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4)
新疆锡伯族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创造了灿烂的锡伯族文化。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西迁的锡伯族依旧保持了传统锡伯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成为新疆13个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而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却渐渐丢失了锡伯族语言与文字。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官方数据来看,生活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有34566人,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鲁木齐、霍城、伊宁等县市,居住相对集中。但是,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锡伯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丰富并提升民族素养,加快现代文明发展历程,作为变化之一的锡伯族语言也呈现了新的气象,如何在新时期制定适宜锡伯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更好实现锡伯族语言传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1]。
新疆锡伯族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属于典型的粘着型语。新疆锡伯语是在继承满语的基础上丰富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新疆锡伯语是在新疆文化、地域以及内外部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演变并慢慢发展起来的,大量吸收了新的语言信息,并且伴随社会的发展,锡伯语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现代新疆锡伯语是参照察布查尔方言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锡伯族温煦的语言开始使用新词术语,在句法结构上面也更为清晰,形成了纯正的语音,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基本原则与正字法,成为时代性强的语言,使用锡伯语出版的杂志、报纸等,都是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重大成果,使用范围也逐渐开阔起来,词汇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展现了新疆锡伯语言文化的特色[2]。现代新疆锡伯语除了上面谈到的书面语外,还有口语,锡伯语中的口语也是语言变化复杂、丰富的部分,并且书面语与口语间的差别较大,是锡伯族人的日常用语,使用范围比书面语要广。
从新疆锡伯语调研的情况来看,锡伯语呈现出了功能衰减的态势,锡伯文的功能也开始弱化,锡伯语已经属于濒危语言。特别是新疆锡伯语文功能的衰减,对汉语、锡伯语的选择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也影响了锡伯语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宗教、观念、习俗和语言是重要来源之一,本身也涵盖独有的文化属性,这本身符合锡伯族的民族利益,更是锡伯族多样化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给锡伯族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锡伯语作为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濒危到消失,失去的将是文化现象。此外,新疆锡伯语使用人口本来就少,再加上全球化时代的冲击,前景令人堪忧。面对新疆锡伯族语言正在消失的事实,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去通过科学有效的政策去进行挽救,实现新疆锡伯语新时期发展的再次涅槃,成为摆脱锡伯语发展困境的有效举措[3]。
首先,现代传播媒介为锡伯族语言的传承提供了有效载体。随着新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纸、互联网、期刊、电视、电台等传统与现代传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某种层面来讲,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为新疆锡伯语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也从客观上为锡伯语的传承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物质条件。实际上,现代传媒本身也是传递信息与文化的有效手段,使用现代传播媒介传播锡伯语,在语言政策、资源分配上应逐渐向锡伯语倾斜,为实现新疆锡伯语传承提供基础[4]。其次,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大力实施。新疆属于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范畴内,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着力发展新疆锡伯族的优势产业,培育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其他地区资源到新疆锡伯族聚居地来投资,进而为锡伯族语言的丰富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最后,国家双语教育政策着力推进。在国家双语教学政策的支持下,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事业实现了加快发展,但是,在执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理顺锡伯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能有序推进汉语普通话的推广,还能保持锡伯语传承的原生态性,进而为实现锡伯语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
1.全面贯彻《宪法》精神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总方针是坚持民族平等,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在《宪法》中明确了从法律层面来确定语言平等精神、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自由精神。在之后,党的政策及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中也都贯彻了该精神,这确保了少数民族政策与语言政策的正确导向,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日常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过程中,也应该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精神,进而全面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从具体工作来讲,也能少走一些弯路,少出现一些偏差[5]。
2.语言传承政策不断实现新突破,逐渐得以完善
首先,随着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少数民族语言相关的一些政策不断得到完善。从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制定的情况来看,一般是在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时,相关语言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就不断进行制定和推行,语言政策质量和效能也在大幅攀升,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和《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 (民委发〔2010〕53号)政策的制定,更加突出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
其次,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本身也有经过补充逐渐完善的过程,从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相关文本来看,也是在坚持宪法精神的大前提下,逐渐完善与少数民族语言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从少数民族具体的内容来看,文本内容更接近文化、社会等方面,文化方面的因素渐渐发展成主旋律。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相关的语言传承政策进行适当的完善、补充以及进行适当调整,这符合政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完善[6]。
1.保护原则
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来看,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也对文化有一定的依赖度。在当前锡伯族文化在受到多方面冲击及锡伯族文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锡伯族语言不得不遭受来自外界的挑战。在全面认识锡伯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锡伯语对传承锡伯族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保护好锡伯语。自觉保护锡伯语,才能有效保证锡伯族文化传承。锡伯族语言传承政策作为协调利益和关系的有效方式,要维护新疆锡伯族的长远利益,传承并发展锡伯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更应该采取科学的政策,在全面指导锡伯语在符合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的语言传承。
