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特征

2015-08-15 00:49张传能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党代会报告特色

张传能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至第十八次共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称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八大)。每次党代会报告都是一个时期党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新时期全国党代会报告,科学判断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理论,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党的基本纲领,高度概括了取得的成就,科学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规划,制定出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具有最高的组织权威性,全党必须贯彻执行。就文献本身来说,全国党代会报告由中央委员会所作,经党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是党的文献体系的最高层次,具有其它文献不可超越的权威。并且,这些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展开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一、报告的框架和结构

新时期党代会报告沿袭了社会主义时期党代会报告的习惯形式,一般都是以过去的历史和基本经验的总结与任务、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际)、党建等几个方面内容为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逐渐形成较为规范的撰写体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个党代会报告尽管侧重点不一,中共八大报告强调转向经济建设,八大二次会议报告重心也是经济建设,不过是突出了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中共九大、十大报告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十一大报告重视经济建设但又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但框架和结构一般都涵盖上述几个方面。这为新时期党代会报告所承袭。

新时期的历次报告都以对历史和基本经验的总结为起点来展开的。中共十二大报告第一部分“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对1976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作了总结。报告以历史经验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贯穿“从历史看路线”的思路和方法。这样,透过历史的反思,报告阐释了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更能将改革开放的路线建立在最可靠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1]中共十三大报告第一部分“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作了总结。中共十四大报告第一部分“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概括和总结了改革开放14年以来历史及成就。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二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对十四大至十五大这五年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作出概括和总结。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部分,对十五大到十六大期间五年的工作作了总结,特别是回顾概括了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历史,并总结了10个方面的基本经验。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和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07年十七大29年的历史,从改革开放的目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29年的历程、历史特点、成就、突出标志、基本结论、10条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理论体系等重要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概括。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凝炼地概述了十六大以来10年的基本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并对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明确要求。新时期党代会报告对党的历史和基本经验作出的概括和总结,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新时期党代会报告都有明确的主题。只不过前三个报告以“任务”的字样来表述主题,后四个报告则直接用“主题”的字样来概括主题。十二大报告在确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之后,提出了十二大之后的五年间全面开创新局面的伟大任务;十三大报告确定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十四大报告指出,大会的任务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至十七大报告的主题依次是: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七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新时期党代会报告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历史和基本经验的总结为起点,内容上则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建等方面展开。

但是,这七个报告行文的具体结构并不是按照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只有十二大报告分六个部分。十三大报告则增加了一个部分,其第七部分“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专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报告只有四部分,其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十五大报告计十个部分,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单列出来作为第三、第四部分,并增加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第八部分。十六大报告也分十个部分,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单列出来作为报告的第二、第三部分,并增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第七部分。十七大报告分十二个部分,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单列出来作为第三、第四部分,又增加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第八部分。十八大报告共分四大板块、12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报告的总论,主要论述过去5年工作和10年基本总结,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至第八部分为第二板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具体展开,分别就目标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作出论述和工作部署。第九、第十、第十一部分为第三板块,分别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作出部署。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为第四板块,主要对下一步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提出要求和作出部署。

这样安排报告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新的理论应运而生,各个阶段需要强调的重点有了不同。还由于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广泛,表达要周全,对各方面的事务都不可或缺,宏观的总体部署和微观的具体措施都需要在报告中得到反映,同时又不能长篇大论。这反映了党代会报告文本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思想性、指导性的一般特点。

这七个报告在结构的安排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报告的各个部分分别用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在分述部分,一般是以段首中心句形式展开的,这既揭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又成了各段的总述部分,随后各段又在更具体的范围内各自展开具体的分述。但并不是每一个标题都是这样安排的。报告中一般内容相对较少或不需要展开的部分就不是这样。以十六大报告为例,报告的十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八、“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九、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十个长短不一的标题句揭示了报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报告的第四、五、六个标题下,又分别用八个、九个、六个段首中心句形式分别论述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改革。如报告第六部分是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在这部分中,用一段落谈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后,随后用了六个段落,并且每个段落使用以一个段首中心句。这六个句子分别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些段首句揭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又是各段的总述部分,随后各段在该段内各自展开具体的分述。这种结构就使报告的各部分的内涵明确,做到整个报告层次鲜明,直观醒目。

