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

2015-03-05 14:06:24孙荣华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游 磊,孙荣华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昆明650504)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就业问题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各项工作的重心。 在学术界,就业相关话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2008 年以来,席卷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尽管我国受影响程度较低,但是这种影响足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就业方面。 面对全国性经济下行总体趋势和环境,大学生就业问题堪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至2015 年6 月,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总计749 万,同期增长22 万。 而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用工规模不断缩小,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 对此,早在党的十七大就重新确定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方略,许多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也创见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战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持与引导下,大学生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与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之便,骗取国家经费,使得大学生创业落不到实处;大学生创业培养缺乏实践经验,创业成活率十分低下;过分强调自主创业,忽视了对基础就业与择业的引导等等。 因此,本文从就业与创业的内在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路径。

二、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一)经济下行宏观环境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2015 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趋势逐渐凸显,各个产业、行业领域呈现出收缩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为:农业龙头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建筑、房地产行业开工规模大幅缩减,劳动用工大幅减少;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制造行业的人力资源吞吐量发生巨大变化;金融行业无力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三产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下行趋势背景下,我国就业呈现出的总体特点是:就业岗位稀缺与待就业人群庞大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企业用工短缺与劳动力供给过剩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继续扩大与创业效率相对低下之间的过渡性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群体自身内部的学历性矛盾。 表现为:其一,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用工收缩,提供的劳动岗位大幅减少,而我国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加之次生待就业需求量日益扩大,势必加剧岗位稀缺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二,尽管企业用工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但是趋势化的企业用工短缺却在不断加剧,其原因在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针对性地满足企业这一需求。 其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大学生创业成活率依然十分低下。 其四,大学生就业群体逐渐表现出“学历矛盾”的倒挂现象,即学历越高,就业越难。

(二)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分析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至2015 年6 月,全国共计有749 万大学毕业生,同期增长22 万人,这一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无疑将使得2015 年成为“就业困难之年”。 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也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倒金字塔”特点

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总体呈现出“倒金字塔”的特点。 一方面,经济产业全面收缩,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从整体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招工难。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调整与转型,企业对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与之相适应。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培养结构与社会就业需求结构的脱节,偏向于理论知识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比重较大,而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职专科学生相对较少。 笔者对我国部分省份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等相关数据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参见表1:

表1 部分省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从上表不难发现,高职、专科学生的签约率普遍高于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总体上呈现出学历与就业的反向发展状况。 江西环境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钟晓红指出,大学生就业的倒金字塔现象反映出来的是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国制造”的基本国情背景下,企业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往往占据主要地位,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这很容易就造成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工之间的对立与不适应,这也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集中体现[1]。

从最终的就业率来看,尽管平均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同样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基本态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理念是重要原因。 许多大学生将读大学、读研当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并且认为投资与回报应该对等,而且学历层次越高,对投资回报率的期望也越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状。 廖明波也认为,招工难、就业难、稳工难的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1]。

另一方面,企业调整人才引进模式,由“学历型”向“技能型”、“实用型”转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注重学历是以往广大企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核心标准,曾一度使得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而高职、专科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往往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现如今,这种局面和趋势出现了戏剧性的360 度转变。企业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实用性,学历不再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 这与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倒金字塔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