2.综合原则
在制定新疆锡伯族语言传承政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综合性原则,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与语言文化发展相结合。从锡伯族语言文化的特点来看,语言具有文化与工具相结合的特点,文化方面的意义将更为突出,所以,制定的新疆锡伯族语言政策要做到更能突出锡伯语的文化,体现大局意识,做到统筹兼顾,不能太快。另一方面,要科学处置好汉语普通话和以锡伯语为载体的语言间的关系。要做到全面协调,不能单纯地为了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就将锡伯语的传承放到一边,从本质来看,锡伯语传承与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要找准两者的平衡点,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强化对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组织领导,优化市场结构
首先,强化对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组织领导,成立锡伯语—汉语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双语教育是有机协调汉语普通话和锡伯族语言传承的关键路径。为全面开展汉语普通话与锡伯语教育工作,可以在新疆成立专门的汉语—锡伯语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这样既能做好双语教育工作,还能对双语进行全面统筹,有效兼顾,实现优化结构,提升整体工作效能。此外,还要全面尊重锡伯族群众的意愿。在全面协调好汉语普通话与锡伯语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来达成共识,全面尊重锡伯族群众的意愿,和锡伯族群众展开持续、大量沟通,全面调动广大群众学习汉语普通话与锡伯语的积极性[7]。同时,还需要从新疆锡伯族聚居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因地制宜指导工作。要通过互动与沟通让双方都能全面深入了解。所以,在鼓励、宣传的基础上,让锡伯族群众明白学习汉语普通话与锡伯语的重要性,从锡伯族群众聚居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群策群力做好汉语普通话与锡伯语的传承工作,尤其是要纠正在语言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的情况,要把握好尺度,实现双赢。因此,强化对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组织领导,能从宏观上为做好锡伯语的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全面体现语言功能方面的优势。市场经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生产、营销两个方面。从营销范畴来讲,汉语普通话是重要条件。从生产领域来说,锡伯语将有效发挥对广大锡伯族群众开展技术指导、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应采取多个方面的措施,全面发展锡伯族聚居地的经济,在当地继续投资建厂,发展优势产业,改变当地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区的趋势,全面实现锡伯族群众在当地就业,让锡伯族群众能全面认识到学好并传承锡伯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锡伯语的积极性。
2.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统筹各方利益
首先,锡伯族语言政策应符合客观实际。锡伯族语言政策实施和调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互动性过程。所以,在开展针对锡伯族语调研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入到群众中,做好细致的工作,特别注意和锡伯族群众的交流与互动,让调研成果与实际相符,能为当地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其次,统筹各方利益。从新疆锡伯族语言政策的实际出发,对锡伯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调整,全面协调好多方面的利益。在全面协调好部分利益的情况下,要考虑到锡伯族的共同利益,加强锡伯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全面提升锡伯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制定科学的语言传承政策。
3.建立锡伯族语言考核、考级制度
首先,将锡伯族语言纳入考核项目中,实现锡伯族语言公平。这需要有关部门将锡伯族语言考试纳入职业就业领域的考核项目中,让锡伯语考试能具有和英语等外语考试类似的规定。这主要考虑到当前在职称评审、就职等方面对语言标准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语言主要是集中在英语水平上,而对锡伯族人的语言掌握情况却并未进行全面考虑,这才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对第一语言是锡伯语的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审、就业录用方面可以从政策层面以其锡伯语考核作为录用标准,外语则以汉语普通话作为参考标准,这样,不仅能全面调动广大锡伯族群众学习锡伯语的积极性,也能调动锡伯族群众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兴趣,这样,对实现语言公平、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创建锡伯语考级制度,通过利益杠杆全面调动锡伯语传承积极性。
为此,可以参照语言考级制度,创建锡伯语考级制度,让其等级证书在求职、深造、评优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与锡伯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锡伯族语言数据测试制度的设定工作,做好锡伯族语数据库的构建、等级标准的设立、考试试题库的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在锡伯族语言专业领域内逐渐推广,在推广过程中,继续进行完善。这样既能全面推动锡伯族语言实现标准化,还能在更大程度上全面提升社会参与到锡伯语言学习积极性,实现锡伯语与汉语普通话的和谐共处。采取这样的方式,能让锡伯族群众更好传承锡伯语,进而推动锡伯族语言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建立锡伯语言考核与考级制度,是从政策角度进行的科学创新,有助于提升锡伯语的传承效能。
总之,新疆地区的锡伯语作为古老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锡伯语是满语的发展与延续,传承并保护锡伯语,对传承与保护锡伯语言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新疆锡伯族聚居地相对集中,主要在乌鲁木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等地,伴随新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锡伯族为了适应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积极融入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锡伯语也出现了新气象,实现新时期新疆锡伯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实现锡伯语发展现代转型的关键。虽然从新疆锡伯语调研的情况来看,锡伯语呈现出了功能衰减的趋势,并且锡伯文的功能也开始弱化,锡伯语已经属于濒危语言。但是,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不仅现代传播媒介为锡伯族语言传承提供有效载体,还有国家双语教育政策的推进,让锡伯语的传承迎来了春天。因此,新疆锡伯族语传承政策构建,既要分析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特征,还要掌握新疆锡伯族语言传承政策的保护原则,继续强化对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组织领导,优化市场结构,同时,坚持语言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统筹各方利益,最后,建立锡伯族语言考核、考级制度,提升锡伯语传承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升新疆锡伯语言政策建设水平。
[1]李云霞.锡伯语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76-179.
[2]陈卫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45.
[3]李爱莲.建国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回顾与简评[J].文学教育,2010,(11):68-69.
[4]曲木铁西.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32-137.
[5]阳小华.从语言功能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合理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54-159.
[6]陈卫亚,王 军.从社会学相关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之必要性及政策调整[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6-21.
[7]王 静.多语言的欧盟及其少数民族语言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