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2015-08-15 00:47:10李开文祝建甫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芦笙花山文山

王 华 李开文 祝建甫

(1.西安科技大学 体育部,陕西·西安 710054;2.文山学院,云南·文山 663000)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3°35ˊ—106°12ˊ,北纬22°40ˊ—24°48ˊ之间,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踩花山”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来受到苗族同胞的重视。与其说“踩花山”是苗族同胞的一张名片,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它是苗族历史文化的集合体。

一、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文化内涵

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历史传承来实现。传承主体为所有民族成员,苗族传承方式包括苗族古歌及芦笙舞曲、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踩花山”,又名花山节,苗语称为“巩道” (nghouk daox),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活动是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歌、爬花杆、跳芦笙、练武术、摔跤、射弩、吹枪、斗牛、赛马、斗鸡、打鸡毛毽子、斗羊、荡秋千、打陀螺等。这些花山节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个性鲜明,花山节丰富的体育活动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族群文化,而文化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该民族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习惯、活动空间。

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活动就是文山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这个载体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活动的特点,而是从“踩花山”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习惯、活动空间中体现出的该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苗族“踩花山”的物质文化内涵

花山节源于战争,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踩花山”文化内涵。作为“踩花山”的最基本的特质是为各项活动所准备的物。如:花杆以及花杆上具有的标志性旗子,绕花杆祭祀时跳芦笙所吹的芦笙,“踩花山”用的场地,练武术所用的器械---板凳、赛马时用的马匹、马鞍等、摔跤时用的衣服、射弩的弩、吹枪的枪、斗牛的牛、打鸡毛毽子用的球拍、毽子,打秋千用的磨盘,打陀螺的陀螺等等。还有在花山节摆卖各种民族手工艺用品的商贩,苗族同胞为节日准备的苗族服饰等。以上所有物品都刻有苗族同胞活动的印记,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这些物品显示着苗族同胞的智力活动,同时展示了苗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的一种创造行为或习性。

这些物的表现无疑是一个多文化特质的复合体,这些物来源于苗族的生活、生产,来源于苗族的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它是苗族生活及历史活动的一个缩影,是苗族精神文化的载体。

(二)苗族“踩花山”的制度文化内涵

在“踩花山”的这些活动中都有内在的规则,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战术,这些形成制度文化。例如,在立花杆时表现出的祭祀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花山节举办必须是在山野之上,在花山节举办前人们到山上砍一棵即高又直的树,高一仗二尺。并加以修饰,主要是在树的枝头上挂一些彩物,加工好后把它立于山头,这就是花杆。花杆是很讲究的,其枝头的枝叶需要保留完整,展望着苗族苗家生活就像花杆枝叶常绿长青而且茂盛。立花杆讲究必须花杆顶端摆朝东,从东边朝上直立升起,其意是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及其以后的生活犹如太阳冉冉升起[2]。在花山节举办当日,人们纷纷朝着花山场方向望“花杆”而走。中午时分,“花山节”仪式正式开始,一个壮力青年擂着大鼓,数个芦笙手吹起悠扬的芦笙,几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者唱响古老的苗歌,周围的苗族同胞静静地受教于这庄严的气氛之中。在“踩花山”中,爬花杆是其主要项目之一,花杆的整个活动包含了立杆、祭杆、爬杆、闹杆、收杆几个程序。现在爬花杆的报名方式采用现场报名,报名不限年龄、性别、民族、县内外爱好者均可参加,比赛规则是花杆最高点位10米,选手以倒爬杆的方式进行比赛,实行一次性赛制(直接决赛)以爬得最高且时间最短依次取名次[3]。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组织单位称为制度”。这个概念意味着对一套传统价值的认同,人们为此而结成一体[5]。它意味着苗族同胞通过主体创造物的活动,并赋予物具有的民族精神,在自身或者传统要求下制定其特定的规范,通过对物的使用使其苗族同胞依照本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进行着各项节日活动。这种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其核心主要体现了苗族同胞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各项民族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运动制度及运动智慧,正彰显着苗族同胞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三)苗族“踩花山”的精神文化

“踩花山”最初来源于祭祀,一说苗族历史上备受剥削和压榨,苗族同胞进行了南迁,每到一个宿营地,便竖杆挂旗招呼族人歇息,次日撤去,后人为纪念迁徙久而成俗。二说,过去皇兵进犯苗民部落,苗族首领“蒙蚩尤”竖杆挂旗指挥苗兵打败皇兵。人们为了缅怀阵亡的亲人,每到腊月十六立杆聚会,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祭奠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同胞。无论是何种说源,都告诉苗族同胞一个道理,即无论我面对多大的困境,我们都要团结在一起面对困难,营造和谐美丽家园。在和平年代花山节失去了其战争的本源功能,但其团结的精神形成了苗族人内在的精神意识,教育着一代又一代苗族子民。

