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兰
(四川省德阳市五医院妇产科618000)
宫缩乏力是一种严重的产后并发症,一般在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即可判定为该症。该症状是导致产妇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宫缩性产后出血点是产科护理的重点内容。我院现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患213例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患213例为实验对象。病患年龄最大者35.2岁,最小者23.5岁。平均孕周为(35.8±2.5)周,其中初产妇163例,经产妇50例。在生产后120min内出血者175例,120min后出血者38例。所有产妇均符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2 护理方法
1.2.1 产前护理强化对产妇的产前保健工作,将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多胎,羊水异常者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对其出血倾向程度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存在有妊娠合并症和各种慢性疾病的产妇要进行必要治疗,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者重度肝部病变者应该及时终止妊娠。
1.2.2 产中护理 护士要将产妇三个产程的病患进行严密观察,在第一产程中,护士要将孕妇的宫缩以及胎儿的胎心情况进行严密观察。避免因为产程延长出现衰竭的现象发生,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产妇注射一定剂量的镇定药物。在第二产程中,护士要正确指导孕妇使用腹压,杜绝因胎儿分娩速度过快的现象出现。当胎儿的肩部娩出后,护士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产妇注射缩宫素。到了第三产程,医护人员要对胎盘娩出征像进行正确处理,并将产妇的出血量进行准确测量[1]。不能在未知情况下贸然按摩产妇子宫。当产妇将胎盘娩出的时候,护士要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如果产妇出现了胎盘未破且子宫口开口小于3厘米以下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及时使用温热皂水对产妇进行灌肠。等到孕妇排出大便之后,进行人工破羊膜处理。如果孕妇出现了继发性宫缩乏力现象,医生要其进行穴位注射维生素B1进行处理,完成上述步骤指挥,将含量为20~40UI加入到10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对产妇进行静脉滴注。速度控制在250~500毫升每小时。并直接对病患注射浓度为0.2毫克的麦角新碱或者米索前列醇,在此同时,还要对病患肌肉注射缩宫素,在根本上减少病患子宫出血量。
1.2.3 产后护理
1.2.3.1 子宫护理在产后,医护人员要为产妇进行子宫底高度检查工作,并将其宫内积血按压出来。如果病患的子宫下段出现了收缩不良的现象,护士则要对病患的子宫进行全面按摩,直到其子宫收缩正常为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产妇出现子宫肌纤维应激的收缩性,控制出血量。除此之外,相关医护人员还要帮助产妇排尿,需要的时候可以对其使用导尿管。帮助产妇子宫收缩,减少其阴道内流血量。
1.2.3.2 阴道护理产妇在生产之后,由于出血量过多的原因,导致其发生体制微弱的现象。如果血液长期粘附在病患的外阴部位,很容易出现感染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导尿管长期留置也会出现逆行感染的现象。因此,相关医护人员要对病患的外阴进行经常性的清洁,擦洗病患的会阴部位。
1.2.3.3 母子皮肤接触护理工作 如果产妇在生产之后没有特殊禁忌,则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母婴接触[2]。医护人员在产妇产后半小时内协助其婴儿正确吸允母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根本上保证产妇的脑垂体正常的将内源性催产素分泌。并保证子宫有节律的收缩,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妇出现出血现象。
1.2.3.4 产后心理护理在通常情况下,产妇在生产完毕之后,其精神会出现紧张,恐惧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产妇的血压就会增高,引起子宫收缩减弱的现象出现,对于疼痛的灵敏度也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阐述产后出血的原理。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帮助病患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在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优质护理下,所有产妇均痊愈出院,产后出血量约在450~710ml之间。
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有着发病急,来势猛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产妇生命安全。一旦产妇出现了产后出血现象,相关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正确处理。如果有所延误,则会令其出现休克情况。即便是抢救成功,产妇也会因为自身长时间休克对脑垂体造成损伤,由此可见,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患进行护理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从本文对213例病患进行优质护理能够得出,对于产后出血现象,及时预防是关键,对于有高出血因素的病患在产前进行保健工作。在产妇生产的之前做好抢救准备,并加强产程监测内容,安排相关人员对从产妇各项情况进行观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产妇的生产安全。
[1]秦红霞.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8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755 ~756.
[2]胡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