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全 陈立谷
(四川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北京体育大学 社会体育系,北京 100084)
在哈尼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秋千这一体育项目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历史或者文化等方面都充当着记录和传承载体,它是哈尼族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观念意识等活动的体现。通过对哈尼族体育文化中紧随时代演进的秋千项目的研究,从哈尼族体育文化特质的流变中探析得出促进哈尼族社会与文化前进的动因。同时,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哈尼族的文明、体育文化进程是作为世界民族心理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非常重要的研究题材,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研究意义。
“苦扎扎”宗教祭祀节日是哈尼族先民最为古老也是最为隆重的关于祭天、乞求天神保佑民族、村寨安家立业的请神活动,秋千便产生于“苦扎扎”祭祀活动中。在“苦扎扎”节日内,磨秋的秋干用来比作天神在降临人间时所乘坐的坐骑——白马,村寨用磨秋的秋桩象征民族安居乐业。秋千作为哈尼族先民祈求神灵欢娱、降福祛恶于乞求天神保佑民族、村寨安居立业的重要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哈尼族先民从中获得精神安慰的重要力量。
哈尼族的秋千是早期从原始宗教、请神祭祀等活动中伴生出来的,无形中已经被哈尼族用来与神灵交流以祈求神保佑本民族获得生产丰收的最好桥梁。由此可知,在哈尼族民族存在与繁荣进程中,秋千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对哈尼族先民至关重要。在哈尼族秋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致可划分为二个阶段:
一是从隋唐至元年间。哈尼族秋千活动随着先民自我意识的增强,在组织形态、规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原始哈尼族先民的秋千活动是一种自发的,比较随意性且不定期举行的小型活动,到这一期间哈尼族秋千已经成为了固定性的集体活动,它的规模、组织都得到了发展。秋千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有严格的活动进程与部署,活动的进行需要从准备立秋架(荡秋千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再进行最为关键的祭秋(祈求求得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神保佑村寨等),最后到荡秋,仪式的进行要求村寨民众都应该参加,不得随心所欲。
二是元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民族开始建立起自治政府,各少数民族之间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哈尼族民众也一样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的生活区域,开始带着自身的文化开始走向外界,面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哈尼族人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与影响,一直以来被用来服务于宗教祭祀、请神节日的秋千活动慢慢从神的羁绊中脱离出来,不再兼负承担哈尼族先民获取精神支撑的作用,而是日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用来娱乐身心的活动。
秋千作为哈尼族祭天、乞求天神保佑民族、村寨安家立业的请神主体活动,其除了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等主要表象外,还可以体现出哈尼族先民的民族道德价值观、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思想精神气质等民族的气息与底蕴。在哈尼族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以秋千项目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特质也在不断流变。
隋唐时期,居住在云南哀牢山、无量山等地区哈尼族的居住开始呈现大集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民族各村寨各支系之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居住环境也不一而同、较为分散。因此,在长时间的地域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各支系之间形成自身独特的特征,作为祭祀与娱乐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秋千项目开始向多样化转变,各支系因为各自生活的地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秋千表现形式和内容。调查显示,居住在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人口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生活的哈尼族有7个支系以上,但各个支系甚至是同一个支系不同村寨的荡秋、磨秋、轮子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各有特色、不尽相同。哈尼族秋千项目在各支系的传承与流变的过程中,支系之间不断加强的民族文化交往、社会与经济渗透最终推进哈尼族的秋千项目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1.秋千表层文化形态的变异
在生存环境没有外界战争和外族侵扰之后,哈尼族先民开始将原始自然形态的秋千项目完全融入到了祭天、乞求天神保佑民族的祭祀内容。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经过元、明不同朝代的汉文化、经济、历史的侵蚀,哈尼族的秋千项目在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在原先只用来祭祀的活动中逐渐增加了用来娱乐健身的内容,体现出哈尼族先民开始懂得了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运动中去,并以此向神灵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感,这样也能更好地感受运动所带给生活的快感。随着娱乐健身内容的融入,此时哈尼族秋千项目不再以祭神驱鬼、求愿中的神为唯一对象,秋千活动已经开始添加了人的成分。进入到现代化社会以后,哈尼族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发展至今,哈尼族主要用来节日祭祀请神的秋千项目几乎完全流变成为了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娱乐项目,秋千项目在实现自我欢愉健身的目的时,潜在依存着祭祀请神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哈尼族的秋千项目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健身,也反映出了哈尼族人民发现、认识自我从神论开始向民主、思想自由的现代化思想观念演化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好哈尼族人民文化、经济与历史的发展趋势。
2.秋千文化内涵的变异
以梯田农耕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哈尼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自然有靠天吃饭、祭祀求神的观念思想,哈尼族祈福求神、祈求生产生活繁荣的秋千项目就表现出了人们对土地的依存,对梯田农耕自然环境的重视。同时,秋千项目仪式的庄严也体现出了哈尼族先民各支系、村寨之间的团结互助和不屈不挠、勤劳简朴美德的民族品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哈尼族具有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秋千活动可以充当其民族特有的“象征文化资源”,因为哈尼族秋千活动仪式中所存在的潜在民族文化具有一些特别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中水源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因此,哈尼族人民在不断利用现代化物质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本时,本民族的特质文化一定要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特质中璀璨的部分,吸收接纳外界优秀的文化以摈弃自身文化落后的部分,实现文化上的良性互动,而不应该在此过程中因为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以破坏和丢失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使本民族文化更具开发和利用的商业价值。这样才能够维持世界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交流的平稳。
3.秋千内在文化功利的变异
在原始时期,哈尼族秋千项目的内在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求神以获得民族生产、生活的繁荣昌盛、世代安居乐业;进而到元至元年期间,融入了娱乐、健身内容之后,则是在达到娱乐、获得强健的体魄目的的同时将潜在的人民的情感与意愿表达出来,更好地审视生活,以适应农耕生活。在进入到现代化生活之后,哈尼族的秋千便被赋以哈尼族特殊文化背景作为旅游公开娱乐项目进行表演以获得经济利益。哈尼族人民在不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过程中,秋千祭祀、求神的目的也随之日趋弱化到现阶段的消失,这是哈尼族社会、经济、政治进步所促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产业结构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社会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各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机遇,同时也成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策略。开发与利用特色文化这个机遇对以秋千为代表的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新的出口,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哈尼族古老的梯田农耕农业形态文化与该民族秋千活动仪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处于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先民由于受其亚热带气候和特殊地理地貌的影响,其秋千项目的产生更形象的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身的求生欲望,他们将感情融入到运动当中,通过祭祀的方式向神灵表达情感。在外界文化日积月累的影响下,哈尼族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的意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秋千项目的内容与形式日趋多样化。如:在内容上增添了娱人的成分,在形式上形成了各支系独具特色的表演仪式。尤其是到改革以后,哈尼族原始的以秋千文化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受到外界的不断冲击,承载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成员沟通功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和一定组织的秋千会活动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具有哈尼族体育文化特质的秋千活动原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流失,秋千活动已经成为外界的观赏、了解和触摸到具有原生态哈尼族体育文化流变的一种古老仪式。
[1]高玉玲,于晓蒂,黄绍文.哈尼梯田文化审美的再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0,(3):55-61.
[2]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休育科学,2001,(2):68-72.
[3]谢国先.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的几点原因[J].文化研究,2004,(2):21-23.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9):130-133.
[5]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88-89.
[6]刘亚雄.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从本特征及其变迁[J].2001,(6):24-26.
[7]王清华.梯田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5):240-241.
[8]思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染(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87-88.
[9]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243-244.
[10]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1,(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