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肖明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 淮南232000)
其实至今为止学术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义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个学者试图基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定义,故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迄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种:
(1)强调教育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影响及人们接受教育的间接的、隐蔽的方法,即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言,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观点未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出明确定义,但是却将其本质表达了出来。 (2)认为隐性教育法即感染教育法,即为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感染本或环境,使其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育。 不过笔者认为隐性教育法与感染教育法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其中隐性教育法的教育方式不明确,具有内隐性,并非特定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这类教育方法的统称;而感染教育法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因此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3)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隐性资源的开发,通过隐蔽的方法对受教育者形成无形的思想教育或经验教育。 由此可见,虽然学术界未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形成统一认识, 但是却认为其是一种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的实施方法,对教育对象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理论, 突了隐性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而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隐性教育方法在作用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过程中,主要通过创设情境、 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氛围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校环境,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官刺激、发现、扩展与掌握、创造力、投入感、团队合作及超凡经验等。 隐性教育方法将学校中各类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 愉悦的学习氛围,恰恰体现其陶冶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讲, 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也会无意识的按照社会的运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以促进其向着社会化的方向转变。 比如隐性教育中包含了现代社会政府的运行机制、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学习了解现实社会生活, 为其提供良好的知识条件与观念条件。
教育对象是否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及要求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 显性教育中明确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教育对象在教育主体的主导与支配下处于被动地位, 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抵触心理。 隐性教育方法则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社会要求,真正突显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因此可有效提高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的自觉性,体现出较强的自我教育功能。
传统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了, 部分高校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的认识到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教师缺乏对隐性思想教育理论上的认知,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到隐性思想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只是停留在零散的、表面的认知上, 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只是把隐性思想教育看成了一个简单的手段,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其次, 部分学生甚至并没有听说过隐性思想教育的概念,这就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的传递产生不对等的现象,影响最终的效果。
在隐性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对现有的资源都进行了利用, 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开发和挖掘,首先, 隐性思想教育的活动形态和教育载体是比较多的,目前众多高校只是依赖于校园活动、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理论课程教育、网络课程学习、 心理知识普及等隐性思想教育并没有开发。 其次,资源的利用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隐性思想教育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但是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形式问题,而忽略了内容的人文性和教育性。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其自身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和知识结构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隐性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部分教师具有过硬的教学技巧,但是可能在人文素质上可能有所欠缺,部分教师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作风不正的现象,这些负面影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活动的主干力量,要求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长远的政治发展目光,应付了事,做表面工作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好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隐性而不盲目:所谓隐性而不盲目是指开展隐性教育方法也必须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有一定的目的性。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但不代表其可以盲目的、随意的开展,归根结底隐性教育方法的终极目的仍是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 优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要对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准确定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
实践隐性思想教育,改变思想是关键,隐性思想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以活跃、趣味的方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是对以人为本的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的一种延伸和实践。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隐性思想教育内涵或特点,高校可以开展报告会或者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等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可以再班级举办班会,或者制作宣传栏等,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隐性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学生从内心接纳了隐性思想教育的方式。其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传统的、刻板的、枯燥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与时代脱轨了, 虽然与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显性思想教育也存在着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显性思想教育是不可被代替的,在宣传隐性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肯定显性思想教育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将两者充分融合的新模式。
隐性思想教育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目前并没有挖掘出来,需要使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开发,例如,校园文化是利用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熏陶学生,在教师的走廊、路上的指示牌等地方都可以加以利用;理论课程也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并且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从授课方式、教学态度、 价值观念等几方面进行渗透, 充分发挥课堂的人文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思想的教育。 传统教育沿袭了刻板的课堂形式,隐性思想教育可以对课堂的形式进行改变,增加其趣味性、生动性和游戏性,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结合。
在隐性思想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修养起着都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才能吸引学生,因此,高校可以开展定期的培训或者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请专业人士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 隐性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准备,吸取有经验的前辈的意见,能够快速的进步。 隐性思想教育中学生作为主体, 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和总结经验,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高度的默契和配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建立起较好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针对其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开展隐性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制度保障是核心,物质保障是动力,组织保障是基础。 完善的制度能够营造出一个协调的、 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度的建立要与学生、教师的利益为根本,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保障隐性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的科学化、制度化和合理化;物质保障体系是指高校负责人和管理者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针对隐性思想教育工作实施的经费保障,这是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合理科学的经费投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组织保障体系要求将所有教育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分工明确,各自发挥出优势,这样才能发挥一个组织最大的能力。 评估体系是保障其他体系顺利进行的一个基础,只有正确的评估教师的工作,才能保证赏罚的公平公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隐性思想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的工作,与显性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符合社会潮流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承担起责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真正的人才。
[1] 陈第华. 隐性思想教育在中医院校的应用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4(1): 8-10.
[2] 董玉刚. 高校图书馆隐性思想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26(3): 116-119.
[3] 李俊衡.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教育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9): 45-47.
[4] 刘海波,冯爱敏. 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2): 39.
[5] 罗静. 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型特色平台——浅析高校外宣工作的隐性施教效能[J]. 江苏高教. 2009(1): 106-108.
[6] 马雷. 谈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2(10): 38-39.
[7] 殷国禺. 论高校思想教育隐性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6): 82-86.
[8] 张婷婷. 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途径探析[J]. 学园·教育科研. 2012(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