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辉燕
(广东省龙川县新城初级中学河源市517000)
注重对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传统语文教法,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以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朗读方法在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同时,又符合了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的进行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顾名思义。朗读就是指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的过程,它是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对于一篇课文,只有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培养读的能力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朗读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能没有朗读,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变得更加更富有魅力;还能够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变得更有说服力。如果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那么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个作品,如果它的感情是矫揉造作的,语言是装腔作势的,格调是低下猥琐的,那么任何人也不可能通过朗诵把它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对于朗读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视朗读并不是指每一篇课文都要以朗读教学为主,有的课文适合进行朗读,有的课文更适合速读,有的文章则适合进行精读。通常情况下,从文体的角度来说,诗歌一般最适宜进行朗读教学,散文、小说、剧本等也比较适合朗读。
例如,在《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在朗读中要注意停顿,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还要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流星”多重意义的理解。
朗读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领悟和体验到文章中的美感。好的朗读不仅仅能够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还能让朗读者得到一种满足感。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逐渐培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以此来促使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的时候,课文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教师在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念完上半句之后深深地吸一口气,在心中进行联想,然后再接着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于文中的“我”陶醉在朦胧月色中的好心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讲解和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大部分。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朗读则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之外加以综合运用。教师通过讲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则更能让学生加强对作者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解前可以让学生进行试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之后的教学中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教学。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讲解的功能。
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那幅画面,随后点拨文中重要的动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使得学生更能在这平实的文字中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与伟大。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如何发音吐字,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技巧知识方面都涉及到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充电”,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又能够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逐渐激发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学习热情,已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1]骆佳.“读”是第一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6(8)
[2]马碧红.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