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辉
(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漳州市363000)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往往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开头,把读者、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小学语文的选作教材童话、诗歌、散文、小说等,大多是情文并茂,关注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挖掘作品的意蕴美,创设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陶情,才可能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使学生的思绪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通过情境体验,达到愉悦接受知识的目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首先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当然,导入情境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联系起来。在导入过程中会适时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活动。当然,教无定法,导亦无定法,导入的模式、方法、技巧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因材而定,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情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好比如一出戏的开幕式,演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恰到好处的导入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围绕教学内容开动思维器官,积极思考,开阔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只注重教师的灌输和成绩的获得,课堂教学往往是死板的,不活跃,生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后“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到“正课”的教学效果。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恰当的导入情境,不仅能激发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学习中,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入情境还要注意几个方面:(1)注意情境紧扣教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将有意注意指向教学相关任务。(2)创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3)导入情境要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进入想象的境地。(4)导入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避免千篇一律。(5)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新颖性和精彩性。
在学习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本文的作者辛弃疾,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计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都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振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连累,甚至受到革职处分。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便把一腔忠愤都写在词里,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在江西铅山、上饶闲居二十年之后,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民族英雄,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写的词。
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热情地歌唱了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质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指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16年7月1日,这条铁路终于正式通车了。(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当学生看完多媒体的图片,便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课文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急于求证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堂上创设想象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用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于是我让学生现象一些,当你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我们很少有这种体会,假如你遇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对她说什么呢?
在《晏子使楚》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又是如何接待晏子的呢?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所关注的。又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情境创设时,我问学生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读到这个“金色”这个词,你想到什么?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在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课文中主人翁的心理历程和思想品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开心、演得开心、看得开心,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晏子使楚》中,一个学生扮演晏子,另一个学生扮演楚王,通过晏子与楚王的针锋相对的话,体会了晏子的能言善辩,感悟到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证技巧和思维方式。
“教学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原则不能随意改变,形式多样但必有所据,这样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