二、报告的语体

新时期党代会报告的语体是多重风格统一。党代会报告作为执政党的政治报告,是报告体式的一种分支,具有陈述性、严谨性等书面语体的特征,作为党的领导人在党代会上的一种以政论性为主的讲话文稿,它又兼具有简洁性、朴实性等口语语体的特征。同时,又因为党代会报告要对党和国家的未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规划,它又有应用语体和政论语体的特征。这在党代会报告的作用和内容的论述上可得到说明。

上文关于党代会报告对过去总结的陈述和报告布局上的特点说明了其书面语体的特征。报告的口语特征体现在报告使用的句子主要是单句,这些单句通常是陈述句和祈使句,且相同的主语常常省略,报告极少使用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陈述句适用于客观准确地从正面或反面陈述事理、说明问题。它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句类,祈使句适用于提出要求和规定,或肯定或否定,使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界限分明。二者在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中都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大会报告稿,使用单句的形式来表达能符合党代会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比过多地使用层次多的复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直接的口头语言主要出现在报告开篇的导入性的引言中,以及表示感谢或号召的语句中,在正文中出现的主要是的起过渡作用的语句。这样的句子为数不多,常以反问句形式出现,且出现的趋势减少至不再出现。列举如下:十二大报告中:“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胜利实现,有哪些主要标志呢?”、“事实不正是这样的吗?”、“我们党内和党外的那么多英雄模范,那么多为了革命理想而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的人,难道他们的奋斗是为了换取社会给他们的报酬吗?指导他们行动的难道不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吗?”、“在这里,还要着重讲一下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既然红军被迫长征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那样悬殊的困难,都被我们战胜了,既然‘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霸道那样混乱的局面,都被我们扭转了,难道今天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吗?”[3]十三大报告:“应当说,这九年是……的时期”、“经过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确立哪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呢?”、“这里有必要着重讲一讲关系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的农业问题”。[4]十四大报告:“大家都记得,粉碎‘四人帮’的胜利……那时要摆脱困境,打开局面,是多么不容易。”[5]十五大报告:“同志们!在讲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任务之后,这里要专门讲一讲国防和军队建设。”[6]在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这样的口头语言已不再出现了。总之,党代会报告是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应用语体和政论语体多重风格特征统一的一种特殊语体。

三、报告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方面,新时期党代会报告和其他政治报告一样,选词凝练,追求的是严谨和准确,文字的优美、语言的生动不是它的目标,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更要极力避免。新时期党代会报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词语主线,富有时代气息,有着独到鲜明的风格特征。

党代会报告产生过程表明了其用词特点。它们都是历时数月,在广开言路、善纳众议的基础上反复讨论成型,以达到字斟句酌的效果。从报告的字数上看,这七个报告的字数(含标点符号)分别为:31,684字、32,084字、26,367字、28,415字、28,186字、28,080字、29,120字,逐渐趋向稳定在28,000多字。这样的篇幅涵盖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和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表达和体现,又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上的阐述和要求;既要有宏观的战略规划、又要有微观的明确措施,选词凝练是其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其特点。从报告的标题和主题的表述来看,六个报告的标题和主题都凝炼概括、简洁明快,具有号召力和激励人心的警策作用。六个标题分别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标题的内容上也相承继,都是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确定的。十二大报告的基调是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尽管在标题和正文中没有出现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报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贯穿其中,后几个报告则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字样,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标题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过程上,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逐步地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从走向自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从方向的探索到旗帜树立的过程。另外,各个报告的主题则与其标题相对照,在表述方式和思想内涵上都相契合,同样起到一种警策的作用。

