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男,杜 军
高温、高湿作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以及在军事舱室工作、着军事作业服装人员所处的微小工作环境,是特殊作业人员进行生产作业、我军官兵进行军事训练和遂行军事任务不可避免的特殊环境之一。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针对湿热环境、穿戴防毒装具等条件下,机体的行为学、特殊环境生理学、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在应用科学领域,有诸多关于军事防暑降温装备、运动补液成分以及高温舱室冷却设备的报道。国外学者也致力于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湿热环境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损伤及其病理机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整理、分析和综述,以期为特殊环境下的生活、作业、训练等活动安全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湿热环境属于热环境的一种,一般指气温在29℃以上, 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60%的高温环境[1,2]。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和沿海地区都属于湿热气候,其特点是常年气温高、热期长、雨水多、湿度大。多种劳动生产间和军事工作舱室,如热处理车间、锅炉房、坦克舱、装甲仓、飞行舱等,由于其特殊的作业形式,往往要求设备高温、空间封闭,实际上是一种高温、高湿、低通风的微小作业环境。此外,一些特殊工种、兵种的作业训练服,如消防服、防化服、飞行服等均具有不通风、不散热、不透湿等特点,使机体处于湿热的微小环境中。
2.1 湿热环境对机体体温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机体体温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代谢率、内脏和皮肤血流量、汗腺分泌以及战栗等机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着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然而,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安静状态下,体温调节的极限为气温31℃、相对湿度85%,或气温 38℃、相对湿度 50%[1]。
当机体处于湿热环境中,不仅要接受外界环境的热量,且空气中的水分子限制了汗液的蒸发散热,再加上不可避免的生产劳动或军事作业使身体运动产生内源性热,必将会导致体内过量热积蓄。研究表明,在热环境下[温度(38±1)℃,相对湿度(73±3)%]运动后,较常温环境相比,肛温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持续增高[3]。南沙守礁新战士在室外温度60℃、最大湿度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3000 m 后,体温平均值高达(38.34±0.07) ℃[4]。高温井下作业时,最高口温可达到38.3℃,中暑事故时有发生[5]。
体温过高可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结构异常、蛋白质失活变性、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影响机体生理功能,降低运动能力,甚至可能导致病理性热损伤的发生[6,7]。 据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防范热损伤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关等级标准[8-10]。早在20世纪80年代,杜桂仙[11]根据中国青年军人体质特点,制订了三级生理上限和部队野外实用的卫生监督方案。我军现在沿用的是总后勤部颁发的《军人耐热锻炼卫生规程》(GJB256l-96)和《湿热环境中军人劳动耐受时限》(GJB1104-91),其中详细规定了军事训练的环境耐受时限和生理指标极限值。
2.2 湿热环境对机体水盐代谢的影响 水盐代谢平衡是机体维持内稳态平衡的重要生理基础,对于保证机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机体主要通过双重强化的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作用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维持体内水盐代谢的平衡。但在湿热环境中,机体为维持体温平衡而加速汗腺分泌,由于汗液是低渗性的,极易引起机体高渗性脱水。研究报道,夏季室内着防护服运动 2 h,女性平均出汗量为(1.13±0.18)kg,男性平均出汗量为(1.57±0.32) kg,同时滞留在服装上的汗液量女性为(0.31±0.09)kg,男性为(0.58±0.23) kg[12]。 普通行军出汗量 0.6~0.7 L/h,烈日下行军最高出汗量可达 1.5~2 L/h[13]。模拟战斗机飞行员夏季着装,三组受试者分别静坐在三球温度指数为29.1℃、31.4℃和 32.3℃的某型战斗机后舱内,30 min后平均出汗量分别达到 (0.163±0.012) kg、(0.205±0.013) kg、(0.277±0.054) kg[14]。