2.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的相关指示,从2007 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 等多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并且还通过其他行政手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困难与阻碍。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十分低下,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平均水平在20%—30%之间,而我国只有不到0.3%—0.4%的比例[2]。 根据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的相关数据显示,这一比例意味着我国每1000 名大学毕业生当中,平均拥有企业数量只有3.5 个,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平均为7.6 个,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只有1.2 个[3]。另外,大学生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普遍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自主创业意识还比较倾向于稳定和保守[4]。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5 年6 月10 日发布的 “2015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暨2015 年“就业蓝皮书”等相关数据显示,从2012 届、2013 届和2014 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总体趋势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在逐步加大,创业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尽管如此,伴随着经济下行的总体形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其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 届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自主创业率为2.9 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生创业率为2.0 个百分点,高职、专科毕业生创业率为3.8 个百分点,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5]。 另外,从创业类型上来看,朱健将大学生创业类型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科技型引领型;技能型和生存型[6]。 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总体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更加倾向于机会型创业,并非是处于就业困难等原因而被迫创业,机会型创业在所有创业中所占比重高达85%。 如此大规模的机会型创业也不得不让人担忧,朱健表示,大学生跻身机会型创业无疑会挤占农民工的创业空间,将会导致农民工创业压力的增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大约有超过85%以上的2014 届大学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支持,同时也有少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朋友借款以及个人积蓄等。就业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加之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实践缺乏、创业能力欠缺等等因素,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三)就业、创业关系不明确

对与就业与创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以2007 年为界,之前可以称之为“全民就业时代”,提倡的是就业;而2007 年以后,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逐渐进入到了“全民创业时代”,倡导创业是关键。 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学术界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理念,并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的思路。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十分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从“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转变,这一转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这种理念产生出现之后,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却逐渐模糊了。 有学者认为,创业是根本,是一种全新的驱动力量,将主导并带动就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甚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创业从属于就业的领域范畴,创业是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但是就当前阶段来讲,创业带动作用并没有完全激发,其驱动效应还不是十分明显,在促进就业增长方面还相对有限。 当前,我国仍然应当坚持“就业为本,纵向就业;创业为主,横向创业”的双向互动的基本思想:即解决就业是根本,必须至始至终坚持纵向就业的主线;解决就业这一根本问题主要依靠创业驱动,充分发挥创业驱动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继续加强理性就业指导。 简言之,解决就业是根本,而创业驱动正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必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就业,促进创业。

1.创业“倒金字塔”现象

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开始调整创业战略,由“毕业—创业”的直线创业模式逐渐转变为“毕业—就业—创业”的曲线创业模式。 据麦克斯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毕业之初并不会直接创业,相反,3—4 年之后开始创业的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 而且创业成活率相对较高。 2011 届大学毕业生选择3 年之后再创业的比例为5.5%,而毕业时的创业率仅为2.5%;创业成活率为86.2%,毕业时仅为24%。其中,本科生创业率上升了2.3 倍,而高职、专科学生的创业率则上升了2.5 倍,不难发现,在创业率上,高职、专科学生普遍高于本科学生,呈现出创业“倒金字塔”趋势。

2.“创业学院”现象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参加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例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许多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关注和重视程度的加深,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地向大学生创业项目倾斜,使得许多高校利用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为由,挪用大学生创业划拨资金,并没有将大学生创业落到实处。

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成立了“创业学院”,同时还在上海市举办了“首届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对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指出,目前我们进入了创业最好的时代(笔者也称之为“全民创业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这一行为(开办创业学院)有点“用力过猛”[6]。 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成为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几乎人人都在寻求创业项目,但是却找不到项目,以至于到最后许多人随便找一个“概念”上市,这其实是一种泡沫创业。 一旦创业生态出现泡沫化,其影响是巨大的,远胜于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秘书长杨芳指出,高校重视创业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创业的可教性还有待进一步深思。许多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是教授的内容却是创业管理,而不是于创业具有实际用途的创业基础,换言之,即是没有达到其本质的目的。

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 2012 年,教育部推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创业教育的首个纲领性文件。 按照该文件的规定,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责任,并且明确指出创业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改革规划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当中。2015 年,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创业教育改革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同时促进大学生创业。

三、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路径思考

经济下行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创业环境艰难,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诸多困难与阻碍,导致创业成活率低,创业成效不高。 对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在于缓解就业,总体上应当坚持“就业为主,纵向就业;创业为辅,横向创业”的双向互动的基本思想。

