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梅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9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化解就业压力,创业成为新方向。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的贺信中讲道: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1]。
大学生想要创业并获得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而精神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灵魂与动力,因此优秀的创业精神应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首要因素,是关系到大学生敢不敢创业以及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精神包括三个方面:(1)事业精神,包括确立明确目标,并且坚定地执行的精神。(2)创新精神,它是创业精神的核心。(3)创优精神,包括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创业精神。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为创业精神的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起源于创业者的伟大梦想。梦想目标是成功路上的向导,这个向导能够给人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一个看得见的希望,引导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初的梦想就是让每个家庭都能用上互联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强调自己本来对电脑一无所知,但帮助中小企业的强大梦想支持他走到现在并改变了世界;飞机的发明源于福特兄弟“人类也能在天空中像鸟一样飞翔”的梦想……大学生想要创业,一定要先给自己确定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梦想和目标,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梦想目标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目标,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中国历史上已经实现的城市梦、大学梦、出国梦,也都是依靠团结奋斗、实践探索来实现的。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并重视身体力行、艰苦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在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重视理想追求的论述比比皆是。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论语》就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记载,教诲我们学习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坚定的目标,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定。陆游名篇《书愤》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诗句,表明自己年华虽逝,但报国壮志依旧炽热,不减当年的豪情。《近思录》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3]。”就要求我们要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发挥潜能,实现人生目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话语都凝聚了中国先哲对于理想追求的辩证智慧,昭示着重视理想追求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同时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农业经济培养出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从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4]的名言到清代曾国藩“多做实事,少说大话”[5]的警句;从班固《汉书》中“求真”“务实”的学风,到唐代颜师古“务得事实,每求真事也”的观念;从宋代理学家朱熹“即物穷理”的主张,再到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命题,无不强调脚踏实地、多干实事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正是培育大学生重视目标、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的深厚土壤。
《礼记·大学》记载,商开国君主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告诉我们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二程集》中“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的话语表明追求新事物新知识者就会每日都有进步,不追求新知识者相对而言就要退步;为世界公认、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李春的建桥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为实现科学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但目前创新教育在我国处于起始阶段,学校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对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不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记忆和复制的方式加以消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整体上较差。大学生应该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只有具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才能在思索问题和分析困难时,不墨守陈规,能勇敢地迎接挑战;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修身治平的理念,孕育了中国人舍己为家、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绝大多数中国人注重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国家的安定富强与个人的安康幸福密不可分,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人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当代大学生创业大都追求物质化、实用化的个人利益,关注创业项目的发展和现实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重视个人私利,缺乏对集体或社会的奉献精神,忽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前创业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勇承重载的创业责任感,使大学生将创业与创造最大社会价值并回馈社会的伟大理想联系起来,将创业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除了有上述塑造作用外,还有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博爱精神,“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坦然心态,“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意识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瑰宝,都能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儒家文化与创业学》、《儒商精神》、《创业文化建设》等必修课与选修课,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民族品质来铸就大学生优秀的创业精神,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基础。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两课”范围,比如《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可以着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崇奉 “仁爱”思想、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引导学生在知与行的统一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境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要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和途径,否则创业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业精神的培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全国各高校和有关部门每年应拿出固定的资金,保障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注,营造出一种适合他们实际与心理特点的创业文化来全面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如学校可以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展、征文比赛、歌舞晚会等文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典型电视剧、电影的鉴赏与剖析,以一种相对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能自觉运用传统文化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各种能力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举办英雄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文化谈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
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能否取得的关键是看教师专业化程度、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保守,还沿袭旧式的灌输式的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也必然缺乏创造力。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传统文化培训班”,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富创业知识,造就一支文化功底深、创业教育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以形成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形象,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高校里可以建立一些楼台亭阁、花草树木、名人雕塑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学校的楼、路、教室、广场、湖等都可以以历史文化名人和杰出企业家命名;学校的图书馆、宣传栏、教学楼墙壁两侧等地都尽可能地镶嵌上与创业精神有关的格言警句、书法和绘画等作品;校风校训校歌要表现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通过营造以传统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1]新华网.习近平在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的 贺 信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8/c_118069180.htm,2013-11-08.
[2]陆虹璋、赵金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二·为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 荀子.荀子·修身[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湖南:岳麓书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