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薇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160)
高职高专的《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通过对建筑力学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讲授,培养学生对简单建筑结构的建模能力以及对建筑中构件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打下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程一线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力学实用性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归纳理解和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职高专原有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在本课程的建设中笔者对本院建筑类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定期分析学生对建筑力学的掌握、运用情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成绩,总结研究《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如何优化、改进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学生对力学、结构知识掌握情况不佳,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毕业学生在工程单位的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但基于力学课程本身需要数学和物理知识,具有公式多、计算量大等特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不少学生中学数学基础不好,高等数学知识也掌握不牢,影响力学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效果。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有较多公式推导和数据计算,经常会用到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知识。虽然建筑力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开设,但在讲到惯性矩和极惯性矩,荷载、剪力、弯矩的微分关系,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等需要运用微积分知识的章节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较差,普遍学起来困难,究其原因是对高等数学的掌握情况不好。另外,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文科生和五年高职的学生授课时,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困难,而且在讲授力的投影、力偶计算时,三角函数也成为一个难点。
相对于其它如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偏文字性的课程,建筑力学显得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除了数学知识以外,建筑力学还涉及中学物理基础。比如课程的第一部分静力学与中学的物理知识联系略为紧密,在学习时不少学生已经将中学的基本物理知识遗忘了,对力、力矩的概念比较生疏,学习时有些吃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到材料力学部分时就觉得更加困难了。
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普遍从事的是施工一线的管理工作,他们自己通常觉得力学知识只有设计人员、高层次施工管理人员才会用到,一开始学习静力学部分时就认为建筑力学对自己的用处不大[1],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在学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部分的内容时,才觉得力学与施工还是有一定关系,这时候想学好也力不从心了,因为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起来更加困难。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学知识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力学的教材比较传统,内容上以理论知识、公式推导、受力分析和计算为主。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公式推导等理论性强的内容学起来困难。教学中,可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去讲解复杂的公式推导,适当地弱化理论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把简单的常用计算公式通过理解而记忆,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特别是涉及积分计算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例如静矩、形心计算中就可以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使用常见图形的计算公式上来,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课程的讲授中,可以适当地补充必要的中学物理知识,甚至介绍力学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逸闻趣事等。比如讲轴向拉压杆件的变形和胡克定理时,可以与中学教材里的胡克定理作比较。在讲述应力的概念时,联系中学里学过的压强,让学生区分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弄清楚应力是与内力有关,而压强是与外力相关。这样不仅讲清了概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好力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力学课程开课时,就应该帮助学生对课程进行正确地定位,强调力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学好力学知识在工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管理都离不开力学知识,例如梁板柱钢筋的布置、温度应力问题的处理、脚手架的搭设、模板的设计、构件的起吊都需要用到的力学知识。如果在施工中疏忽大意不注意力学知识的使用,就有可能引起质量或安全事故。通过这些讲解和相关的举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工程结构和构件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杆件受力分析时举例空调外置支架受力计算、路灯支架的受力分析、剪刀剪纸片属于剪切、拧干毛巾是使毛巾受扭,通过邮票上的密集小孔分界线轻松地撕开一整版邮票是利用了应力集中的现象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身边处处存在力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启发学生的思考。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以把建筑结构、施工等课程中较简单的知识点,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有关内容作为案例[2]、习题,融入《建筑力学》教学中,以利于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知识活学活用,为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讲到梁的弯矩图、剪力图时,可以拓展讲梁的纵向受力筋、箍筋和构造筋的受力和作用,还可以将模板、脚手架的计算作为案例讲授。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外增加知识储备,丰富自己施工、结构、设备等方面知识,积累工程经验,为教学提供素材。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听课不练习,那么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熟练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很可能出现越学越吃力的情况。所以不能单一地注重老师讲课,还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分析、动手计算,学生与老师交流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可以从生活、工程实践活动中提出受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约束、结点、荷载,并将实际结构转化成简单的力学模型。每讲完一个小节,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受力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可以尽可能地安排少部分的学时让学生到工地和实训室进行观摩、了解,引导学生把结构中的支座、结点、荷载、梁、刚架与力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力学竞赛、纸材建筑模型等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本课程的建设通过在教学上的一些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程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努力改进,完善课程建设,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实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归纳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何静.《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2]黄伟,郑亚强.“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