(一)就业为主,“纵向就业”战略

就业是主线,包括创业在内的手段途径只是一种工具方法,这即是“纵向就业”的本质内涵。 在创业带动就业的综合效应还没有得到真正释放的当前阶段,仍然应当以缓解就业压力为工作的重心。 促进就业,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政府层面;其二是企业用人单位层面;其三则是大学生自身层面。 应当坚持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抓手,以企业用人单位为依托,以大学生自身完善为核心,形成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就业发展体系。

1.政府宏观调控策略

政府宏观调控因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兴建政府公共工程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高校教育改革等。

(1)完善就业法律法规

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是大学生就业的保障,目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等等。 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是广大就业者的保障,必须不断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兴建政府公共工程项目

兴建政府公共项目、工程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经济陷入瘫痪,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大胆采用“新政”手段对经济社会进行全面干预。 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措施中,就包括了兴建政府公共工程项目,通过这一手段,大量吸收社会待就业人群,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缓解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政府部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增加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诸如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修建,公路、道路建设、政府就业、基层管理就业等等。 在城市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市政建设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也要结合大学生就业群体的特点,大力拓展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基层管理岗位。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财政资金不可乱投,也不可不投。 就业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就业问题系统地关系到社会稳定。 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严峻,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财政杠杆应该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方面,要引导财政资金注入经济各个领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刺激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注重就业保险保障,特别是五险一金(目前更名为“六险一金”)的保障,为广大就业者提供就业保障。

(4)完善高校教育改革

加快高校教育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实力[7]。 完善高校教育改革,政府是重要参与者,学校是主导。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倒金字塔”结构性矛盾和创业率低下等诸多相关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与企业需求的脱节,这种脱节集中的表现为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实践技能培养。 在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中,理论基础课程占了80%的比重,实践技能课程只占不到20%的比重。

随着企业用人理念由“学历型”向“实用型”、“技能型”的转变,技能型人才无疑将会成为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方面,企业用人理念的转变,代表着生产力的变革,也代表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更代表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开始;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始终坚持一条主线, 即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 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随着企业用人理念的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应随之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多角度、多层次增加实践技能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与时代相对接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2.用人单位全面配合策略

(1)推行定向培养

定向培养或者管培生模式,是一种企业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新型模式,它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 通过定向培养模式的用人方式,能有效地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共赢,一方面,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公司的业务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的需要,同时也能很快地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能够减少在人才招聘和引进、培训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公司降低成本,而且通过定向培养模式引进的人才往往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水平也更高,更能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与整体实力。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这种定向培养模式还可以进行一定的优化升级。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从起步抓起,从大学生进校之后就开始实行定向选择和多项选择的策略,企业定期到学校进行委托培养,并且可以和学生进行双向自由选择,并不局限于大学学制的限制,在学期间同样可以到公司接受培训和入职工作。 按照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除了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外,更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同时,也保证了其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的人才引进机制主要是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由公司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定的。 在人才引进机制上,许多公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进机制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引进机制缺乏科学性,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完善等等。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效率,是广大企业用人单位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战略。 当前,许多企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机制上仍然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市场招聘的方式获取企业人才,这种相对传统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实践探索的不断拓展,企业人才引进机制有了很大的变革,有学者提出了构建“柔性的人才引进机制”。 笔者认为,企业的人才引进关乎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发展,人才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坚持高质量、多元化、高效率的基本原则,拓宽人才引进来源,扩大人才引进区间。 一方面,为企业选择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企业招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 在此基础上,广大企业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利用人才市场招聘、内部选拔、猎头公司、校园招聘、推荐介绍等等方式吸纳社会优秀人才,特别是校园招聘方式。 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应该保持相互对等、相互联系的关系,一方面,公司对大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决定是否录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毛遂自荐”,展示自身技能品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择合适的公司,双向选择。