随着机体排汗量的增大,某些电解质成分也会随之排出体外。邱仞之等[15]研究表明,热环境下运动或作业,通过汗液途径,机体中的电解质成分(K+、Na+、Cl-、Ca2+、Cu2+、Zn2+、Fe2+等) 损失量显著,如K+、Na+、Mg2+丢失量可分别达日膳食量参考标准的72%~80%、130%~216%、22%~31%。 在热环境下运动 1 h 时, 随汗液排出的 Na+、K+、Ca2+分别为 1896、248、20 mg[16]。而多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金属离子如 Na+、K+、Cl-等缺失, 会使细胞中一系列生理活动如生物信号转导、含金属离子辅酶的酶蛋白功能、能量代谢、细胞运动等严重紊乱,机体感到极度疲倦、眩晕,并可能发生肌肉病理性痉挛、精神紊乱、神经传导阻碍,甚至昏迷,死亡[2,17]。 因此,湿热环境中的水盐代谢紊乱,不仅降低了运动能力,而且对机体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3 湿热环境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湿热环境下运动心血管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机体为适应散热和供氧的双重需要,启动了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而内脏血管收缩,血量在体内重新分配,同时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心输出量的双向变化[1,2,18,19]。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运动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荷。动物实验发现,热暴露时运动,大鼠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肌浆网、线粒体结构明显异常,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20]。钙离子作为机体重要的调节离子,在心肌收缩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心肌钙在热应激反应时的代谢变化情况,成了探索高温引起心血管功能失调机制的突破口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钱令嘉等[21-23]提出,当肛温超过一定范围时,热应激大鼠心肌细胞内质网、线粒体中钙含量和Ca2+-ATP酶活性、心肌钙调素(calmodulin,CaM)含量、心肌ATP含量均随肛温值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导致心肌细胞内钙代谢紊乱,从而诱导心肌细胞受损伤,功能失调。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热应激时钙离子的代谢变化是通过诱导蛋白质表达引起的,而并非改变了ATP酶以及Na-Ca交换泵的RNA 表达[24]。
大脑对温度非常敏感,在环境高温和运动产生的内源性热共同作用下,当体温超过40℃时,可能使脑血管出现暂时性麻痹,机体持续高温引起大脑新陈代谢受阻,血压自动调控功能丧失,可能导致脑水肿、脑出血、颅内高血压,造成脑组织损伤[25]。文献报道,在湿热环境下运动,脑血流量、脑代谢率随着体温升高而逐渐增加,但当机体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并持续高温时,脑血流量及脑氧代谢率则出现下降趋势[26,27]。 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持续时间的延长,脑血流异常发生率和脑电活跃率也明显增加[28]。也有报道显示,当脑血流量下降时,并不影响大脑的糖含量以及耗氧量,脑代谢率仍呈上升趋势,其可能机制是温度系数的影响和运动引起的脑神经活跃[29,30]。脑血流量的下降会阻碍大脑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以及散热,大大降低了脑工作能力,进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其与脑代谢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湿热环境也会对血流流变性产生影响,热暴露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性升高,血液黏度升高[31,32]。提示,长时间处于热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微循环负荷加重,红细胞流通不畅,引起组织细胞缺血。此外,热应激会造成血细胞严重损伤,如淋巴细胞核碎裂、红细胞退变、血小板形态改变等[33-35]。
2.4 湿热环境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神经-内分泌系统作为机体的指挥调节机构,调控着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等其他器官及系统的活动。通过它的控制作用,机体可以对各种环境变化产生适应,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外界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更为重要的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是产生和调节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据此,热应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行为的影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雷辉等[36]报道,环境温度升高到达 38.5 ℃时,大鼠处于兴奋状态,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立早基因Fos表达增加;温度到达42℃时,反而处于抑制状态,Fos表达也减少。秦明等[37]报道,将大鼠置于湿热环境中20 min,出现躁动不安、呼吸加深加快,随着时间延长部分动物出现前爪抓挠面部、活动减弱;120 min后下丘脑Fos表达显著,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胞体变大,突起变粗,局部紧包神经元。说明,下丘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延髓内脏带共同参与了热应激过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延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张晓婷等[38]报道,将小鼠置于热环境中,当肛温达到40℃时,对小鼠海马各区细胞构筑都产生显著影响,推测这种影响可能是热应激导致脑受损的病理基础。提示,高温环境可能对学习、记忆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活动产生影响。还有研究显示,热应激可使垂体、丘脑正常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引发细胞大量凋亡[39,40]。
