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当今社会需要开拓型、竞争型、创新型的人才,特别是高职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1],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要求专业知识过硬、技能较强,还要求其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心理素质好。当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主要是依照分数分层分类选拔,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较薄弱、学科“跛腿”严重、心理素质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其学习能力提升,就不能忽视分析其高中时期考试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智力、知识、技能的检测,也是全面考察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和体力的挑战,具有比较、判断、反馈、激励和选拔的作用。高中学生考试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拥有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据此可将考试分为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效果考试包括随堂考、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模拟考试等,无论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调整和制定后期教学与学习方案。高考属于资格考试,是中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全国各地高校以高考成绩为依据来选拔人才,将学生分配进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匹配的学府。因此,只有具有更好学习效果的学生才能获得进入教学资源优越、名气更大的高等学府资格[2]。
考试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在考试应激情境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生意识到的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及身心行为障碍。根据2013年至2014年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共计十所高中毕业生考试心理问题的调研数据表明,有20.80%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但考试发挥失常;58.02%学生感受家人期望过高值引发心理负担;56.4%学生在月考等大考中焦虑不安、害怕考试;15.2%的学生出现神经症,如强迫行为、失眠、饮食问题;有32.30%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如考前小便失禁、尿频、睡眠障碍、女生痛经或半年以上闭经现象等,3%的学生因精神症状休学或退学。另据媒体和各地精神卫生中心资料,高中毕业班学生因为学业和考试导致精神问题乃至自杀身亡时有发生,如,2012-2014年,湖北黄冈市某中学有三名学生分别因考试压力大选择跳楼和溺水而身亡;2011年广州白云区一中学高中毕业班学生阿鹏(化名)因不堪高考压力,跳楼自杀身亡;2010年黄冈市某县级重点中学一名学生在高考前一个月出现精神分裂症,不得不退学治疗等。
1.自卑自责
自卑和自责心理在所有学生中都普遍存在。他们曾经因考试失败被家长老师责怪而产生了自责、沮丧的心理体验,与名列前茅的同学相比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甚至怀疑智商有问题,每次带着失败心态进入考场。有的班级中总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参加平时考试,即使参加了也不交试卷,害怕考试排名伤害其自尊心。
2.人际疏离
有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诸多困惑,如人际紧张、易激怒、戒备、怀疑、嫉妒、自卑、沮丧和敏感多疑。在校期间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关系,表现为不合群,独来独往,没有归属感。学习和考试时内心孤独无助、不主动向师生吐露心声,不愿接受师生真诚坦率的建议或者批评,这样的学生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3.身体不适
考试心理紧张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感,也称为身体症状,如经常性的感冒、头痛、不明原因干咳、睡眠问题、考试前的小便失禁、饮食问题,有的女生长时间闭经或者痛经等,特别是考场中出现晕厥、胸闷、出汗等现象。考试结束后,这些症状完全消失。
4.考试焦虑
正常情况下,一般学生都会有轻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兴奋神经,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中度以上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精神紧张、反应迟钝、睡眠失调、记忆力下降,达到重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身心健康极其有害[3]。
5.强迫症状
有的学生在复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毫无意义的意念、冲动和行为等,如,明知这一道题目的解法,但是反复思考公式写对了没有,计算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学生过于谨慎、紧张,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较高,常常会因此而产生自责心理。
6.精神病症状
尽管到目前为止产生精神分裂症原因不明,但是某些学生在重要考试心理承受力较差,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之中,那么考试活动便是精神疾患的诱发因素。他们在考试应激反应中产生如幻听、被控制感、思维奔逸和思维插入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症状。
客观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一是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学而优”。这种评价标准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较大压力,引发心理失衡;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过高期望值,或者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一当孩子考试失利,家长精神崩溃,对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年的高考后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现象就能略见一斑;三是对学校来说,现行教育体制不完善、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只有获得社会认可、拥有充足而优质生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导致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不惜一切代价给师生施压,老师们不得不纷纷抢占学生空余休闲时间,学生在高压之下学习和考试的效果可想而知。
1.基础知识不牢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浅尝辄止;有的经常熬夜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有的考前不注意劳逸结合,成绩无法突破自我。
