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晖,王 君,尹慧慧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我国新建地方高校大部分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由几个专科学校合并升本而成的本科院校。合校前,各校均有考试规范与要求,为了方便管理、统一规范,各地新建高校合校前,在课程考核基础上,对于课程期末命题、成绩评定等与课程考试有关的教学过程进行统一规定,形成课程考试规范文件。这些文件规范了考试各环节,使命题考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各高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相应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学院课程考核改革为例,分析高校校内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校内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1.考试目标错位
高校校内课程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诊断反馈,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现行考试大多采取选拔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方法来实施这种模式更多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很少考虑对学习的加强和支持,只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再生他人的观点,很少有属于“我”的观点;仅激励肤浅的学习,很难产生高思维含量的学习。
2.考试质量标准缺失
从教师层面看,新建地方高校大多建立在专科基础之上,专业课程大部分也是在专科课程基础上升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课程的命题、考核、评价也都是由任课教师一人承担,教师往往凭自身对课程的主观理解和教学经验来确定考试的题目,编制试卷,缺乏对课程标准、专业知识的全面考虑,记忆性试题居多,创新性、灵活性试题较少。
从学校制度层面来看,考试命题规定过于死板,每套试题至少有n种题型,其中客观题主观题、问答题要符合规定相应比例。教师命题时,为符合学校要求,本应该考查学生计算推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的题,被人为的改为填空题、选择题,导致学生重结果、轻推演。同时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程序调试能力等这样“能做什么”的能力经常无从考察。
从考试形式看,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纸笔测试,任课教师为了降低不及格率,在期末复习时大多采用划定考试范围或将考题渗透到复习中,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作业抄袭、期末突击背题,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失去了考试应有的公正性、严肃性、客观性。
3.学生的评价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一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即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试卷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一般由课堂出席、课堂表现、作业等构成。大学课堂大多是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多,教师点名不方便,不能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上课表现和学习状况。任课教师只批改部分学生作业,简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的给定,无标准可依,随意性较大。目前,有些课程的平时成绩已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调节器,期末卷面成绩高,平时成绩低一些,期末卷面成绩低,平时成绩高一些;为降低不及格率,甚至有任课教师采取由期末成绩倒推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40分,平时成绩可达到95分以上,失去了考试的公平性。
二是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课程考试大多集中在期末,教师阅卷只注重分数,对于试卷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没有进行系统、科学分析。即使作成绩分析也只是对及格率、均值、标准差等,作简单的数值统计。学生只能了解到考试成绩,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成因无从而知。教师也不能静下心来分析教学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1.制定课程考核大纲,明确考核内容、方式和评价方法
教学大纲只有内容标准,学生应掌握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程度的评价标准和学生在这些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在标准中都未能体现只是对学生“应知”进行阐述,没有对学生“能做”以及做到的程度进行描述,即缺少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的内容框架。教学大纲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来判断教师教学是否基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因此,考核大纲与教学大纲应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保证对学生评价目标回归到教学大纲的内在要求,评价活动也应指向学习内容标准。为此,在制定教学大纲的同时制定课程的考核大纲。考核大纲应明确教学大纲中每一具体知识点的具体目标,如识记、理解、运用。明确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所占比例。明确列出过程考核的内容细目,每一细目考核的评价标准和每一细目考核所占比例。在课程期末考核前一周上报课程过程考核成绩,避免由期末考试成绩倒推过程考核成绩。
2.建立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评价是建立在考核大纲的基础上,先有考核大纲,后有评价,考核大纲决定评价。评价的目标、内容和判断及评价结果的标准都源于考核大纲。评价的设计先于课程设计。评价的目标引导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定,能促进教学和学习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学习。基于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是发现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差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3.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构建考试模式