Tal等[41]报道,在 37 ℃暴露 4 d 的大鼠,血清甲状腺素(thyroxine,T4)、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促甲状腺素(thyrotrophin,TSH)含量明显降低。邱仞之等[42]报道,湿热环境[干球温度(37±0.1) ℃、相对湿度(75±2)%、黑球温度(40.5±0.1)℃]脚踏车至力竭时,血清T3显著性升高、T4变化不显著,T4/T3 比值下降,皮质醇(cortisol,CS)、醛固酮(aldosterone,ALD)大幅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显著下降,T/CS 比值下降。 杨振中等[43]报道,与对照组比较,高温组[温度(38±1)℃,相对湿度(55±3)%]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较短,血清CS含量无显著差异,血清T含量和T/CS比值显著下降。提示,热体力应激较单纯热应激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不同,热体力应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增强,加速了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抑制了合成代谢,且这种反应随环境湿度的增大而加强。
3.1 热习服建立标准 热习服(heat acclimatization)是指对热环境不适者反复暴露于高温环境,通过调整机体相关生理代偿能力,使生理性热紧张状态获得暂时改善,热耐受能力提高的现象[2]。热习服可有效改善高热地区军人体能,减少中暑和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目前采用的热习服方法有静态热习服法、体力锻炼热习服法和着装体力锻炼热习服法[44,45]。体力锻炼是目前经常采用的热习服训练及研究方法,其训练负荷的安排、干热或湿热的气候条件以及个体的可接受程度都至关重要。热习服不当可引起细胞膜系统损伤,导致体能下降,水、电解质紊乱,机体重要器官功能异常[46,47]。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热习服建立标准包括:热习服者在热环境下同量运动时,头晕、头疼、胸闷、无力等自觉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血压趋于稳定,心率、肛温、皮肤温度升高值逐渐降至稳定水平,出汗量明显增加,汗液逐步稀释。
湿热环境习服训练对人体汗液中电解质、氨基酸和维生素流失的影响以及对血液中激素水平、离子浓度、代谢产物堆积等方面的影响,是评价习服水平、监控健康状况的重要判断标准。McCutcheon等[48]研究报道,湿热环境下经过21 d的热习服训练后,汗液中钠离子、氯离子丢失量逐渐减少,而钾离子丢失量变化不显著。Bates等[49]通过2 d的夏季热习服训练发现,汗液中钠离子浓度在训练的第二天明显减少。Hyyppa 等[50]研究表明,补充葡萄糖-电解质等渗液执行2周的热习服训练后,血浆容积(PV)开始恢复、乳酸(lactic acid,La)峰值有所下降、血浆中[Na+]和[Cl-]逐步升高。
我军学者早期对此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钱令嘉等[51]报道,热习服锻炼后,血浆醛固酮含量较初次热应激相比随着习服天数的增加而降低。邱仞之等[52]研究报道,着防护服在人工热环境中进行连续10 d的热习服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出汗量显著增加, 汗液中除 Zn2+浓度增高外,K+、Ca2+、Mg2+、Cu2+、Na+,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 和大部分氨基酸都有所下降,血清 K+、N+a、Zn2+也都降低。 夏季在自然环境下加强高温训练2周后较训练前比较,出汗量下降7%,血乳酸、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浓度分别减少 11.6%、5.2%、2.2%,汗液中 Zn2+、Mn2+、Cu2+含量分别下降 28.5%、29.9%、40.1%[53]。 万为人等[54]报道,着雨衣热习服训练 11 d 后,PCO2显著下降,PO2显著升高,血乳酸浓度、血液pH值回降到训练前水平。房晓等[55]通过为期6周的湿热环境下间歇性习服训练发现,血清钾、钠浓度在运动后变化的程度低于未经习服训练的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亦不明显。
3.2 热习服建立机制
