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

2015-08-15 00:49
关键词:川盐古道古镇

邓 军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研究部,四川 自贡643000)

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由多条水路运输系统和复杂的陆路运输系统组成的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通过食盐的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在沿线的许多地方,被当地老百姓叫作“盐大路”或“老大路”。川盐运销所经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及土家族、苗族、彝族、纳西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会文化特性,使得川盐古道沿线及周边地域留下了厚重而多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文化线路。 但是,因缺乏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和调查研究,目前对其基本面貌还缺乏整体的认识。 本文在2014 年4 月至11 月对川、渝、黔、滇、鄂、湘、陕七省和直辖市境内的川盐古道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构成、保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学界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应有的重视,推动其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构成和现状

川盐古道沿线与盐运相关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类型和构成上主要有古盐道、栈道遗址、驿站遗址、盐店遗址、盐号遗址、盐局遗址、盐仓遗址、税卡遗址、关隘、会馆、庙宇、祠堂、牌坊、水运码头、堰闸、船槽、古桥、古镇、古街、古村落、碑刻、摩崖石刻及水路和陆路运输系统的各类运盐器具等,及其与盐运相关的饮食、民俗和劳动号子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体系化的盐运文化聚集带。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古盐道遗址

川盐运输的部分古盐道遗迹至今仍清晰可寻,沿线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就有四川自贡彙柴口、泸州雪山关、凉山喜德县孙水关、宜宾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的古盐道;贵州金沙县五里坡、毕节七星关、遵义鸭溪镇水淋岩的古盐道;云南盐津豆沙关、富源县胜境关、宣威可渡关的古盐道;重庆石柱西沱镇楠木垭、酉阳丁市镇的古盐道;湖北恩施建始县花坪镇石垭村、竹山柳林乡、神农架林区红举村的古盐道;陕西镇坪车湾、代安河及鸡心岭山垭的古盐道等遗址。

2.盐号、盐店、盐仓遗址

专事盐业运输和贩卖的盐号及兼营盐业的各类商号遍布于川盐古道沿线。 据笔者调查,在重要的盐运中转站均有从事食盐贩运的盐号或商号,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盐号遗址早已消失,如清代民国时期龚滩曾有大业盐号、永盛盐号、茂隆盐号及顺昌盐号等,仅大方县瓢儿井镇有十九家盐号[1],叙永亦有十三家盐号之众[2],但是遗存下来的盐号遗址极少。 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当数思南周家盐号,仁怀马桑坪华家盐号、金沙县罗马街盐号、习水土城盐号及毕节大关盐号。 作为食盐储存、转运和分销据点的盐仓和盐店,遗存的数量稀少,主要有西沱镇的上盐店、下盐店及龚滩半边仓盐仓等遗址。

3.古镇、古街、古村落及驿站

川盐的运销,促进了大批古镇、古街、古村落及驿站的兴起和繁荣。 考察发现,有如下一批具有代表性且保存相对较好的聚落:四川自贡仙市、牛佛、赵化及永安古镇等,泸州福宝、太平古镇及天仙镇乐道古村落、震东乡普市村,宜宾南广、横江古镇,西昌市礼州古镇、佑君古镇,盐源县金河古镇、卫城镇等;重庆石柱西沱镇、黄水镇,江津白沙古镇、支坪镇真武社区,綦江东溪、郭扶古镇,酉阳龚滩、龙潭古镇,黔江濯水古镇,巫山大昌古镇等;贵州沿河县淇滩古镇、赤水市丙安古镇、仁怀市茅台镇、习水县土城镇、大方县瓢井镇及金沙县清池古镇等;湖北恩施屯堡乡罗针田村,利川市柏杨镇、大水井、老屋基、纳水溪、张家寨、梅子水古村落,宣恩县沙道沟镇、椒园镇庆阳坝凉亭街、两河口镇彭家寨、上洞坪老街及盛家坝小溪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村及巴东野三关等;湖南龙山县洗车河、里耶古镇及苗儿滩镇捞车河古村落,桑植县苦竹寨、仓关裕老街、陈家河老街,凤凰古城及洪江古商城等;云南盐津盐井镇,会泽县娜故乡白雾村,永胜县三川镇,丽江大研古镇及束河古镇等。

