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5-08-15 00:47:52
社科纵横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礼治中华民族精神

蓝 图

(中共北海市委党校 广西 北海 536000)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解读

什么是传统?《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 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此定义将“传统”解释为一种力量,其能够通过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是文化、思想等的继承性、延续性的表现。

那么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模糊的概念,整理其相关定义,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文化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医学、民族价值观念等等的复杂整体,是具有空间属性和历史属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然,文化是一个包罗甚广的宏大概念,那么仅仅在一篇文章里,很难能详尽的阐述出来,故截取文化中的部分方面,如对文化中关于人生哲学、治国理念等的方面加以现代价值的解读,而对医学领域、科技领域等在现代仍具有鲜明的、直观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再赘述,所以本文所阐述的文化概念是从上狭义上来讲的,指的是精神领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传承的,是依托于历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集中体现。赵洪恩、李宝席在著作《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如此定义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基本精神

1.民本思想

民:古代泛指被统治的庶人。民本意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中国适于耕作的自然环境为农耕生活创造出精耕细作的良好条件,这种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产生了民本主义的文化性格,促进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民为邦本”学说作为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尤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取得了较好发展。《尚书》中记载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最早的民本思想,也是民本思想最早的基本原理。民本主义作为儒家法律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当时国家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为儒家法律文化道德判断设置了重要标准。从此,民本主义很容易地能和封建君主的“工具论”区分出来。孟子在阐述民本主义时候,曾说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儒家认为国家兴亡、政权得失皆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众多后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论述最多的一条。《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讲的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之初性本善”,其认为人的本性与天性是一样的,人的本性与天性都是善的。荀子云:“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其认为只有明悟了天与人各自的职责之后,才能成为一个高明的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说法,也是其对天人合一精神的解读。再以后,张载更是直接给出了“天人合一”的提法,曰:“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人合一思想从最初产生,一直到现在,其影响力贯穿中国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传承。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刚强劲健,刚毅坚卓,即使在困境中也要运行不息,不屈不挠,发愤图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是传统文化里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尚书》和《诗经》这两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作品里,充分透露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勉稳健的精神内涵,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提供了思想丰厚的文化营养。尚书《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尚书《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诗经》“大雅”中《公刘》、《生民》中对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的细致描写等等。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中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4.礼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始终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礼治,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根本,可以说几千年来,是一条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礼,原意上用来形容人与人或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来往和交际时的仪式。礼治则是将礼这一行为以改革和变化,升华为一种较高的社会理想,然后在君主的统治下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现在我们所提的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存在价值就是强调人们要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来实现一些生产生活。那么,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社会的有序或无序是以什么来评定的呢?在儒家看来,就应是上下有序,父子有序。无论在过去或是在今天,礼治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成为一代又一代学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实践中会一如即往地推行并实施下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民本思想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1.重民本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民本思想作为政治基础,构建出了民众与统治者的关系原则,反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的终极关怀。因此,从价值角度来谈民本思想,也就是所谓人民和君主的关系。可以看出,人民是构成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主体,而君主的权利是能够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单纯站在政治功能上来说的话,人民是夯实国家的基石,关系着一个国家民心的向背,可以说是君主王位的监护人。在今天,先秦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被赋予了新时期特定环境下新的内涵。民众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根本和基础,为人民服务成了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党和人民政府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强化人民服务的水平,从而是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2.民本思想催生了民主政治

在新的时代,民本思想焕发着新的光芒,传统民本政治真正实现了到现代民主政治的蜕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重民本、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即位后沉迷游乐,外猎不归,招致百姓怨声一片,以至于最后国都被后羿霸占,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也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五子之歌》就这样创作出来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举个例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现代属性上来说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是民主,儒家在理论上认为,民本思想仅仅是人文精神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可以说是以后的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在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下,民本思想日渐成熟,便催生了民主政治的出现。

(二)“天人合一”思想及现实意义

1.“天人合一”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寓意

《周易大传》提出一种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观点:“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阐释的是人们既要改造大自然符合自己需求时候,也不要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观点对当今改造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价值。传统文化里“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和共存,这给我们思考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提供了新视野,我们遵循这个和谐共处的原则,不去做违背自然的事情,任何一种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环境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人们要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原则上合理利用、改造赋予我们一切的大自然,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人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协调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董仲舒一直强调天人合一,他指出万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是“天”、“ 地”、“ 人”,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之神》)由此可以理解为,热爱大自然是热爱人民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要求。

