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

2015-08-15 00:54:0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科研成果成果

夏 宇

(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重庆 400067)

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运用科研成果去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并进而转化为人的实践的活动,或者说是促进科研成果负载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知识在目标群体中传播、流动、转移、扩散并在人们实践中获得应用的过程。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承担着学术创新、学科建设、理论宣传、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重要职能,这些重要职能的发挥,无一不有赖于理论成果面向实践应用转化。离开了成果转化这一重要环节,就意味着学术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封闭在书斋里,在学术圈子里打转,学术思想、智力资源跳不出“象牙塔”,新知识得不到广泛传播,不能发挥应用的重要作用。因此,成果转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在研课题研究10 268项,出版著作872部,发表学术论文12 151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6项[1]。这无疑为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成果产出形成对照的是,成果转化却呈现出相对滞后局面。2013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共提交研究与咨询报告196份,其中被采纳95份,被采纳率为48.47%。在22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学科咨询报告的提交数、被采纳数均居第11位,被采纳率低于全国平均数(53.49%)5个百分点[1]。这一数据从咨询服务这个侧面反映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转化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至少在咨询服务方面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2]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的。成果转化之所以相对滞后,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转化在思想认识、转化方向、促进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

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需要科研工作者、管理服务者等相关群体对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树立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但事实上,部分研究者、管理服务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还存在着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成果面向实践转化应用。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往往具有公共性,一般都是开放传播的,人们可以开放获取这些知识,因而不需要专门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在于没有意识到人们获取知识还面临诸多壁垒,如话语体系、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成本等。而消除这些壁垒,正是成果转化工作的价值体现。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定位为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存在成果转化的问题。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性、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3],而且应用研究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是部分研究者在现行的存在制度缺陷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往往把追求成果产出而不是成果价值实现作为科研工作的目标诉求,大大降低了人们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转化取向模糊

成果转化的服务取向,指的是科研成果转化所指向的应用范围和服务领域。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服务方向的定位,总体上缺乏规划统筹、政策引导和管理规范,转化方向泛化,服务取向模糊,转化集中度不强,对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理论宣传等实际工作的支撑力不够,显示度不高。微观层面,很多课题尤其是应用研究课题没有既定的服务取向,没有坚持需求导向选题,也没有特定的应用目标,容易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成果的可转化性大打折扣。由于转化取向模糊,管理者、研究者和需求者往往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辟正规化、常态化成果转化渠道的努力,相当多的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依托研究者的个人社会关系来实现的,成果转化渠道也处于自发、随机状态。

(三)促进机制不健全

总的看来,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一定制度缺陷或不恰当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不适应加快推进成果转化的要求。

一是激励力度不够,成果转化的资助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对成果转化的绩效认定、绩效奖励等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研究者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是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成果转化的绩效还没有像科技成果转化那样普遍地、有效地融入到科研评价体系之中,成果转化缺少“指挥棒”“航标灯”。

三是成果转化缺少必要的服务支持,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广泛建立。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基本取向

明确的转化取向可以有效引导、整合成果转化行为,从而形成合力,促进成果转化持续开展,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肩负的诸多重要职能的发挥。

(一)面向人才培养转化成果

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以,面向人才培养转化科研成果,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内生性要求,也是直接、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面向人才培养转化科研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开发、加工成为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教材、教学资料、教学案例、实践方案、专题报告等,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到科研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有效途径[4]。

(二)面向党政决策开展成果转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5];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6]。这无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面向决策转化开辟了广阔空间。咨政服务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职能,推动科研成果面向党政决策转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的生动体现。这就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紧扣各级党政机关决策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对策研究或政策研究,推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决策操作性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为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公共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三)面向理论宣传转化成果

高校承担着面向广大师生、面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理论宣传的内容,或者采纳科研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策、方法去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面向理论宣传转化成果,要运用群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有宣传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加工和包装,使之转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面向理论宣传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其形式和途径是多样化的,如推动科研成果负载的知识、理论、观点等主动融入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文化产品,为大众文化生产提供学术支撑;对科研成果进行科普化加工,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编写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读物;积极作为,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或理论普及宣讲等。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

(一)完善政策机制,激励成果转化

建立成果转化资助机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多数以学术文本的形式呈现。要推动有价值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开发、加工或再研究,形成适用于实践应用的教材、决策方案、通俗理论读物、大众文化产品等。这种面向应用的开发性研究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科研资源。所以,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和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资助机制不仅可以通过科研成本补偿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制定实施资助规划和资助计划,有效引导成果转化的方向,突出成果转化的重点,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建立成果转化业绩认定机制。建议高校制定实施成果转化业绩认定制度,把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工作纳入工作业绩认定范围,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管理服务工作量有效衔接,融入教师薪酬体系,核定相应待遇或给予相应奖励。这不仅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从事成果转化工作,更有利于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岗位化、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建议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表彰奖励项目中设置成果转化奖项,表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或在成果奖励申报条件中设置成果转化要求;或在评审指标体系中加大成果转化指标的权重,引导成果完成人在取得成果过程中有意识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并力争取得积极成效。建议高校把成果转化纳入科研成果奖励体系,对成功实现转化并取得显著效益的成果转化项目予以重奖。

(二)推动评价改革,引导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中侧重于专著、论文等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较少关注成果转化及其效益,这显然不利于促进成果转化工作。建议在科研评价改革中,按照“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思路,把成果转化绩效有效融入科研评价体系之中,从而规范、引导、评估、控制、激励成果转化行为。坚持将应用对策性成果和学术理论性成果同等对待,把应用对策性成果作为单独类别,制定单独的指标体系,采取单独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享有与理论成果相应的同等地位;同时强化考察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情况。

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把科研成果转化业绩、成果应用效益、应用性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等指标引入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并广泛运用于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人才选拔、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在机构评价改革方面,着重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有关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能力、政策体系、渠道培育、转化组织以及转化绩效等方面。在学科评价方面,把促进成果转化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考察点,把成果转化评价的理念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从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角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质量。

(三)建设新型智库,引领成果转化

高校新型智库的基本功能在定位于政策建言、舆论引导、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等[6],智库的生命力在于智库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型智库,对于引领和推动成果转化,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人才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有条件的高校,可依托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基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新型高校智库,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的智库成果,在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党政决策、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引领和带动成果转化。

(四)搭建转化平台,服务成果转化

重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平台的开放性及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学术交流功能,积极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拓展成果转化促进渠道,发挥平台在成果转化中的“领头雁”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咨询服务功能,引导教师主动承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研究课题,课题成果直接提交给委托单位参考应用。

二是发挥科研平台人才高地效应,鼓励、支持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兼职、挂职,或者担任咨询专家、顾问,或者受聘讲学等,并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方式和渠道,把推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在实践中扩散或应用。

三是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的职能,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师资、教学条件等优势,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短期理论、业务培训。在培训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把科研成果开发成为培训内容,从而实现成果转化。

四是依托科研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

五是依托平台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拓展学校学术视野,扩大学校学术影响。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3年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靳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4-7.

[3] 郑永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与任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8-12.

[4] 沈建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与世界,2014(4):6-11.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7] 魏哲哲.深化综合改革 建好新型智库——专访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N].人民日报,2015-03-20(6).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科研成果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6:12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6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