川盐古道沿线大部分聚落在历史上均有为运盐的力夫提供食宿的驿站,湖北恩施穿心店驿站、沾益县的松林驿站、凉山州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云南胜境关驿站、神农架林区猴子石驿站,从文化遗产和规模的角度看,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驿站遗址。

4.庙宇、会馆及祠堂

川盐古道上分布着众多的寺庙和会馆建筑,最具有普遍性的是陕西庙①、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万寿宫、禹王宫、贵州庙、湖广庙、王爷庙及观音庙等。 从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中,不仅可以看出陕西、四川、江苏、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各地盐商和民众在川盐古道沿线上从事盐业经营活动的“足迹”和影响,还可以反映出他们各自的信仰。 如川盐古道上密布的陕西庙,就有自贡西秦会馆、叙永春秋祠、毕节陕西庙、龚滩的西秦会馆、会泽陕西庙、昭通陕西庙、瓢井镇陕西庙等,充分体现出陕西、山西籍盐商对川盐贩卖强有力的经营。 此外,沿线还分布着较多精美的盐商宅邸和祠堂建筑。

5.关隘、古桥

位于交通节点的关隘和古桥是川盐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发现,泸州的雪山关和武定门、宜宾筠连的隐豹关和凌云关、盐津豆沙关、毕节七星关、宣威可渡关、富源县胜境关、酉阳西屏关及凉山冕宁县孙水关等是川盐运输通道上的主要关隘。 沿线保存较完好的木制或石质古桥有沾益的黑桥和九孔桥、恩施的永顺桥和步青桥、开县七里谭廊桥、盐津县高桥村五尺道高桥、酉阳龙潭镇渤海桥、永胜县三川镇盟川桥、丽江束河古镇青龙桥、綦江东溪古镇太平桥及自贡艾叶镇平康桥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桥在当地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6.堰闸、码头、险滩

水路运输是旧时食盐运输的主要方式, 与川盐水运系统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码头、堰闸及船槽、险滩等。 川盐运销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水运较为发达,食盐转运的码头数量甚多,自贡仙市盐运码头、宜宾榨子母码头、江津白沙镇朝天嘴码头、仁怀市沙滩乡马桑坪码头等是较具代表性的古盐运码头。 为了提升盐运能力,部分重要的川盐水运河段在清代民国时期修建了堰闸,济运闸、庸公闸、金子凼堰闸、五皇洞堰闸、平康堰闸等是釜溪河流域食盐运输的重要堰闸,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能。 赤水河流域的吴公岩、二郎滩、葫市滩及乌江流域的龚滩、潮砥滩是川盐水路运输中著名的险滩,贡井艾叶滩船槽是旭水河盐运系统中为数不多的船槽。

7.碑刻、摩崖石刻

川盐古道沿线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川盐运销、盐道修建相关的碑刻,如自贡漆树乡遗存的《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牛佛镇的《牛佛义渡章程碑》、邓关的《富顺县邓关运盐船业同业公会会所修建碑》及旭水河“菩萨石”摩崖造像,凉山盐源县平川镇骡马堡“润盐古道”题刻;酉阳龙潭镇的《补修小盖山至山黛沟盐路碑》,石柱西沱楠木垭修路功德碑,开县七里潭廊桥记事碑,綦江的“盗盐反省碑”及“筑路功德碑”,龚滩的《永定成规》及《永定章程》碑;竹溪卡门湾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刻,神农架林区的“百步梯修路碑”;赤水河流域的《整理赤水河航道碑》、《陛诏修河碑》及葫市摩崖造像[3],金沙县境的《万年碑》、《立德永年》、《万福桥碑》等修筑盐道的记事碑及渔塘河碑刻群。

上述碑刻记载了川盐运销线路及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等珍贵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以贵州境内的碑刻为例,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遗存的刻于清乾隆四年(1739)的《万年碑》碑文记载:“石革闹②缘属边隅川黔接壤,南来盐路所行,高山峻岭,崎岖狭窄,举步艰难;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难,齐心修施,尽千辛万苦,终替庶民与行人解万千之患”[4],另一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立的《立德永年》碑刻文字显示:“因盐道之崎岖乃由茅台而修至安底③……不惜重金捐修盐道由仁邑④而至水西”⑤,反映出当地人民运输食盐的艰辛、盐道修建的背景及其路线。