跳芦笙是“踩花山”期间展现个人技艺和苗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之一。跳芦笙主要表现为:吹笙者手持芦笙,一人领头,领头人吹奏的一般为最小巧的芦笙,然后其他吹笙者尾随其后,步调一致走成圆圈。苗族芦笙手围绕着“花杆”尽情地歌舞,吹笙者多为3人,亦有5人、7人、9人或更多人,各地习俗不一,有时一人表演,有时多人一起吹起那悠扬的笙韵,迈起刚劲的舞姿,时不时有人来上一段舞武结合的芦笙武术。累了就背靠花杆歇息,渴了就喝上几口小酒,一切是那么的悠闲自在。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成员非常熟悉的文化形式,跳芦笙在民族重大喜庆佳节中烘托氛围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和传达感情,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粘附力,使前来参与“踩花山”活动的黔东南苗族同胞,都沉浸于直抒胸臆、拥抱人生和展示自我的情感宣泄之中[6]。“踩花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活动,它还是各地人们进行亲情、友情和爱情交流的世界。文山苗族大多生活在半山坡和山坡地带,交通、信息极为不畅。除了重大节日苗族一般不外出,“踩花山”是每年一次的重大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苗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来到“踩花山”举办地,穿着节日盛装,围绕花杆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淋漓尽致地体会民族团聚、共享佳节的欢乐。对于远久的个体生命来说,他们在艰难的斗争中生存,人们正是凭借着短暂而强烈的感情宣泄和相互鼓舞度过及困苦艰难又幸福的时光[6]。体育活动的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从体育文化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的总和,它总是时代精神文明的一个客观表现[7]。

“踩花山”所有的体育活动已经形成苗族同胞活动的一种固有方式,在苗族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一种信念,即团结进取的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踩花山”凝集着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其精神文化是苗族文化的核心,是认识苗族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是苗族历史的写真,是苗族人们智慧的结晶。

二、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文化特征

(一)多元一体的统一性

“踩花山”源于军事活动,历经岁月变迁演变为祭祀活动,在此活动框架下衍生为一种纪念性、社交娱乐性的节日。文山苗族的历史是一部战争的历史,一部迁徙的历史。“踩花山”就是为了纪念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事件所采用的一种仪式化活动,以此来缅怀苗族同胞的祖先,弘扬苗族同胞团结的精神及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来参加“踩花山”的并不只有苗族,其中还有汉族、壮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花山节爬花杆比赛的同时也允许不同民族参加,但年冠军一定就是苗族。其他体育项目也是允许其他民族参加,只要你有竞技实力都可以参加,也可以展现自我。再如流行于多个民族的射弩活动,弩的结构,射击的技术以及比赛的规则各民族都十分相似,有如斗牛、赛马、打秋千、打陀螺等体育项目其规则在各民族之间几乎相同,这些运动项目和器材的相似性,足以证明文山苗族传统体育在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外,有与其他民族具有一定程度共性、一体性。苗族“踩花山”的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踩花山”体现了苗族文化的包容,开放。其内容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所创造的具有文山区域特征的民族文化的特质复合体。“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历史、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踩花山”从仪式到活动内容集中体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构型,通过仪式和各项活动的表象,将隐藏的苗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精神追求等深层次内涵表现出来,达到一种综合效应,体现出了民族性、群众性、主体性、和谐性,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构型、良好组织秩序和内容丰富的既统一又多元的文化生态模式。

(二)地域性和民族性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中诞生了不同的民族体育活动。文山苗族的分布呈现的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很多苗族同胞聚居区是比较偏僻的山区,在那里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信息交流不畅。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孕育出来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地域性非常显著。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种原因从客观上决定了文山苗族文化对外交流的频度和强度较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文化受到外部世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因而较好地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性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苗族同胞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创造和发展,又使文山苗族传统体育表现出了极为厚重和悠久的传统性特征。

(三)民族文化传承特有的教育性

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少数民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推动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全面进步。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引导苗族人民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技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苗族同胞通过在“踩花山”这一节日环境中长大成人而习得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在世代相传中延续下来,苗族“踩花山”中的传统体育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并在苗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四)健身娱乐性

“踩花山”中的各项苗族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在苗族爬花杆的项目中不仅体现了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勇于攀登,不畏困难的精神,在跳芦笙中使音乐与武术结合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无不彰显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在”踩花山”中很多体育活动主要以休闲健身娱乐方式和注重趣味性,实用性的方式存在,寓健身娱乐之中,不以运动成绩为最终目标,从而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苗族传统体育在其传承中被深深地打上了苗族文化的印迹,因此通过练习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思想,传播苗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其良好社会功能和价值构成其文化内涵的核心,作为“踩花山”所体现的体育文化功能和价值,既是苗族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还是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如今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苗族本民族的内部,而且对苗族人民产生作用,它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向外延发展,实现其更大的社会价值。

[1]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67.

[2]陶兴安,花山情[J].含笑花,2012,(6):35-38.

[3]李开文,吕品等.文山苗族“花山节”中的花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4):25-29.

[4]刘莎莎.生态化文化及其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1:16.

[5]孙 岚.组织文化对员工组织认同影响研究——基于内外资零售企业对比视角[D].西南大学,2009:29-30.

[6]陶兴安,苗族”踩花山”文化内涵初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6-8.

[7]周爱光等,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10-14.

[8]王军等,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2.

[9]夏 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1:18-19.

[10]干 瑜.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圈中的节日舞蹈[J].贵州民族研究,2013,(3):85-86

[11]张维佳.试析贵州苗族古歌中的创世神话[J].贵州民族研究,2014,(4):38-40

猜你喜欢
芦笙花山文山
诗与象
花山欢来啰
歌海(2023年4期)2023-11-01 23:55:04
诗与学
岜沙芦笙节
走向世界(2021年11期)2021-04-14 03:56:17
你好,芦笙
小小艺术家(2019年4期)2019-05-10 03:33:04
我在花山等你来
歌海(2017年3期)2017-05-30 15:39:38
花山请你来
歌海(2017年3期)2017-05-30 15:39:38
花山恋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芦笙恋歌
戏剧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06:52
苗族芦笙制作师