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龙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市35001)
大学生的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学风包括学生的求学之风,教师的治学之风,教学管理者的督学之风;从狭义上看,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学风建设应是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学风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会上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校园,导致“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许多高校的学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纪律松散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对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既是大学生的适应期,也是大学生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一方面,大学生容易陷入各种“适应期综合症”。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学习不得法;而在此阶段正是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最重要的阶段。由于理工科专业课难度大,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密切,若在一、二年级没学好专业基础课,到高年级时,许多同学会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另一方面,低年级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高校辅导员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在低年级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习兴趣、打好学习基础,不仅有助于他们在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而且也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社会风气、校园文化氛围、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其影响通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出来。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自身特点给学风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会考试、拿高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模式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兴趣。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都是遵照家长、老师的意见,或干脆只看专业名称进行填报。而事实上,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在初入大学时,许多新生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既不知道大学该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自已毕业以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当迷茫的学生遇到了枯燥的课程,一部分会硬着头皮苦苦地学着,而另一部分则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
部分同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产生错误认识。有人将读大学等于考试,只要考试都顺利过了,就算读完大学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有人将读大学等于职业培训,为的就是获得一张通往工作岗位的门票。因此,这部分同学在学习中习惯性地用“实用性”的标准来衡量课程的价值,对自认为“无用”的课程缺乏兴趣。即使对于所谓“有用”的课程,其学习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混文凭。于是,这部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便开始松懈,甚至放纵自己,将大学当作“最后的避风港”,旷课、早退、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学习不适应,理工科大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常常出现大面积补考现象。这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首先,部分同学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大学和中学的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大学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介绍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学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授课时着重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讲解,尤其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依然延用高中“被动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效率低。第二,部分同学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双重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而大学的学习全靠自觉。有些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在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变得不自觉。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在期末时,由于“欠账”太多,复习已力不从心,于是出现补考、挂科现象。第三,部分同学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低年级大学生而言,大学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许多同学一进入大学就忙于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由于理工科同学的课业压力大,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在这些社团活动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并存的现状,不断挤占着低年级同学的课余时间。同学们不得不在锻炼能力与专业学习之间寻求时间分配上平衡。由于大学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在期末,那些时间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在做利弊取舍时,容易降低对自己平时的学习要求,而将精力集中到社团活动上。
所谓正视听,即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而价值则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统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和挖掘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明确“我为什么而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学习的目标、内容、了解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能“给我什么”,从而明确“我要在大学学什么”。三是应今早建立健全各项班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自我约束力,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方面,辅导员和班干部要主动执行,做好示范作用。同时要对违反管理规定的同学及时进行批判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本学院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同学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带动身边同学努力奋斗。如社会工作突出型、文体表现突出型、科研创新突出型、学习成绩突出型等,
兴趣指个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所产生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并且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创新思维。不仅会大大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营造良好的学风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理工科低年级大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入学教育时,就要积极促进同学对专业的了解。知识储备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兴趣是一种心理体验。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开展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增进低年级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探索自身的兴趣点。第二,要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兴趣,促进学风建设。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专业知识。辅导员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依托专业教师,鼓励同学参与课外科技立项、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低年级阶段,要面向低年级同学开展一些容易入门、难易适中,与所学课程联系紧密的专业竞赛。帮助低年级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要发挥高年级同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新老生交流,建立合作组等形式,充分调动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指导低年级同学,做好传帮带工作。
所谓明方向,即通过理性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首先,明确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而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有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能力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认真思索都问题。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则是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低年级阶段是明确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低年级阶段,是大学生最迷茫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一方面,辅导员要帮通过专业介绍,与高年级同学进行学习交流等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本专业的成长路径,发展前景等信息,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辅导员应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客观地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形成更符合自身实际,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
第三,明确发展方向是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作出取舍。大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明确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地做到“有所为”,同时也可以果断地“有所不为”。如有的学生日后想考公务员,他就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综合素质上,要主动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口才,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有的日后想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则需要将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当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否定学习的有用性,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方面,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本应在中学就已形成,但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本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就不好;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特点与中学有较大差异。因此,辅导员应当在低年级时加强学习方法辅导,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习惯。一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喜欢泡图书馆;有的学生喜欢独自一人去自习;有的学生则喜欢小组讨论。其实,每种学习风格无所谓好坏。辅导员需帮助同学探索最具效率的学习风格。二是辅导员教育管理要科学。辅导员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尽量多开展有与同学学习相关,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三是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将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归类为学习态度问题,学习能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对不同学习问题的同学要进行分类指导。
[1]尹俊华,庄榕霞等.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志宇、姬兴江,当代大学学风建设初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
[3]黄晓波,高校学风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的实践和探索[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