除此之外,沿线还遗存了金沙县大定坡盐碉遗址、湖南巴茅溪盐局旧址、神农架林区项家台税盐卡旧址及称盐石砝码、盐背篓、打杵等类型多样的实物。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时期的运盐凭证、器具、照片和影像资料等作为川盐运销的重要实物和记录,亦应成为川盐古道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川盐运输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尤其体现在饮食、民俗和劳动号子等方面。 贵州茅台酒、西沱盐运民俗、自贡水煮牛肉及放水节、泸州先市酱油和福宝豆腐干、五通桥龙舟会、涪陵榨菜、利川柏杨豆干、黄柏园桃花灯等均不同程度地与川盐运输促进其起源、发展和兴盛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古盐道上流布的部分船工号子、背盐歌、挑夫歌、山歌、民歌、竹枝词、诗词等,生动反映了食盐运销的情况,是盐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根据水文特征的不同及地方文化的差异,川盐水路运输系统中的各流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船工号子,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釜溪河盐船号子、永宁河船工号子、乌江船工号子、赤水河船工号子、酉水船工号子、南广河船工号子等。

需要强调的是,反映川盐运销的古代诗歌、竹枝词等应纳入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范畴。 例如清朝时号称“西南巨儒”的郑珍创作的《吴公岭》一诗,表现出吴公岭和赤水河的险恶形势及川盐贩运至黔境的纤夫、挑工艰苦卓绝的劳动,清代刘慎知在其《富荣场景诗·盐船》中反映出釜溪河盐运的盛况,明人杨慎在《竹枝词九首》中反映三峡地区盐运的艰险[5],这些作品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历史时期川盐运销的具体情景。

二、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的人们开始认识和理解本土文化,并且更加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其意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6]。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自觉,成为了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一)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回顾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围绕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文物普查、学术考察、旅游开发、“非遗”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文物普查

自贡、镇坪、神农架及金沙等地区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了对古盐道及盐运文化遗址的调查和认定工作。 自贡市文物部门在“三普”工作中,对古盐道遗址及相关文物点进行了专题文物普查,新发现了盐运碑刻、古盐道等文化遗存,并将彙柴口古盐道、贡井老街古盐道等五处盐运文化遗存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线性文物保护点。 陕西镇坪县文物部门在普查中发现了主要由车湾盐道、代安河盐道及鸡心岭山垭盐道组成的镇坪古盐道,2010 年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7],并于2014 年申报成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8]。 湖北神农架林区文体局在2008 年启动了对巫溪至神农架段古盐道的专项普查,较全面地摸清了神农架境内的运盐线路及盐运文化遗产的赋存情况,同年神农架段古盐道被申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县文物管理所在“三普”工作中,发现了几段保存完好的古盐道及多块重要的盐运碑刻,金沙古盐道亦被整体纳入“茶马古道”线性文物保护点。 江津区文物管理所近几年对白沙古镇、中山古镇、真武场码头、江口码头等进行了考察,发现和核定了中沙盐店、白沙盐店、津岸分局库称校准砝码等盐运文化遗存[9]。 此外,石柱、綦江、泸州、遵义、毕节、竹溪、恩施、酉阳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盐运文化遗存的调查。 通过上述工作,文物部门对古盐道文物遗迹进行了认定和登记,进一步摸清了盐道的走向、路线、辐射范围和相关文物遗迹的组成情况。

2.学术考察

近十年来, 以文博单位、 高校为主体, 对川盐古道渐次展开了相关学术考察活动。 早在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赵逵便对鄂西南、川南、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古盐道及其沿线的聚落进行了学术考察,完成了《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10]博士论文的撰写。 竹山县在2007 年组织研究人员对巫溪至竹山段的古盐道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察,并公开出版了《秦巴古盐道》一书,对该段古盐道上的盐运历史文化、盐运民俗及文物遗迹等作了较全面、鲜活的介绍[11]。 思南县政府在2009 年6 月组织专家学者,顺乌江而下,对沿河、酉阳、龚滩、彭水、涪陵等地的古盐道进行了实地考察[12],并结合考察资料汇编了《乌江盐油古道》一书[13]。 2010 年4月,由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四川五粮液集团冠名赞助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调查活动启动[14],考察组对自贡、宜宾、昭通、曲靖地区的部分古盐道遗迹进行了考古考察。2014 年9 月,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20 余位专家,对自贡盐运古道进行了合作考察,累计考察文物点近100 处,取得了重要的新发现和考察结论,专家们认为自贡盐运古道初步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

