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1.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含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课(含专业技能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顺序组织教学。这一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松散的,缺少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和优化,而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往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其项目开发要求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应用层面的。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因过于注重基础而缺乏综合项目的训练,或者因为没有合适的真实企业案例而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或者因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离真实项目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完成真实企业的案例实训。
2.针对高技能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的实际,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实践“工作室”四学段校企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将教学时间分为四学段,按企业实际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技能)、综合案例实训(项目技能)、基本技能的逻辑顺序,由实际岗位要求确定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由顶岗实习对岗位技能的要求确定企业综合案例实训(项目技能)的培养目标,由综合案例实训要求确定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由此形成四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四学段的培养目标是一个逻辑化的有机整体,衔接有序、分层递进,最终达到实际岗位要求,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
以软件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广泛听取软件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围绕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测试维护→实施服务),深入分析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专业技能及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软件产品开发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本专业主要面向软件行业,培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能熟练应用程序设计语言,按照软件工程规范熟练完成程序编制等任务,能够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立足服务地方、延伸两头的区域软件产业,在与湖南先锋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东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中软国际、深圳易思博软件有限公司等大型软件企业的合作。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以真实的软件产品研发任务为载体,不断实践和完善“工作室”四学段校企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第一学段集中在第一学年,以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型工作室教学为主,辅以在企业(湖南科创)进行的专业认知实训环节。在嵌入的企业认知实训环节中,学生首先加入项目招标组,成为项目组成员,参与软件开发项目招标活动,使其了解和体验软件项目招标过程。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学生去了解软件用户需求、调研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最后制作原型,学生把用户需求设计为项目原型,为用户演示并交付其审核,学生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原型修改。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原型文件等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点评。
2.第二学段集中在第二学年,以在项目实训工作室、软件工程工作室教学为主,辅以在企业(湖南科创)进行的专业提升实训环节。在嵌入的专业提升实训环节中,企业教师首先组建项目研发小组并作程序范例培训;之后学生进入企业项目对应的模块开发小组;最后企业教师根据项目验收成果、课程考核成绩以及学生间互评结果,对学生专业提升实训进行综合评价。
3.第三学段集中在第五学期,进行企业级技术训练,教学地点在企业实训基地(湖南软件实训基地、湖南用友实训基地、深圳软件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将本学段的企业课程融入到企业项目案例开发过程之中。学生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软件开发标准和企业规范,按照目前流行的软件技术架构进行设计、编写代码、测试、部署和维护,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同时参与项目的推广与销售工作。企业教师根据项目每个阶段的验收成果、客户的评价及学生间互评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学期成绩。
4.第四学段集中在第六学期,在企业(湖南科创、深圳东宝、娄底京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带薪顶岗实习,直接进入项目组参与项目的研发工作,在完成实习期后,根据企业与学生双方意愿选择是否正式入职。
1.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1)第一、二学段是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或项目工作导向的原则,确定在专业技能形成中起核心作用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综合实训课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核心课程。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课知识进行有机整合,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库,制订课程标准(含实训)、实训指导书,制订综合能力考核标准以及建立配套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
(2)第三学段全程实施任务驱动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具体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嵌入式应用系统综合实训、软件项目综合测试4类项目。以企业实际应用开发案例为蓝本,建设仿真综合实训项目案例库,以及评价考核方案等弹性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训课程。重点是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难点是综合实训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3)第四学段全程实施顶岗实习任务设计。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结合顶岗实习内容和第二阶段综合实训情况,制订顶岗实习计划,采用双导师制,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其难点仍在于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控。
2.学习评价方案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是第一、二学段4个学期的基本特征。在这两个学段,核心专业课程兼顾理论考核和技术应用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和项目答辩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开发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以理论考核(笔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评价内容主要是知识水平、基本应用。第三学段项目综合实训课程考核,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实训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如功能实现、规范化程序、数据库设计、屏幕设计),以及实训项目的提交与展示(项目代码、文档、答辩情况、演示效果等),考核形式主要为答辩、演示。第四学段主要考核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根据学生报告、企业评价和情况反馈以及指导教师考核记录对学生提出评分和评价意见。
3.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按照相应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至少完成一套完整的岗位技能训练项目,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以取得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作为考核标准。
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校企双方根据当年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共同制订毕业生实习计划,并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填写实习记录,至少完成并记录一个完整的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工作经历证书纳入学籍管理范围,作为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
通过近几年的院级重点专业建设,该方案现已接近完成一个模式周期,第一、二段的课程整合效果显著,学生学习情况达到预期效果;第三学段的项目技能培养主要根据校企合作开发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进行,初见成效;第四学段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的岗位技能正在顺利进行。
具体完成阶段性工作如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己设计完成并付诸于国家骨干性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实践,专业群规范及课程标准己完成初稿;二是己初步建成一支富有经验、配合默契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专业群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硬环境搭建己初步完成,体现计算机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特点的综合实训管理平台软件正在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发,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综合生产性实训案例库和讲义己基本完成,体现学院核心教学思想的第二阶段(即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材也正在编写;四是专业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已构建完成。编写项目驱动ASP语言程序设计、项目驱动Java程序设计、项目驱动SQL.Server数据库等编程六本教材出版。
[1]易瑜.“工作室→公司”四学段校企交替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2]李洛,等.“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