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民族音乐的适应性发展

2015-08-15 00:47:10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民众

李 丹

(郑州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引言

文化具有群体整合的过程,通过文化教育的发展,个体的人性可以得到提升和伸张,文化的进步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文化所形成的软环境可以使其中的个体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并受到“软环境”的约束,最终适应大环境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推进与物质水平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反作用,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繁荣。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不仅是农民物质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农村新文化环境重塑的过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由此而来。随着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改善,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环境被解构,民族音乐原有的社会需求逐渐消失和淡化,少数民族音乐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被改变,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环境中的传承发展正陷入困境。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趋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促成了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场景,适应发展是民族音乐的必然选择。与民族音乐在传统场景下的自发、随意取向不同,新农村文化建设突出了主动和导向性,因此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民族音乐还需要在理念、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有所调整,以此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环境。

一、开放思维:新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理念需关注民族动态性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音乐,是民族民众自发产生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产生并不是基于艺术需求而产生,而是在少数民族实用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民族艺术,乡土性和自发性意味着少数民族音乐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理念,民族民众的需求特征便是民族音乐的导向。因此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有一定技巧,但并无特定的理念导向,无定法是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民族音乐的发展看似毫无定法,但是这样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是开放的、包容的。作为区域性艺术形式,民族音乐实际上更多地适应其原有产生的场景,更多地针对民众原有的审美,虽然这一发展理念并未具体化、书面化,但是其在实践运作中的表现与效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民族音乐的保守理念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显然是不相适应的。[1]

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拓展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场景。与民族音乐的保守发展不同的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明确的发展理念,使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得到精神慰藉、调动农民的社会建设积极性、建立新的社会风尚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发展、向上、创新等理念自然便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理念。特别是针对农村既有生活场景中的糟粕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共存的局面,革除旧糟粕、建立新文化习俗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推行的新风尚。[2]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大环境,与少数民族音乐原有的发展场景是不同的,要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在事实上摈弃原有的保守特征,开放音乐理念,使民族音乐从原有的小环境中走出来,根据新的场景需求来发展音乐。换句话说,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样的空间和少数民族原有的小众性发展是不一致的,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空间发展需求,民族音乐必须以开放的理念来接纳新的环境,由此民族音乐的发展才能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实践上达成一致。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受众的审美意识在转变。从受众需求上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原有的发展与民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意识较为一致,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随着民众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其审美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和多样化,民族音乐要在新环境中继续为民族民众所接纳,就必须坚持开放理念,以开放性的态度推进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少数民族音乐才能追随并引导民族民众的审美需求。

二、融汇时代:新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内容需要取材民族新面貌

民族音乐的时代化是艺术本身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所决定的。首先,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气息,不同时代的艺术发展有意无意中都要糅合进各种时代要素,对时代要素的合理融入不仅可以使其更能满足民众的时代需求,更能推进艺术的时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下,提高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要体现这种时代潮流和时代特色,由此少数民族音乐也要结合时代元素发展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是适应民族实用性需求基础上而形成的音乐艺术,因此其音乐内容也主要是因满足民族民众婚恋、交往、娱乐等各种实际需求而形成的,原有的内容满足了旧场景中的社会需求,而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内容自然不能完全满足艺术发展的创新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时代要求,对农村设施、出行条件、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从村民居住、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多数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音乐的内容创新提供了素材。其次,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新的物质条件下,民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旧场景下原产生的文化需求提升,新场景下又衍生了新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便是满足农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正当的合理的文化需求,并通过相应的文化内容的导向性作用,带动和发展新的文化需求,形成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积极的生活面貌。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发展所带来的新的需求的满足和引导意味着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阶段止步不前,而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进行时代化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环境。[3]

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时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音乐内容中体现出新农村建设中所涌现出的新面貌、新变化,乐为心声,新农村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发展必然要以当下新农村发展为素材来进行创作,因此民族音乐内容中不可避免要具有时代气息。使民族音乐的内容中呈现出民族民众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性的内容,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相接近的音乐艺术才能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另一方面是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在民族音乐内容中融入社会时代需求,通过民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引导民族民众建立正确合理的兴趣爱好,陶冶民众的情操。