对川盐古道的学术考察中,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的“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活动最具有代表性、 系统性和针对性。 2014 年4 月至11 月该馆组织研究人员开展了历时76天的田野调查,对四川自贡、乐山、泸州、宜宾、广元、遂宁、凉山,重庆江津、綦江、黔江、云阳、忠县、开县、巫溪、巫山、酉阳、石柱,贵州铜仁、遵义、毕节,湖北十堰、恩施、神农架林区,湖南张家界、湘西,云南昭通、曲靖、丽江及陕西镇坪等地区的古盐道及盐运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考察,对川盐古道的历史和现状、分布和线路、价值和特征及其文化遗产的构成等基本问题有了全面的把握,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⑥。

3.依托研究机构、高校开展保护和研究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有一支稳定的研究中国盐业的学术队伍, 2014 年该馆确立以“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作为今后几年的重大专项科研课题。 除对川盐古道进行学术考察外,该馆为推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于2014 年10 月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泸州、乐山、江津、石柱、十堰、神农架林区、铜仁、毕节、遵义、昭通等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的约五十位主要负责人及专家参会。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联合川盐古道沿线相关部门将其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筹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可以说,此次学术会议对推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高校队伍是川盐古道研究中的另一中坚力量。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盐业史、盐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该中心从科研项目等角度积极资助对川盐古道的研究,如对“自贡盐道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等有关研究课题给予立项支持。 另外,因地缘关系及学科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及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围绕川盐古道相关课题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⑦。

4.开展对盐运古镇、古村落的保护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具有深厚盐运历史文化的古镇和古村落(社区)开展了较高层次的保护。 石柱西沱镇及自贡仙市镇、艾叶镇、牛佛镇、赵化镇等被列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利川沙溪乡张高寨、柏杨坝镇水井村及富顺狮市镇狮子滩社区、长滩镇长滩坝社区等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给予保护。 龚滩古镇因历史时期川盐运黔而异常繁荣,受彭水水电站修建的影响,2006—2008 年古镇被整体搬迁复建至下游约1.2 公里的小银滩而得到保护。 此外,赤水丙安古镇、习水土城镇、泸州天仙镇乐道古村落、利川黄柏古村落和石桥古村落等以盐运文化为载体,将旅游开发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结合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5.打造和修缮盐运文化景观

部分地方充分挖掘境内的盐运历史底蕴,打造起一批地方特色的盐运文化景观。 叙永鱼凫古街上制作了反映川盐运销的盐船、马帮、挑夫、背夫等雕塑,并在旧城区滨江路段上打造了信义盐号、 雪山关等石刻画卷。 作为清代民国时期自贡盐运工人会馆的王爷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成为釜溪河岸边标志性的胜景。 遵义鸭溪镇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制作了以“古盐道”命名的雕塑,反映川盐入黔运道的艰险及运盐力夫的艰辛。 习水县在盐运险滩二郎滩修建了观景平台,思南周家盐号及土城盐号经修复后对外开放。 西沱镇结合盐业文物保护修复了云梯街上的下盐店,黄水镇则在古盐道上树立碑刻给予标示和保护。 盐津豆沙关、富源胜境关经过修缮后,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景点,并且酉阳已组织着手编制境内的《川盐古道旅游开发规划》[15],利川也初步编制出《利川市鄂渝古盐道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发开项目》[16],积极打造各类盐运文化景观。

6.搜集实物,博物馆保护

盐运文化赋存丰富和实物遗存较多的地区,大量搜集川盐运销的实物和图文资料,设立了反映川盐运销的博物馆(陈列馆、陈列室)。 如土城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黄水巴盐古道博物馆、西沱盐运文化陈列室及乌江博物馆、秦巴民俗博物馆等展陈了数量可观的盐运文物和实物。 现阶段,自贡也正在抓紧筹建自贡盐运史陈列馆。