2.动力不足
学生对考试存在片面化、绝对化或者偏激等认知偏差。有的认为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而造成心理担过重;有的则认为上不上大学没关系,只要能赚大钱就是成功者;有的考试经常作弊混个好成绩敷衍家长和师生;有的学习动机过强、目标太高也会产生压力,降低考试绩效。
3.意志力薄弱
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强,在学习上不愿意深入钻研和思考,遇到考试失败不冷静分析各种原因,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有的学生明知道偏科影响综合考分但是不愿意下决心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改善学业水平,因此学习成绩水平难以整体上升。
4.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课程学习致使大脑高度疲劳,反应迟钝,记忆力较差。有的学习上没有明确计划和目标,学到哪算哪,随性而为;还有的同学没有掌握考试和提分技巧,考前熬夜、试卷潦草、纠缠难题、心神不定等终将会导致考试失利。
社会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4年1月)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全社会要担起责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人人都能出彩”,“劳动光荣”等正确理念。
学校要改变教学观念。学校必须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理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营造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氛围。教师在考试之前要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考试心理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使学生模仿有效的考试应对策略,强化考试心理素质。
家长要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所长,尊重他们的意愿,形成健康的成才成人观;在重要考试之前,与教师加强联系,鼓励孩子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考试中有一门或几门课程感觉不理想,家长要给予陪伴、理解,共同面对,克服困难。
要解决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关键还是靠学生自我调适。考生的考试成绩,从自身方面说,首先取决于他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其次取决与他的认知、自信心、意志力和临场心理状态等。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自我调适。
1.形成正确认知
学生要认识到考上重点大学是人生梦寐以求但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如果不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不是到了世界末日。况且高考试题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比平时训练的试题更规范、更平和,能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端正考试动机,调控好临场情绪就能提高自身智力活动的效率,临场发挥较高水平。
2.树立自信心
海伦·凯勒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充满信心的学生被激发出能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激情,他们为自己设置了更高的学业成绩目标,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达到学业目标中坚持不懈,在学业情景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反之,有的学生被负面情绪憋屈得无所适从。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信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肯定能行”、“我已经复习差不多了”等。
3.做好考前准备
做好复习考试的准备。在老师指导下全面、系统、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范围、方式和技巧要心中有数,配合老师进行反复的演练。考前的身心调整也很重要。调查显示,大脑记忆恢复的最佳状态是在学习以后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精神处于放松的情境下,因此,学生在考前一定要有充足的休息,如听听音乐,散步,欣赏美文等方式来放松自己。考前注意不要感冒、暴饮暴食,适当补充营养的食品增强体质和记忆力[4]。
4.培养坚强意志
巴西足球球王乔·贝利说过,“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高中毕业班学生考试要经受智力和体力的高度紧张和消耗过程,要忍受各种不愉快情绪体验,要集中注意力克服诸多无关刺激与干扰,要积极探索不熟悉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无法学好考好。
5.培养乐观性格
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对学生终生享用。高中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学习等其他困难的时候,进行积极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豁达心态,沉着冷静面对可能意外出现的问题或考试上的挫折。特别是临考前感到内心紧张、心跳加速或双手颤抖或出虚汗,要自我调节,多做几个深呼吸,让大脑清醒保持足够的活力,冷静应对考试。
6.掌握考试技巧
掌握考试技巧就是要学会考试提分,如,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试卷清晰度和页面的准确数;要把能做的题目尽量做好;正确看待爬坡题,先易后难;“考一门,扔一门”;当遇到陌生题目保持冷静;在考试中出现突发情况要沉着应战。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高中时期由于考试心理素质较差,既影响其考试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国家推行的考试招生改革目的是解除“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应试压力,增加学生选择机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因此,今后进入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关专业,入学后通过职业教育工作者和自身努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学习能力,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人出彩”的良好愿望。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高考[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093.htm.
[3]中学生心理健康[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404376.html.
[4]刘芳.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浅析[M].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