2.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中引领科学价值观

西方哲学曾经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范畴,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给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资源严重匮乏,大气污染严重,这些摆在现实的严峻问题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面对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现状,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不断反思,这样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重视。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蒙培元先生在“天人合一论”上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天人合一”中的“天”字有着多重涵义。“天”的基本含义是指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不包含那些超越自然界的绝对实体。在阐述“天道”的含义时,蒙培元先生指出“ 自然界‘ 生生不息’的过程及其秩序,天道即‘天秩天序’;所谓‘天德’,是指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即所谓‘天之大德曰生’;所谓‘天命’,则是指自然界目的性的表示,其实现则为人的德行,即‘天命之谓性’。”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谈“天人之际”影响最大的《易传》中的天代表的就是自然界,几乎看不到以天代表最高神的思想。其中当天、地相对而言时,天代表了天文、宇宙现象和气象现象,地则代表了人及一切生物生活于其上的大地,是人类的生活家园。而当天地合而言之时,天则代表了天地,即整个自然界,因为地毕竟是“顺承天”的。因此, 一些西方思想家指出,要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理念来摆脱西方文化造成的危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的“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哲学的一些误区尤其是生态环境危机等问题而言是最有价值的。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则郑重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意见》将绿色化纳入“五化”协同的总体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新的路径。绿色化不仅是简单的绿化,应该贯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随着人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力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生态文明理念怎样体现?如何让它成为人们群众自觉去履行并亲身实践的,这就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做好科学价值观的引领。

(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助力,还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候强大的精神力量。在2008 年汶川地震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刚强正义,惊天地,泣鬼神。从1931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直到1945 年结束,整个过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凛然大义,凭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担起历史重任,把中国从生死存亡的关头引向胜利。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神脉络里始终流淌着刚柔并济的文化价值,人们在因为不同视角与观点产生严重的分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五四前后,知识分子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以西方“人和自然”尖锐冲突的“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参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有力地论证了“被动无为”的结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里既包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有勉励作为,坚忍不拔的力量。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是因为在经历挫折和坎坷时候,能够凭着一种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向前迈进。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凝聚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精神力量

《周易·系辞上》:“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易,就是革新、运动和发展。《周易·系辞下》:“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就是传统文化在历史潮流中能够应时而变、不断革故鼎新最好的佐证。因此,在当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在秉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知变、应变、适变,还要随时调整状态适应形势需要,唯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璀璨的文明成果。

(四)礼治精神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

1.传统“礼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

礼治精神作为一种传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在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在当今的中国,虽然没有一个基础,但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在乡土社会中通常表现在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方面。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面对着大量信息的冲击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这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那么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礼治精神有助于人们在一些伦理观念上提供依据,比如家庭问题、社交礼仪、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等等。《论语·为政》中说:“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礼治精神是在传统封建制度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比较,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是,这些传统的思想是可以随着时代的脚步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引导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思想精髓或者核心价值。《礼记·曲礼》中说:“礼从宜,使从俗。”章太炎《检论·订礼俗》中说:“礼,时为大而地次之。”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礼治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在历史沿革过程中一直没有消失。礼治精神包含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二是对家庭的珍惜和尽责,三是对社会交往和各社会自组织的关心和担当,四是对国家及天下的守护和忠贞。

2.“礼治精神”对于加强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弘扬“礼治精神”可以,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秦王朝二世消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秦王朝虽然强大地统一了全国,但一直推崇严刑峻法,违背人之常理和伦理道德。“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遂使“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乱僭而无差,父子六亲殃戮而失其宜,奸人并起,万民离畔,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汉初贾谊总结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意思是,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历史告诉我们,法治和礼治是缘起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建设。道德应该是法律的灵魂,但是同样需要法律的硬性制约,否则没有法律保障的“礼”也是苍白的,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里包含的“礼治精神”相互依存,有着明显的内在统一性。

当今伦理与道德、法律与道德冲突比较明显,这就需要中华民族文化里的礼治精神进行革新,使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能够协调,更加系统和完善地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石。中国经历数千年仍然具有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根结底在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发展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个国家是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比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可以说,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在不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中,打造出可以推动中国迈向更高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承载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气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透露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克服困难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是华夏儿女的灵魂和根基。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尽管,我国已经迈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下复杂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利益分配不均、企业组织混乱等等,这些状况引起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眼下,西方文化快速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对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地报以蔑视、反感的态度,个人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不思进取,滋生出了拜金主义,这些现象极大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里具有正能量的精神内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提高人们的人格修养,使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大的内生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维系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作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我们不仅仅是外表形象上的相同,我们还要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体系,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传播和弘扬,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衍生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现代教育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又快又好发展最有利的武器。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的价值内涵,将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寻求自信,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努力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42.

[3]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

[4]蒙培元.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J].齐鲁学刊,2000(1).

[5]韩鹏杰主编.周易全书.(周易.系辞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6]姜义华.“礼治”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4(20).

猜你喜欢
礼治中华民族精神
第33期参考答案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