7.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给予保护

21 世纪以来,全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部分盐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省(直辖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溪永宁河船工号子在2009 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沱盐运民俗于2011 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江先市酱油则在2014 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2014 年联合川南影视制作公司拍摄了《润盐古道》系列纪录片,石柱县政府在2015 年3 月启动了《巴盐古道》纪录片的拍摄[17],通过影像手段展现川盐古道的基本面貌和历史文化。

(二)存在问题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加快及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因素,使其面临濒危和急剧消失的局面。其保护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着以下方面的突出问题:

首先,缺乏协调保护机制。 沿线各地区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是结合地方文化保护的一般做法进行保护,沿线七省(直辖市)区缺乏统一的保护思路和规划,没有形成保护的合力。 而且各地保护的力度存在着差异, 非常不利于川盐古道文化线路的整体性保护, 更不能形成点、线、段、网有机结合的全面保护。

其次,开发性破坏严重。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中,不注意对盐运文化资源的妥善保护,使川盐古道深刻的历史内涵随着外部风貌的大幅度改变而丧失。盐运古镇、古街及古村落的改造对盐运物质文化遗存造成了损坏,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又面临被拆建的局面,诸多重要文物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拆毁。部分川盐转运的重要码头、古栈道因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已彻底消失,如三峡地区古栈道、乌江古栈道随着三峡大坝及彭水水电站的修建而彻底地淹没于水底。 除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古盐道尚残存外,多数古盐道已被现代公路所覆盖。

再次,文物保护和认定滞后。 因对川盐古道的历史及价值认识不足等因素,沿线的古道、碑刻、摩崖石刻、古建筑等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还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点或文物保护单位。 即便是已成为文物保护点的文物,在保护级别上整体上还偏低。 如考察发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特色的盐津县高桥村五尺道高桥,还仅仅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桥面杂草丛生,保护现状十分堪忧。

复次,“非遗”传承面临危机。考察发现,盐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较为严重。传统的背盐、挑盐及船运、马帮运输等盐运方式随着交通环境的变迁已基本消失,在传统盐运方式上生长起来的民俗民间文化失去了承载的基础,面临传承危机。 如各地的船工号子普遍面临传承和消失的严峻态势,自贡地区因盐运发展起来的盛大节日——放水节则早已消失。

最后,盐运器具不断消失,水路运输中各段河流不同形制的木船几乎已绝迹,釜溪河的橹船、乌江的歪尾船、赤水河的牛牯船等均已退出历史的舞台。 沿线的老盐工相继去世,留存下来的“活态”的东西越来越少,沿线民众对川盐运销的“历史记忆”逐渐减退。

三、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良好机遇,其保护利用应作为当前大西南及中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可注意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一)各地联动,申报“国保”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分布范围广且时间跨度长,具有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 川、黔、滇、鄂、湘、陕、渝七省(直辖市)区相关文博单位应联合行动,将各地区的古盐道及其盐运文化遗产上升到区域和国家层面以“整体”的形式提升保护的级别,用“文化线路”和线性文化遗产的视野,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虞坂古盐道及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联合申报的“茶马古道”,在2013 年成功申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川盐古道申报“国保”单位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可协调启动川盐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蜀道进入申遗预备名录,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二)建立机制,保护性开发

沿线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保护的长效机制和协调机制。 由相关部门牵头,如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或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协调川、黔、滇、鄂、湘、陕、渝七省(直辖市)区制订统一的总体保护规划与行动原则,尽快启动编制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保护方案。 联合七省(直辖市)区建立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文化、旅游开发合作机制,将其纳入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共同协商解决川盐古道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分段、分区域、分类管理,细化出地方性规划。 在整体保护的思路下分层级保护,开展重点保护示范工程,对重要路段重点保存。 选取一批条件合适的线路,打造一批文化景观,修复一批代表性的古道、驿站、盐号、盐店、盐仓、码头等。 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应广泛参与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继续调查,及时抢救