(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一种人才输送模式, 同时更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在两种环境(学校环境、企业环境)、两种角色(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转换中,在两位导师(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无论是在创造性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提升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改观[8]。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上,高校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实行的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人才培养,将大学生关在校园里面“闭门造车”,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涉猎社会实践。 随着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高校培养的“学历型人才”、“理论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就业问题随之而来。 除了高校自身的原因之外,企业的人才引进机制与人才发展理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核心在于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尽管在人才引进模式上由“学历型”转变为“实用型”,但仅仅代表一种模式的变化,根本观念上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长期以来,企业用人单位将自身放在“主体”的地位,认为自己是劳资关系的主导者。 他们更多地认为培养人才是社会和高校、国家的责任,而企业的目的则是基于营利性根本目的之下的选用人才,与人才培养无关。 而且,在实际选用人才方面,将自身的主体地位抬得很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下,劳动力供给出现过剩,就业岗位稀缺,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就成为了一种廉价资源,只有被选择权而没有主动选择权。 实质上,这种理念是完全错误的。 人才首在培养,单纯依靠高校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企业自身的参与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用人单位一方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行列之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战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立起高效的“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的一体化运行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战略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最佳模式,一方面,企业虽然在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支出,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人才来源,这种由高校和企业本身亲自负责培养的综合型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很快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无疑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引进人才所花费的成本,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竞争力也更强;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拥有更多接受企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机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相对稳定的毕业去向和就业选择。 另外,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知名度和综合实力,更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从国家社会宏观层面来讲,这种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4)科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下行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产业收缩,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从量入为出的角度出发,增加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2012 年开始,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以每年720 万的增长规模逐年递增,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这是实行扩招以来必然会产生的一个结果,尽管国家对此实行了一定的政策措施加以限制,例如“分流”、“合并”等,但是大学生的数量依旧保持较大比例增长。 而社会企业和就业岗位的增长比例远远低于毕业生的增长比例,加之社会待就业人群和往届未就业人群、失业人群等等,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要。 因此,伴随着就业人数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也应该跟上这一“刚性需求”。

3.高校毕业生自身因素

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一方面,理论基础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业择业观念落后保守,就业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定位。 因此,大学生自身应当自我反省,努力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同时,积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我,做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行“曲线创业”战略。

(1)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转变就业择业观念的前提在于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正确认识,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过于单纯和片面,“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普遍存在。 许多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就业主动性下降,就业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对此,广大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趋势下的就业困境,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思路,而不是择业再就业。 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必须与自己的身份档次相吻合,薪资期望必须满足大学生的档次,从而造成一直难就业,既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还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热情,耽误自己宝贵的实践时间。 转变就业观念,首要就是就业与择业的观念,科学制定并调整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沉着应对,正视就业压力,先立足再图发展。

(2)强化自身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的缺失是广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从“学历型”向“实用型”转变之后,广大企业将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作为聘用人才的核心标准,特别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 许多高校在学生实习工作方面,普遍实行的是“半年实习制”,甚至还有许多高校实行的是“季度实习制”,实习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平时接触实践技能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 对此,各大高校应该深化大学生教育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一方面,鼓励派遣大学教师到企业去实践学习,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对接,反向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引进企业高管和其他专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专聘教师”,以企业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培养。 另外,高校应该改革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大学生自己应当珍惜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当中,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尽一切可能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才是硬道理,只有专业技能过硬,才有职场发言权;只有工作能力过强,才有工作选择权。 另外,在校大学生应该主动突破体制限制,例如“休学实习”、“顶岗实习”、“免修不免考”等等,积累工作经验。 而毕业离校进入社会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坚持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为主线,不断强化自身实践技能。

(3)曲线创业

大学生还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创业,实行“曲线创业”路线,即“毕业—就业—创业”的路线。 有许多大学生走的是直线创业路线,最终多以失败告终。 通过曲线创业,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热情,充分积累原始创业资金和创业经验,并且了解市场行情和创业环境、创业形势,以保证创业成活率。 在这一过程中,就业是重要环节,而这种阶段性的就业理念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就业热情,在这种就业理念的指引下,就业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长远的发展,或者是得到高新待遇和更高的职位空间,因而不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和就业择业难等问题。