3.2.1 热休克蛋白 目前,国际上关于热习服机制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研究热休克蛋白或热应激蛋白(heat shock/stress proteins,HSPs) 的种类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调控。HSPs是生物体受到环境中多种应激刺激都会合成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其分类方法众多,按照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HSP90家族,HSP70家族,HSP60家族以及小分子量HSP家族。早期研究表明,果蝇的HSP70在常态下分布于细胞质内,一旦受到热刺激或缺氧刺激,迅速转移至细胞核内,以保护机体不受应激损伤[56]。Locke 等[57]研究发现,仅一次训练的大鼠,运动后心肌HSP72表达不显著,但持续训练3 d组的大鼠和单纯热刺激组大鼠,心肌HSP72表达显著,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Walters等[58]研究提出,常温下一般运动强度不足以刺激大脑HSPs70显著表达,只有因外源性热或内源性产热导致机体高温时,才会诱导大脑HSPs70显著表达。提示,在湿热环境下反复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促进HSPs表达,可能有利于机体适应不良环境,产生热习服。 McClung等[59]报道,热习服训练使机体相关生理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的同时,伴随着HSP70和HSP90在体内基础表达水平的不断提高。Magalhaes等[60]研究发现,人体在热环境下一次性运动过后,HSP72在运动后即刻显著表达,但1 h后基本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而经过热习服训练后,细胞质和白细胞内HSP72表达水平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而推断,这种细胞内的适应性改变可能增强了机体的热耐受力。
3.2.2 致热适应因子 当然,促成机体对热环境的习服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我国学者对热习服的生理机制也有过独特的见解。杜桂仙等[61]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把热习服兔的脑室灌流液灌流到受液兔脑室中,会使其肛温值在常温下下降以及在高温下升高减慢,达到与习服训练后相似的效果。从而推断,在脑中枢的特定部位存在促进热习服形成的神经化学机制,经反复热作用后,产生或增加某种特异性的神经活性物质—致热适应因子(heat acclimate-inducing factor,HAIF)。 何子安等[62]将热习服兔脑脊液里的这种生物活性物质经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后,发现其显现在层析图谱的P4组分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物质的主要成分由多种氨基酸构成,是一种小分子肽[63]。 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从Sephadex G25-P4组分中分离得到了高纯度、高效价的HAIF[64]。推测HAIF诱发热习服有可能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更高位置上,调整温度调定点的水平而启动热习服机制[65]。
综上所述,在湿热环境下活动,环境热负荷与内源性产热的双重热应激作用会对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水盐代谢紊乱打破了机体内环境稳态平衡机制,加速运动疲劳,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热环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热习服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机体相关生理代偿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甚至降至正常水平。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热习服建立机制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研究思路还不够开阔,研究内容也比较单一;我军关于湿热环境习服训练对机体体液电解质成分和代谢产物影响的新近报道较少,且缺乏变化规律的研究及生理机制的探索;且因各实验设计的环境条件不同、训练内容不同、运动负荷不同、暴露时间不同等因素影响,我军热习服训练尚未建立一套标准且行之有效的具体训练方案。
[1] 郭俊生.军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13-333.
[2]吕永达,霍仲厚.特殊环境生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66-81.
[3]徐 飞,吴 建,夏 志,等.大学生热环境下中等强度运动的热调节反应和生理变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66-69.
[4]周 青,徐如祥,张世忠,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1):82-84.
[5]邢娟娟.井下高温作业的矿工生理、生化测定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1,11(4):45-48.
[6] Nybo L.Cycling in the heat: performance perspectives and cerebral challen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2010,20(3):71-79.
[7] Becker JA,Stewart LK.Heat-related illness[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11,83(11):1325-1330.
[8] Parsons KC.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thermal strain on clothed workers in hot environments[J].The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1999,43(5):297-308.