尽快启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详细调查,明确文化遗产及文物的构成,梳理重点的保护路段及重要文物遗存。 开展川盐古道历史文化、民俗、社会、语言、宗教及地理方面的田野调查,对盐运文物进行专题普查,加强对食盐运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 采取以县(区)、市(自治州)为单位,对各辖区盐运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调查。 对存在严重隐患的相关遗存和濒危遗产及时保护,遴选、争取一批濒危遗产项目进入国家文物维修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项目库。 同时,抓紧搜集实物及民俗资料,着手筹建“川盐古道博物馆”。

(四)加强合作,深入研究

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沿途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的考察和记录,还应对其所承载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俗、民族、宗教、交通及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展开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科学地开展对川盐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为此,各科研机构和学科之间应加强合作,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并且,川盐古道沿线各地的地方文管所、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宣传机构应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结 语

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充分认识和挖掘川盐古道所蕴含的文化遗产价值、考古价值及旅游价值等多重价值,准确把握其遗产的内涵、特征、构成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展对川盐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鉴于文化线路的保护管理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尤其需要沿线各地方紧密协作,广泛借鉴国内外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盐运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和开发等现实问题,将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沿线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结合,创新性地探索出一种由水道和陆地道路混合类型构成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管理的有效模式。

(致谢:本研究在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中,得到自贡、泸州、宜宾、凉山、毕节、铜仁、遵义、昭通、曲靖、云阳、江津、綦江、开县、恩施、神农架、十堰、张家界等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注释:

①又有西秦会馆、春秋祠或关帝庙等指称。

②即今石场苗族彝族乡。

③即今金沙县安底镇。

④即今仁怀。

⑤资料来源:金沙县文物管理所李庆阳所长提供的《立德永年》碑刻照片。

⑥可参见:邓军.寻访川盐古道[N].中国文化报,2014-10-18;邓军.古道风韵——川盐古道系列考察掠影[J].盐业史研究,2014,(4);川盐古道调查简报[C]//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295-301。

⑦代表性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逵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杨雪松教授对川盐古道的考察和研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世平副教授及文学院杨亭副教授对重庆石柱段古盐道的调查研究;贵州民族大学李浩教授对川黔古盐道的研究;遵义师范学院魏登云、罗进、裴恒涛等学者对赤水河流域盐运文化的研究。

[1] 大方县瓢井镇志编纂委员会.大方县瓢井镇志[Z].2011:2.

[2] 叙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叙永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17.

[3] 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遵义地区文化局.遵义地区文物志[Z].1984:150-170.

[4] 李庆阳.金沙的川盐古道与文化遗产[C]//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287.

[5] 王慎之,王子今.四川竹枝词中的盐业史信息[J].盐业史研究,2004,(4):33-35.

[6]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7] 张才芳.镇坪古盐道被列为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N].安康日报,2010-05-18.

[8]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陕政发〔2014〕19 号)[EB/OL].(2014-06-20)[2015-05-10].http://www.shaanxi.gov.cn/0/103/10464.htm.

[9] 张亮.江津盐运古道、盐商刍议[C]//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272-279.

[10]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 明安生.秦巴古盐道[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

[12] 田永红,袁莉.思南组织专家对乌江盐油古道进行考察[N].贵州民族报,2009-06-29.

[13] 思南土家学研究会.乌江盐油古道[G].2010.

[14] 王鸿儒,梁现瑞,钟晓晴.五尺道:见证秦朝对云贵高原的开发[N].中国民族报,2010-08-27.

[15] 邱洪斌,陶瑕霜.重庆酉阳新发现10 公里“川盐古道”[EB/OL].(2012-09-27)[2015-05-10].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9-27/4218067.shtml.

[16] 利川市鄂渝古盐道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发开项目[EB/OL].(2015-01-22)[2015-05-08].http://www.lcnews.com/art/2015/1/22/art_151_210761.html.

[17] 黄玉才,谭红建.石柱拍摄非遗纪录片《巴盐古道》[EB/OL].(2015-03-25)[2015-05-08].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3/25/c_1114757051.htm.

猜你喜欢
川盐古道古镇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松蕈菜谱
滑菇菜谱
古镇之旅
论清代川盐入黔优势及其主要地位演变路径
栗蘑菜谱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