(二)创业为辅,“横向创业”战略

1.大学生“就业—创业”双向动力机制

所谓“横向创业”是一个相对性和阶段性的概念,在当前阶段,大学生创业驱动力量十分有限,创业的综合效应并没有规模化、现实化。 伴随着“创业带动就业”成效的规模化和凸显化趋势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驱动综合效应日益强化,创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得到发挥,“就业为主”战略就应当转变“创业为辅”战略,更多倾向于创业驱动发展。 在就业战略与创业战略的相互耦合过程中,其实质就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就业与创业之间其实就形成了一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双向动力机制”(参见图1)。

图1 大学生“就业—创业”双向动力机制

所谓“就业—创业”双向动力机制,即是就业与创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辅助创业阶段和核心创业阶段。 缓解和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针对就业问题所坚持的主旋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来的。 深化推进创业驱动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对于缓解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辅助创业阶段,创业驱动就业的作用相对比较薄弱,应当重点加强宏观就业指导,深化推进创业驱动发展战略,有效促进就业反哺创业,在宏观就业潮流中发掘创业市场,加强并完善创业引导。 而在核心创业阶段,即是创业驱动作用显著,在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阶段,则应加强创业对就业的缓解和驱动作用。 正如上图所示,图左即为辅助创业阶段,创业驱动作用相对比较薄弱,更多的需要依靠宏观就业指导,发掘创业市场,就业反哺创业。 而当创业发展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时候,即图右,创业对就业的缓解驱动作用较强,发挥关键作用。

2.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9]:

其一,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主要包括有: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教育环境、资金环境四个方面。 (1)社会经济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宏观大背景,社会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效率和成活率。 从宏观大背景层面上来讲,应当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转移、产业调整步伐,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政策制度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国家以及各省市地区为鼓励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划拨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大高校也积极组织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筹建创业工作小组,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和创业成活率。(3)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教育内容。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而更多的是教授创业基础知识[10]。 在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方面,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设备,提供充分的硬件设施进行模拟操作;另一方面,则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创业教师必须由具有专业水平过硬、实践技能过强的操作型教师担任;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立足于传授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创业、科学创业[11]。(4)资金是许多大学生创业梦想的“断魂剑”,很多大学生拒绝创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创业初始资金缺乏,同时还担心创业失败将承担的资金债务。 当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父母亲戚或者朋友支持,资金渠道十分有限。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推进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制度的深化改革,将金融和信贷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小额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专项以及高校创业扶持三个方面,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其二,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大学生自主创业,其核心主体在于大学生自己。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创业率低下,原因在于创业意识淡薄;创成活率不高,其原因在于创业能力不够。 总而言之,即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欠缺。 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除了高校教育之外,也主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培养。 创业源于就业,要想创业,首先还得在就业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动向,及时捕捉机会。 同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经营小微企业同样也是促进创业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业人群而言,缺乏充足的原始资金,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营小微企业无疑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因此,通过种种就业实践和创业实践培养创业素质,无疑是广大大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必经之路。

[1] 李美娟,陈毓珊.部分地区大学生就业呈“倒金字塔” 学历越高越慌(2014-11-02)[2015-08-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2/c_127168253.htm.

[2] 宋洁,潘清,李明.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科技创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理,2009,(5):122-125.

[3] 崔晓琴,游磊.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13.

[4] 杨新莹,王伟静.论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34-38.

[5] 马慧娟.本科就业率92.6% 高职高专就业率91.5%[N].中国青年报,2015-06-15.

[6] 韩晓蓉.北大复旦等多校成立创业学院 被指用力过猛[EB/OL].(2015-07-17)[2015-08-08].http://edu.ifeng.com/a/20150717/41314027_0.shtml

[7] 李宁.经济下行趋势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9):123.

[8] 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

[9] 杨道建,李洪波,陈文娟.高校大学生创业引导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67.

[10] 谷力群.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3.

[11] 戴卫东,肖玉巧,赵丽丽.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63-367.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