[9] Kampmann B,Piekarski C.The evaluation of workplaces subjected to heat stress: can ISO 7933(1989) adequately describe heat strain in industrial workplaces? [J].Applied Ergonomics,2000,31(1):59-71.
[10]吕石磊,朱 能,冯国会,等.高温高湿热环境下人体耐受力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23(6):982-985.
[11]杜桂仙.热环境劳动的生理上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5(4):375-378.
[12] Imamura R,Sumida N,Eda Y.Sweat accumulation in a kendo ensemble during indoor summer training[J].Environmental Ergonomics,2005,3(4):395-399.
[13]邱仞之.环境高温与热损伤[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4-97.
[14]任兆生,薛利豪,石立勇.战斗机飞行员座舱内地面准备时的热应激[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1):40-42.
[15]邱仞之,伍超英,胡德泉,等.高温下身着防毒服作业全身汗中营养成分流失的初步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4,14(1):15-17.
[16] Mao IF,Chen ML,Ko YC.Electrolyte loss in sweat and iodine deficiency in a hot environment[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1,56(3):271-277.
[17] Speich M,Pineau A,Ballereau F.Minerals,trace element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variables in athletes and during physical activity[J].Clinica Chimica Acta,2001,312(1/2):1-11.
[18] González-Alonso J,Crandall CG,Johnson JM.The cardiovascular challenge of exercising in the heat[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8,586(1):45-53.
[19]张 雷,房 晓,雷德桥,等.湿热环境训练中人体血压、心率变化的功能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1):1272-1274.
[20]李继红,辛 火,朱国标,等.热暴露附加运动负荷对血浆TXB2,6-K-PGFla比值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1):12-14.
[21]钱令嘉,程素琦,吴孟平,等.热应激大白鼠心肌钙调素含量与钙代谢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1):4-6.
[22]钱令嘉,程素琦,吴孟平,等.热应激大鼠心肌钙代谢的变化及其机理探索[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14(2):161-164.
[23]钱令嘉,程素琦,吴孟平,等.热应激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1999,15(4):333-335.
[24] Chen YC, Kao YH,Huang CF,et al.Heat stress responses modulate calcium regulations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trial myocytes[J].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2010,48(4):781-788.
[25] Cremer OL,Kalkman CJ.Cerebral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neurology of hyperthermia in humans[J].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2007,162(2):153-169.
[26]谢培增,朱贤立,徐如祥,等.高温高湿环境下守岛官兵训练时脑血流的变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3(3):168-170.
[27] Bricknell MC.Setting heat stress limits for acclimatised soldiers exercising in heat[J].Journal of th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1997,143(1):44-48.
[28]谢培增,周赤龙,朱红胜,等.高温高湿环境下不同训练强度对守岛官兵脑血流和脑电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4):269-270.
[29] Nybo L,Moller K,Volianitis S,et al.Effects of hyperthermia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during prolonged exercise in human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2,93(1):58-64.
[30] Nielsen B,Nybo L.Cerebral changes during exercise in the heat[J].Sports Medicine,2003,33(1):1-11.
[31]周 青,徐如祥,张世忠,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战士红细胞比容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5):729-730.
[32]陈 莉,曾祥元,周 纬,等.热习服和热应激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4,8(2):93-94.
[33]徐登云,王之贤,崔雪梅.热暴露大鼠血小板的形态学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9,7(4):375-379.
[34]徐登云,王之贤,崔雪梅.热暴露大鼠红细胞的形态学[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0,8(2):81-84.
[35]徐登云,王之贤,崔雪梅.热暴露大鼠白细胞的形态学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9(2):86-88.
[36]雷 辉,赵正卿,刘俊华,等.热应激诱导大鼠延髓内脏带神经元 Fos蛋白的表达[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7,23(3):293-298.
[37]秦 明,黄裕新,王景杰,等.高湿热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3):419-422.
[38]张晓婷,王会楠,李中文,等.热应激对小鼠海马细胞构筑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52-54.