新时期党代会报告都使用了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新的概念和术语。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每隔五年产生的党代会报告的内容自然因形势的发展和中心工作的不同而有异,因而其词语选用也相应地体现反应时代的语言风格,如,十二大报告中出现了“翻两番、小康、指令性计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三大报告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私营经济、横向经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多种所有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十四大报告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十五大报告中出现了“邓小平理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出现许多新名词如“建成小康社会”、“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美丽中国”、“生态产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

此外,新时期党代会报告报告不同于九大、十大报告充满“革命”与阶级斗争的语言,也不同于十一大报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与经济建设上“摇摆”的过渡性语言,都是以现代化建设为语词主线。以现代化建设为词语主线的特点可从大会报告的标题和主题以及报告中新术语的内涵上得到说明。另外,日本学者村田忠禧采用计算机提取报告的高频词并比较其变化趋势的计量分析法,对新时期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的五个报告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村田忠禧认为,十二大至十六大五个报告中“发展”一词使用平均次数为174次,“发展”这一词汇是构成十六大主题的中心性的关键词,它出现了239次,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政治的特征。[7]村田忠禧重点分析十六大报告的词语变化,指出十六大报告关键词依次为:“发展”、“建设”、“人民”等十几个词语,与五个报告中该词语出现次数的平均值对比情况是:“发展”:239-174.0、“建设”:157-146.8、“人民”:126-109.6等等。村田忠禧列举报告用词的其他几种情况是:1.十六大报告中突出的词语出现次数与十二大至十六大五个报告中词语出现次数平均值对比:“创新”:33-9.2、“小康”:24-8.0、“就业”:17-5.8等等。只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出现,而在十六大出现次数比较多的词语有:“小康社会”、“凝聚力”、“基本纲领”、“非公有制经济”等等。2.十六大报告中新出现的词语有:“三个代表”(27次)或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次)、“全面建设”(18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次)等等。3.在十六大报告中没有出现的词语有:“资本主义”、“左”、“价格”、“阶级斗争”、“侵略”、“资产阶级”等等。4.有减少倾向的词语:“革命”、“共产主义”、“控制”、“战争”、“社会主义经济”及有关“主义”的词语等等。5.“生活”一词的变化:由表现人类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普遍意义上的生活转向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具有更贴切的意义的“生活”。村田忠禧认为,这五个报告的词语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向着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推动经济、政治体制全面改革、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个方向号召的。[8]借鉴这一方法,比较十二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的三个典型词语,十二大报告“革命”(包含多种含义的“革命”)、“建设”、“共产主义”的出现次数分别是70次,142次,33次,十七大报告中对应的则是10次,192次,1次,两相对照,同样可以支持上述结论。同时,也可以看出,十二大报告有“拨乱反正”的特征,出现“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包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等表述则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痕迹,十七大报告则更走向务实和贴近现实生活,尤其是报告将民生部分单列出来,文字也更有说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很明显,这些报告的词语主线已不是革命和斗争,而是现代化建设。十八大报告作为一篇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施政纲领,据媒体统计,“改革”在这份中共历史性的报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十八大之后,有分析据此判断认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深化和全面改革,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在党内外凝聚起改革的共识和动力”,而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对于党代会报告的文风,有研究者对十六大报告作这样的概括,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虚怀若谷,善纳群言的政治胸怀与一丝不苟,反复修改的写作态度相结合”,如此概括也适用于新时期党代会报告。

综上,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发现,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框架和结构都是以对历史及成就(问题)和基本经验的总结为起点,内容上则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统一祖国、外交、党建等方面展开,报告的各个部分分别用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报告的语体是多重风格统一;在语言表达方面,选词凝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词语主线,富有时代气息,有着独到鲜明的风格特征。

[1]耿化敏.回归与超越:中共十二大报告的理论创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4).

[2]陈 述.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J].党的文献,2008,(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1,28,45,5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0,12,13,2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8.

[7][日]村田忠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频字词计量分析法的有效性——以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8]张传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73.

猜你喜欢
党代会报告特色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