三、创新形式:新环境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要追随民族审美转变

物质是审美的前提,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物质条件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同物质条件下人的审美意识自然也有所不同,在个体审美观念的动态变化中,为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艺术文化自然也要在审美方面有所改变。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住房、出行、衣着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民众的审美观念逐渐转变,这个结论从民族地区的建筑、服饰等方面的变化便可一目了然。从建筑上来看,在民族民众的经济收入提高后,不少民族地区的民族建筑开始逐渐向大众化的楼房、平房转变,吊脚楼、土板房等建筑的数量在民族地区逐渐减少。另外,民族地区民众的服饰转变也较为明显,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特别是在较为封闭的民族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民众都以本民族服饰为主,但是随着民族民众外出增多,民族地区穿民族服饰的民众越来越少,大众服饰正在取代民族服饰成为民众的日常服饰。民族地区建筑、服饰等方面的显著改变及其他方面的细微改变说明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正在深层次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民众在审美方面的转变,及其对其他音乐形式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表征着民族音乐的形式或内容中所蕴含的审美对民族民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要使民族地区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获取发展空间,民族音乐必须要适应民族民众的审美转变,通过音乐形式的多样化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收入阶层群体的差异化审美需求。另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民众对音乐艺术的形式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首先是需求领域拓宽,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物质基础上,民众对于音乐的需求不仅仅限定于原有的社会实用领域,而拓展至更多的表演需求、经济领域等,根据各个领域的不同需求,民族音乐的形式相应也需要有所转变。其次是场景改变需要音乐形式相应地有所改变。民族音乐在民族场景中的功能主要为特定方面的实用功能,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民族社会场景的新面貌,民族音乐的实用功能弱化,音乐原有的存在场景也有所改变,因此相应地民族音乐的形式也要有所改变,如宗教祭祀音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民族地区的宗教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地调整或消失,场景的变化,使得宗教音乐当前的存在多是以表演为目的,宗教祭祀音乐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其音乐形式自然也有所调整。[4]

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民族音乐的形式多样化,是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使民族音乐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应新农村文化场景的多样化音乐需求。对于音乐形式的变化需要立足于民族音乐原有的形式特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而不是除旧立新。虽然新农村建设为少数民族民众带来了新的生活条件,但是民族地区的音乐主体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原有的民族民众,即便是民众在物质条件作用下思想意识有所变化,但是对于这个群体而言,民族音乐仍然是其与原有文化场景维系的精神纽带,只有保留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才能唤起民族民众最本真的民族记忆,使其在新的文化场景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心态,避免信仰断层,而这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5]

四、无缝传播:新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播要结合民族讯息方式改变

新农村建设对民族农村地区的改变是巨大的,在众多民族民众和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的同时,民族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各种代表着现代化的家电家具进入寻常民众家庭,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选择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外,网络、电视、手机、电话等都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6]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大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民族地区农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更多的信息传播渠道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也为民族音乐在新农村的推广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中,外来文化更多地进入民族地区,直接冲击了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发展,外来音乐文化对民族农村年轻人的吸引,一方面在于其音乐形式,另一方面在于其有利的平台优势,各种信息设备都可以接收到外来音乐文化的信息,因此对民族音乐而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占领更多的听众市场,必须根据受众的接受方式不同,建构层次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民族音乐有更多的机会为民众所接收。另外,民族地区的受众群体不一致,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也各有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进行层次化分类,在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区别开来,使得民族音乐能够为更多的民众找到合适自己的音乐传播方式。最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大范围的文化建设,组织体系自上而下,不同级别的组织所具备的条件各有不同,因此对于民族音乐的开展方式也要有所区别,通过层次化组织体系对民族音乐的层次化建设,可以使民族音乐的传播最大程度得以层层传播,使民族音乐渗透新农村农民精神建设的各个领域。

音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受众群体各有不同,组织机构层次各有不同,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民族音乐的传播需要构建其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在这样的传播体系下,民族音乐才能在外来音乐文化冲击的环境下,更大程度地保持其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原有的文化生境逐渐改变,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或同化的困境,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愈加迫切。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就必须使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时代环境相适应。而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改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是当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音乐是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需要具有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参与。民族音乐的特征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的契合意味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通过各方面的调整或改善进行适应性发展是民族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1]杨光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音乐乡土人才资源开发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8).

[2]李应智.贵州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向小川.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

[4]黄小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5]试论农民发展的理论、维度与对策——以农村组织的分析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6).

[6]刘 朋.大理白族自治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5).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