[39] Koko V,Djordjeviae J,Cvijiae G,et al.Effect of acute heat stress on rat adrenal glands:amorphological and stereological stud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4,207(24):4225-4230.
[40]尹 锋,陈光英,余丝莉,等.热应激对小鼠垂体前叶细胞构筑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052-4053,4104.
[41] Tal E,Chayoth R,Zor U,et al.Pituitary-thyroid interrelationship in rats exposed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J].Acta Endocrinol (Copenh),1976,83(1):99-104.
[42]邱仞之,万为人.高温体力负荷时过热人体内分泌系统周围腺体几种激素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5,11(1):58-60.
[43]杨振中,虞学军,费锦学,等.高温对尾吊大鼠运动耐力及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20(6):410-413.
[44] 任兆生,石立勇.热习服的研究进展[J].航空军医,2000,28(6):280-283.
[45]何子安,马子敏,程素琦.合理补充水盐预防热损伤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3):202.
[46]李文选,汪济民,吴绍棠.高温环境下负重行军对士兵心功能的影响及适宜负重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8,16(1):18.
[47] Kaspler P,Horowitz M.Heat acclimation and heat stres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cholinergic-induced calcium mobi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2001,280(6):R1688-96.
[48] McCutcheon LJ,Geor RJ,Ecker GL,et al.Equine sweating responses to submaximal exercise during 21 days of heat acclim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9,87(5):1843-1851.
[49] Bates GP,Miller VS.Sweat rate and sodium loss during work in the hea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2008,3(1):4.
[50] Hyyppa S,Saastamoinen M,Poso AR.Restoration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in horses after repeated exercise in hot and humid conditions[J].Equine Veterinary Journal,1996(22):108-112.
[51]钱令嘉,程素琦.热环境中大白鼠血浆醛固酮、体液Na+、K+的变化及相互关系[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9,5(2):172-176.
[52]邱仞之,伍超英,胡德泉,等.高湿热环境习服锻炼对全身汗液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2,5(3):193-198.
[53]邱仞之,万为人.高温军事体力锻炼时锌、铜、锰代谢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8(1):63-66.
[54]万为人,邹飞,罗炳德,等.着雨衣热习服锻炼对血乳酸与血气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5):262-264.
[55]房 晓,张 雷,邓 元,等.湿热生理习服训练对运动后血清钾、钠浓度及白细胞计数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0):1105-1107.
[56] Velazquez JM,Lindquist S.Hsp70:nuclear concentration dur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cytoplasmic storage during recovery[J].Cell,1984,36(3):655-662.
[57] Locke M,Tanguay RM,Klabunde RE,et al.Enhanced postischemic myocardial recovery following exercise induction of HSP72[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1995,269(1Pt 2):H320-325.
[58] Walters TJ,Ryan KL,Tehrany MR,et al.HSP70 expression in the CNS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and heat stress in ra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8,84(4):1269-1277.
[59] McClung JP,Hasday JD,He JR,et al.Exercise-heat acclimation in humans alters baseline levels and ex vivo heat inducibility of HSP72 and HSP90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2008,294(1):R185-191.
[60] Magalhaes Fde C,Amorim FT,Passos RL,et al.Heat and exercise acclimation increases intracellular levels of Hsp72 and inhibits exercise-induced increase in intracellular and plasma Hsp72 in humans[J].Cell Stress Chaperones,2010,15(6):885-895.
[61]杜桂仙,邱玉明,张智勇.热适应形成中的神经化学机制:热适应兔脑室灌流液降低肛温的效应[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1,7(1):31-34.
[62]何子安,邱玉明,张智勇,等.热适应兔脑脊液中降温活性组分的初步分离鉴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1,7(4):349-351.
[63]邢 成,杜桂仙,张智勇,等.致热适应因子是一种生物活性肽[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1,7(1):36-38.
[64]杜桂仙,奚金宝,张智勇.致热适应因子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其降温活性测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2,8(1):27-30.
[65]杜桂仙,张智勇,奚金宝,等.致热适应因子诱发热适应体温降低机制的探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3,9(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