对理论课程考核:按照文史、管理类突出“重基础、重运用”;理工类课程突出“重实践重创新”;艺体类课程突出“重理论、重技能”原则。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特点,设定多种形式考试模式,如:纸笔闭卷考核模式、口试考核模式全开卷考核模式、半开半闭考核模式、教考分离的试题库考核模式、无纸化网络考核模式、一页纸开卷半开放考核模式、项目设计或论文答辩形式考核模式、情景模拟考核模式、全程式考核模式(平时测验+论文或调查报告+学习或阶段总结+大作业+讨论答辩+考勤+期末考核)等。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例,公共选修课,可以采取全开卷、半开半闭、论文答辩、全程式考核;公共必修课,思政课:开卷、半开半闭、教考分离的试题库、论文答辩、全程式考核;计算机基础(包括程序设计)课程:无纸化网络在线考试、教考分离的试题库、项目设计、全程式考核;外语:闭卷考试、无纸化网络在线考试、教考分离的试题库、情景模拟考核模式、全程式考核;数学、物理类课程:一页纸开卷半开放考核模式、教考分离的试题库考核模式、全程式考核。
对实验课程,打破传统的只依据实验报告决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的实验考核制度,强化过程考核,除了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报告、实际现场操作能力考核外,还要采取口试、答辩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
对实训课程,依据实训课程的特点可以采取过程考核:考核学生实训课程学习过程材料、笔记、课后作业(作品)、学习总结等;项目考核:提供项目申请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一份规划设计图并进行答辩;实训报告:提交实训过程记录同时提供完整的实训报告。
哈尔滨学院在考试方式、方法改革、试题库建设及考试校院二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成果。
1.选择试点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是,命题覆盖面广、区分度高,鼓励创新,提倡综合性、开放性,给学生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空间。考试模式半开半闭:闭卷客观题,由试题库命题,学生涂卡40分钟完成;开卷为主观论述题,命题要求教材、社会热点和现实三贴近。主要考察学生学习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间80分钟。同时要求把命题与教学统一起来,研究主观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统一集体备课、讲练一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计算机类课程实施无纸化考试,我校自主开发适用计算机类课程的考试平台管理系统和配套的试题库,进行无纸化网络在线考试,实现了自动出题、随机组卷、学生自动评分。试题中既有理论试题又有实际操作题,实现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平时上机练习,强化了学生编程能力、纠错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结合。
外语类课程考试改革,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听说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上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自主网络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考核采取全程式考核模式,除了平时课堂上情景模拟考核和学生自主网络化学习情况考核外,每月进行一次无纸化计算机网考,期末考核采取试题库试卷考核与无纸化计算机网考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以考促教、重在学练”的评价目的。
2.启动题库立项,实现教考分离
启动题库立项,按“分期建设,分批验收”推进试题库建设,即先建设通识必修课程试题库,再建设学科专业平台课程试题库,逐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购买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试题库考试中心管理平台,教师可在平台上输入试题,平台可以实现手动组卷和智能组卷,使命题更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考试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目前,我校通识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现了教考分离。
3.制定课程考核大纲,明确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
哈尔滨学院2013年第四次修订培养方案时,在制定教学大纲的同时要求制定课程的考核大纲。考核大纲包括考核具体内容、考核方法、期末考核形式及期末考核对试题的要求考核具体内容,明确教学大纲中章、节以及每节具体知识点的考核目标,如:识记、理解、运用考核方法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根据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在编制考核大纲时明确列出每一部分过程考核的内容细目,每一细目考核的评价标准和每一细目考核所占比例在课程考核前一周上报课程过程考核成绩,避免由期末考试成绩倒推过程考核成绩。
4.改革考试管理方式,突出各二级学院考试管理的主体地位
尝试考试管理方式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课程考核的整体规划、制定课程考核政策、督导和评估课程考核质量。学院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全面负责本学院所开设课程的考试组织、运行和管理工作。采用校、院、教研室三级负责制度,即由学校统一部署,学院审核,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考核大纲、组织期末命题、建立课程的试题库。
5.建立标准化考场
2012年,按照国家研究生考试考场要求,我校建设了标准化考场,设有手机屏蔽仪、金属探测器、全程录像,实时全程监控。学生专业课程的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场。校领导、教务处工作人员将在标准化考场总监控室监控各学院专业课考试组织、运行情况。同时学校由教务处、督导处、学生处联合组成巡考组,不定时随机到教学楼对专业课考试情况进行抽查。标准化考场的建立,对监考教师是一种约束,对学生是一个震慑。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
目前我校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中心,完善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克服传统考试制度出现的“高分低能”“低分高能”“有分无能”,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的“应用型教学”和学生的“应用型”学习。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1]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小玲,谢东海,朱川曲.论高校课程考试与考试管理创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孙东杰,丛义忠,赵福亮.高校考试改革方案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杨冬云,钱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0).
[6]刘鑫,陈存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