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7500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创建的,无论是在概念还是在模式上都得到很大的改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重大问题[1]。 当前人们的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 想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主体间性理论,这是顺应时势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2-3],同时也是科技信息发展的时代化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的运用。
主体间性是20 世纪出现的一种哲学理念,是建构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 在哲学界,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特点,我国对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界的研究比较少, 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界已经开始变革,逐渐引入主体间性哲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特征等都得到很大的改进,针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打开了探讨和研究全新的教育模式的窗口, 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根本性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逐渐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方面收获了很多经验, 政治教育理念中应用主体间性视域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表现出不少的不足,存在很多大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是为顺应人们素质水平的提高而改进的必然结果, 主要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而出现的, 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开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采用单纯理解形式的单向灌输过程,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状态,是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平等的关系为基础, 尊重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4]。 虽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掘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但是仅仅依靠对受教育者的尊重, 仍然无法完成一种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代主体间性哲学教育模式,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超越,在教育界,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体性的主体,虽然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师生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另外一种则是将教育资料视为共同的客体,但都比较全面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具有平等地位的共同的主体,强调尊重双方意志, 注重发挥不同个体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借助哲学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研究,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 同时, 主体间性理论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能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修正以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破除局限性和困境。
“思想的传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属于实践活动教育,在教学中需要人与人相互交流。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以人学观为理论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在教学中受教育者被边缘化,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使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的改革至关重要,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转型还需要从改变思维意识开始, 逐渐从方法、模式等进行变革,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使用引进主体间性理论开展教学中, 需要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明确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化的物化思维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高。 采用主体间性思维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教育者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心态,保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受教育者也需要具有主体的意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构建平等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基础。
在引进主体性思维中需要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理解的意识。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形成理解和共识,教育者本身与受教育者本身背景经历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需要增强二者之间的理解。 教育者需要主动了解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受教育者也需要尊重教育者,理解教育者的品德修养和言行举止,逐渐产生思想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引进主体间性理论中需要优化结构。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设计教育结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全面培养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优化中需要拓宽覆盖面, 完善内容体系。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是受教育者、部队以及党务机关等,很少关注普遍人群。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针对一些普通人群还需要加大研究,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研究不同载体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引进主体间性理论中需要突出核心教育内容, 优化教学结构等。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由思想内容、道德内容、法制内容、心理内容等组成,这些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则是基础性的教育,目前我国常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非常空洞,没有很好的结合人民实际发展状况,教育质量不高,很大程度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需要回归生活世界。 在改革教学中保证受教育者具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实际活动与理论联系在一起。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改革中, 不仅需要在生活中取材来改建理论知识,还需要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联系人们的生活显示,构建多层次的动态教育内容。 神彦飞、赵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思想与心理的思辨》 论文中认为:“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而对与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很大距离的思想则较难以接受。 ”[6]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保证课堂的生活化,更好的联系生活和教育内容,结合生活突破,提高教学效果。
在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后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转向主体间的交往性,教育模式转变为互动的交往模式。 在这里主体间交往不仅包括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还包括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
从广义上来说,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教育者,在学校的会议上,教育者就是学校的行政干部,但是仅仅有这些并不能很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一种科学, 而且是一种艺术”[7]。 在教育中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专业化的素质水平, 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理念,还需要能够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主体间性理论还需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需要改变教育理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双向沟通,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探究某个问题,并从对方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提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内在品质。
教育者需要有机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部分人单独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也有一部分仅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互脱离, 因此需要及时改变这样的状况。 理论研究人员不能仅仅研究理论,还需要走向日常生活,展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补充时代气息,更加具有生命力。 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 还需要增强自身的理论研究, 高校还需要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教育者本身也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主体间理论在应用中还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需要以高尚的人格和感情影响受教育者,提高教师的权威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 在网络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还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提高对新型技术的认识, 在平日的学习中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网络素质的培养中需要着眼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技能、信息搜索和使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主动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在网络中查询有用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引进主体间性理论中还需要优化教育环境,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新网络设备,满足网络化教学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为受教育者营造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分析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切合实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引进主体间性理论,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推动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1] 杨琳.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05:66-68.
[2] 王雄. 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的运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2:28-29.
[3]安小军,黄洪海. 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1-15.
[4] 李小红. 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71-74.
[5][6][7]神彦飞,张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思想与心理的思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