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才
(福建省平和县平和一中 漳州市 363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以类比、直观、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若能营造出课堂教学活动的地理思维氛围,挖掘思维因素,激励学生的思维兴趣,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激活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探根究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它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体现着对已有理论或已被确定事实的背逆,正是这种背逆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有意识设置障碍,引导和激发学生从相反的立场、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由因索果。当思维遇到障碍时能迅速转向,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拓展思路,活化知识。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后可了解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假设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黄赤交角为零度,我们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阳角度、昼夜长短是否有变化?会不会出现四季更替现象?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独创热情。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可以控制的形象思维。想象不仅能引导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地理教学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面十分广,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只能根据有限的可感知的较小的地理环境(如乡土地理、地图、景观照片、视频等),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丰富的地理想象,经大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地理事物的形象,从而获得新知,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爱护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才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冰原带等七大自然带,其形成原因是水热条件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变所引起的。而高山自然带的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升高也是递变的,两者极其相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类比,就可推知高山自然带垂直变化的景象。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加以说明,夏季去游泳池游泳,明显地感觉到地上烫脚,而进入水中很凉爽,这说明水陆温度不同。由于水陆热容量不同,陆地热得快,冷得也快;而水热得慢,冷得也慢。唤起学生由此而想象出广阔的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教会学生思维,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从同一类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比较分散,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即思维广阔、灵敏迅速)、变通性(即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和创造性(即对事物表现出超于寻常的独到见解)三大特点,据研究,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因此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要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数据、图表、各类地图等启发学生多思、多想,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原理,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吴怡颖.思考的力量[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