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元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在互联网技术的巨大影响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民族院校思政教学的平台、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和对策,即教育方式、理念等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在学术上已经多有讨论,但是网络影响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模式至今并无特别关注。基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特殊性,相比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模式需要以民族为出发点去调整。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在网络和民族双重语境下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进行探讨,强调了民族发展是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突出了基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培养民族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论述了不同话题的设置对引导民族学生吸收思辨网络信息的重要性。
大学的学业相对要轻松很多,没有沉重的学习负担,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包括网络在内的其他事物。网络信息时代下,几乎没有大学生不接触网络,特别是手机网络的移动便利使得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对大学生而言,网络是他们接触世界、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学习生活的好帮手。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方方面面,网络占据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阶段。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时期的学生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年龄还未定型,网络上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社会观形成有极大影响。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多来自不同的民族,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属性,民族性及民族分布区域等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在思想行为、性格特征方面有一定差异。据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仅要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经受环境的适应过程,同时由于其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及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还要面对其他文化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环境,民族大学生要克服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等方面带来的各种差异,这样的现实势必使更多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有所不适应。[1]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所受到的冲击更大,在网络这个更为开放、信息更广泛的虚拟环境中,泛滥着各种信息,因民族学生特殊的属性特征,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各种民族方面的信息,各种与其民族学生原来生活环境差异的信息,如经济差异信息等。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将取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网络环境给民族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鱼目混珠的各种信息,对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观定型时期的民族大学生是很大的冲击,不利于其“三观”的正确树立,为了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入手,以民族发展为中心,对其中的各种信息予以合理分类,并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各种话题来把民族大学生的思维引向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大学生的公民人格,与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话题内容也将更加广泛。
对民族大学生而言,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庭和学校,相对于复杂的现实生活,大学生的生活仍然处于一个较为简单的环境中。大学生对周围社会的认知一方面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另一方面来自课本所介绍的世界,因此相对而言,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面较为狭窄。网络为大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在这个窗口下,网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展示了更为复杂的外部世界,他们要在繁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对其中信息之间的关联有客观的认知,就需要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予以充实,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相关信息变成课堂教学内容。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端正大学生思想,树立学生的道德信仰,健全人格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给予大学生充足的信息来源,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认知和疑问,要使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思维方式,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能对网络中各个领域的信息或话题有所显示,才能使思政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域宽泛是民族思政教学内容嬗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是推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从客观表象上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征,所以虚拟空间中的人群在各种贴吧、论坛里可以随意发言,也可以在网络上形成集群,如以某种兴趣爱好为特征而建立的QQ群就是如此,网络的言论自由性和结群的随意性使得网络往往容易成为民族分裂分子的言论阵地。网络上的言论或与民族有关的事件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来。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工作者需要针对网络中较为典型的有关民族或与民族相关的新闻或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通过对事件或言论由浅至深的层层解理,为民族学生拨开事件表象的面纱,深刻理解其中的利益关系,才能使民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对有关民族的言论和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民族文化差异为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民众的言论或生活习惯会有所区别,但是每种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民众历史智慧的沉淀,每种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这是对待民族文化差异的基本态度。而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有的人往往会根据细枝末节的实例或自己已有的生活习惯来对某种民族文化予以言论攻击,如摩梭族的走婚文化是当地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下形成的生活习俗,与常规的婚姻状况有所不同,如果有人要在网络上挑起民族争议,走婚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由此看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如果不够深入,不能对相关话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深刻讨论,民族学生在面对与民族有关的网络言论或事件时,就不能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愈发要认真细致,对网络上的各种事件深入剖析,才能使民族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形成清醒的认识。
网络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过去的资料信息,其特有的即时性特征更使网络在现有事件的传播上更快捷更便利。人们只要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时知晓世界各地一分钟之前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追求刺激、好奇心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民族性已经流淌在血液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共同特征,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学生的民族性而带来的文化差异敏感性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对民族相关的话题较为敏感。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各种最新资讯,与之相关或与其所关心的问题都会成为其浏览的重点。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敏感性为思政内容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施教有很好的帮助,但同时,网络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与民族有关的言论或事件对民族学生的触动也在时时考验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结合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及网络信息的特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从之前的课本知识照抄照搬施教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热点新闻较为关注的性格特征,对时下所发生的较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吻合民族院校思政教学的根本需求。
综上所述,因民族属性及民族分布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限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人际交往、文化底蕴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网络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少数民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民族观、价值观等各种科学观念的树立和培养,网络和民族双重语境下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与时俱进,以民族为出发点,结合网络与民族学生之间的关联关系,从深度、广度、宽度等方面调整教学内容,使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和民族达成和谐共进的发展关系。
[1]吕 薇.不同民族大学生情绪表达、情绪特点与心境特点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2]周华.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培养及思政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12,(4).
[3]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永辉,胡 燕.论西部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3).
[5]农玲,陈永亮.民族院校外国语学院在多元文化中的思政教育——以西南民镤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16).
[6]熊 佳.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J].学理论,2013,(15).
[7]朱建征.民族主义思潮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途径、成因与对策[J].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2).
[8]李 燕.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思政教育启示[J].华章,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