席会议的制度优势,组织召开全省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统筹7个现有省管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强化省洪泽湖管理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示范作用。四是稳步推进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试点市县是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尽快建立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和经费,以建立制度健全、主体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到位、监管有力、手段先进的河湖管护长效体制机制为目标,4月底前编制完成实施方案报水利部,6月底前水利部将完成技术审查,8月底前由试点市县政府完成批复后实施。省厅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近期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推进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相关市也要加强指导和支持,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四)突出空间管控,进一步保障水利工程和河湖的完好与健康。加强河湖空间管控,是发挥河湖水利功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一是以划界确权“定空间”。根据《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和水利部部署,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列入了省委重点改革事项,而且政策性强,协调工作量大,涉及不少技术问题。按照进度要求,今年4月底前完成全省现状调查,10月底前以县为单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符合性审查,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2017年底前完成流域性河道、大中型水库、大型闸站和省属工程的范围划定;2020年前全面完成河湖及水利工程范围划定工作,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河湖管理制度。省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了技术支撑单位,并与省国土部门进行了对接。各地和厅属各管理处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职人员,安排必要经费,有力有序推进。有试点任务的市县,要根据省厅统一部署,7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年底前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各市要做好所辖县区的检查指导工作。二是以科学监测“保空间”。省厅将组织相关市县和厅属管理处、省水科院,持续对18 条重点流域性河道、12 个省管湖泊、48 座大中型水库开展遥感监测,加强监测成果的共享和应用。开展第二次全省水域面积监测,公布各地水域面积变化情况。继续开展重点湖泊水生态监测,了解河湖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趋势,为河湖治理和生态恢复打好基础。各地要根据省政府水域管理办法,开展重要水域划定并向社会公布,对重要水域进行重点保护。三是以退圩还湖“增空间”。加快推进洪泽湖、里下河湖区兴化境内退圩还湖规划编制和报批,推进固城湖、长荡湖、滆湖(武进)二期等退圩还湖实施方案编制完善和组织实施,加强白马湖、大纵湖等湖泊退圩还湖监管,努力增加湖泊水域面积。
(五)突出运行管理,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益。要把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高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作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各地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要进一步全面落实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逐库落实水库大坝安全三级责任人,并注意与防汛责任人的协调一致。要加强水利工程安全鉴定,抓好观测资料整编分析,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工程日常管护和维修养护,严格执行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卡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认真开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复查换证,大中型和小(1)型水库3月中旬完成,小(2)型水库10月底完成。二要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把创建省级、国家级管理单位,作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省厅将会同各市、厅属各管理处制订达标创建计划,明确具体措施,落实扶持政策,加强技术指导,合力打造更多的管理典型。今年计划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1 个,省级水管单位15 个,省级规范化管理小型水库30 个。三要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以景区复核复审为抓手,规范创建管理,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全省水利风景区提档升级。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全面查清水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本体特征、基本数据、保存环境和传承情况,确定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成水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做好景区创建工作,树立慎于始、勤于中、精于果的精品意识,做到创则成,成必优。今年徐州等五市要做好国家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确保百分百的申报成功率。四要完成新出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6月底前,完成31 座小型水库防汛道路完善工程;20 座新出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必须完成建设任务。五要推进重点工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的一种理念和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作为先行先试单位,要加快将精细化管理落地,及时总结做法和经验,省厅将逐步扩大在国家级、省级等有条件的水管单位进行试点。各地也要在以有工作的基础上,选择管理单位进行探索,通过精细化管理强化工程管理的过程控制,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水利现代化要求的工程管理新方式。各地还要积极创新河道长效管护模式,通过河道管理标准化试点积累经验。省厅将组织开展河道管理指标体系研究,推进湖泊水生态监测规程、水闸技术管理规程的编制,启动堤防管理规程编制,开展主海堤堤线布局研究。
(六)突出廉政勤政,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迫切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工作的本领。一要加强学习。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治水兴水的决策部署,学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创新的观念,解决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工程管理的行家里手。二要改进作风。很多水利工程相对地处偏僻,条件还比较艰苦,在工程运行和单位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深入基层单位,深入管理一线,认认真真察实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解困难,为推进基层水管单位现代化建设多做事情。三要廉洁自律。要认真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工程管理工作开展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就要深入到哪里。要完善内控机制和管理制度,守纪律讲规矩,始终做到头脑清醒,始终做到廉洁自律。四要创新创优。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踮起脚尖往上够,纵向上自己跟自己比,工作每年都要有新提升、新亮点;横向上跟兄弟省市、单位比,工作要走在前列,有亮点、有特色,打造更多的亮点、品牌、特色,带动工程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今年的改革任务和重点工作已经确定。希望全省水利工程管理战线的同志咬定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再上新台阶,为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新江苏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